艺术个案网:现在是一个媒体过剩的时代
发起人:网媒天下  回复数:1   浏览数:2408   最后更新:2008/06/17 03:27:18 by guest
[楼主] 网媒天下 2008-06-17 01:43:52

林善文:现在是一个媒体过剩的时代


艺术个案网:林善文
世艺网:袁霆轩
方式:网络访问



袁:印象里面,云南那边独立电影、记录片做的不错;余坚那边一直做文化、诗歌、独立杂志;还有独立剧场什么的?其他的就比较单薄了。


林:云南,有两种人,一种是像于坚和毛旭辉类型的人,他们以家乡为骄傲,他们舍不得离开那个地方,他们都很注重培养当地的年轻人,愿意帮助他们,他们是家乡宝。他们不管去到世界的那个角落,最后总是回到那个地方。另外一种人是像张晓刚、叶永青、吴文光这样的人,他们对云南人又爱又恨,恨得是云南人大多没有太高的人生理想,他们嫌弃云南人的节奏太慢,他们离开云南寻求更加广阔的天空。
这两种类型的人一直把云南的艺术青年分成两派,一派是在云南老大哥的关照下,默默奋斗,另外一批就是顺着后者的烛照,跑到国外或者北京来寻求发展。
其实,不管是长期居住在云南的人或者离开云南的人,有能力的人都像一个候鸟一样飞来飞去,在这两个地方之间寻找自己心理的平衡点。所以,有人说,云南不出人就不出,一出就是大家级的人物。我大体赞成这个观点。



袁:你本身有工作,还做作品同时也做批评策划,再忙网站,事就很多。谈谈这么久做艺术个案网你的想法?

林:我们的网站05年就开始创建了。当时我们在云南。那个时候云南没有艺术类网站。当然现在也还没有。那个时候发展览的信息,想让外界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除了给你们世纪艺术网、美术同盟等其他网站发稿件之外,我们没有能够确定他们就会刊发出来。我觉得平台很重要,就是自己做了事情写了文章需要与人交流的平台。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在云南做了一些展览的策划活动,在云南呆了很多年,认识很多的艺术家,但是他们从来不会向外界宣传自己,出了云南别人就不知道他们了。我觉得有义务帮他们做一些宣传的工作。所以在05年的时候我伙同陈永学,然后带上我在云南艺术学院工作时的几个学生开始了建造这个网站。



袁:我看过你07年时对艺术个案网遭遇的一些事情,比如一些艺术家的做法让你难过,网站运营出现的问题,现在情况有什么改变?关于当时“中国艺术的重新洗牌,艺术个案网一定是前锋。”这个想法,现在看呢?

林:我个人发展的历程大概是这样,先认识很多国内活跃的艺术家,然后写东西,做采访,然后做作品,当然习作不算。我学的是油画专业。不过,可能因为我的名字的关系吧。写东西对自己一直是一个要求。参加展览,然后大家希望我写一些小的评论,然后大家希望我做一些展览策划。就这样什么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了。
我最初做这个网站。其实没有什么大理想。只是想为身边的老师朋友搭建一个平台。因为网站的空间租赁费不是很高。我觉得我可以请得起这个客。我想我就来买这个单。后来我说到的一些艺术家的做法让我难过。是因为身边很好的朋友没有为我做更多的事情。呵呵,因为我觉得这是为大家的事情嘛!应该大家一起来做的。不过。我也明白,朋友的支持很多时候停留在精神上就可以了。我当时在云南艺术学院工作,每个月领一千多块钱的收入,然后,交房租、谈恋爱、吃饭,我和陈永学就这样挺过来。

去年也不是太好。为了挣钱嘛!所以我还兼职给别的媒体做记者。争取一些收入来安排我们的开销。有很多朋友跟我谈到合作的事情。我在这个时候,就特别尊重自己的意愿,希望这个网张能够保持一些品质而坚持下去。我希望找到一个投资人,他不需要管制我们的发展思路的。不过这也不是太迫切的。我想,慢慢会好起来。以前靠我的工资和卖一些作品,现在我们有一些朋友投入一些钱来支持。

我后来打出的口号是,艺术个案是所有艺术家的轿子,是所有理想主义者的肉砧。“中国艺术的重新洗牌,艺术个案网一定是前锋。我现在还是坚持这样的观点。艺术必然会经历一场变革,这是应为今天的艺术太过于图式化和工艺化所带来的一种必然。我特别关注那些没有被发现的艺术家,那些非主流的艺术家。当然我也关注一些在当代艺术浪尖上的人物。我想从中,最终可以梳理出一个艺术史得脉络来。那些随了流,那些艺术家有创造精神,哪些作品是艺术那些东西是工艺品。当然,这份工作不是靠我一个人而是靠大家。我现在正在组建一个有批评精神的团队。我把它理解成一个沙龙形式。我想,在这种反对和赞成的局面里边。我们的声音会受到尊重的。

袁:那么这个平台——到现在,网络对你意味着什么呢?一个媒体工具?你怎么看待这个工具的效果?


林:我们还处在搭台的阶段。这个阶段在大家都向钱看的时候,这个台就会慢一些,但另外一个声音强大的时候,他就会凸现它的意义。当然我不是反对钱。只是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觉得好的作品就应该有好的价钱。尽管我知道学术和市场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不过我觉得媒体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这两个系统能够搭调合协调起来。



袁:所以艺术媒体对你而言是应该具有责任感的。那么对国内目前各艺术类网站的情况,你认为他们和你所希望的有什么差距?

林:现在是一个媒体过剩的时代,我原本想靠这样一个平台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被另外一种形式所取代,因为你写的东西,应为你写的东西你做的事情都有更多更好的媒体帮你宣传。有很多不同的途径你都可以认识你想认识的人,所以,就不是非得要求你的朋友和志同道合的人都到你的“家”里边玩。这已经我所谓了。对我来说是这样的,由媒体约稿,有别的媒体希望你去接管。我可以不需要这个平台,不需要这样一种形式就能够实现自己更大的理想。但是,我从那个阶段走过来,所以我坚持把这个媒体做下来,为那些还需要他的人们。

毫无疑问,不管有哪一家媒体给你做嫁衣,最终最为完整的记录您自己的成长的还是你自己的媒体。我最初的想法就是我们一伙人,当时我们做一个团体叫江湖。后来叫云南艺术家,现在叫全国艺术家。其实我都是希望,加入我们网站的艺术家我们会一直关注他们,他们这个月有了那些新的作品参加了什么活动,每年的信息和档案都在增加。国内所有的网站都是做资讯的、追求点击量的。比如他们做展览报道,一般都是展讯,而我们做展览后续报道。我的做法是跟踪报道。希望建立一个系统的、完备的档案体系,为那些有兴趣研究一个艺术家的研究生们提供一个详细的有关艺术家的资料,让他们有据可查。让那些在吕澎的艺术史里找不到的艺术家我这里可以找到。这是我想做到的。

我们的网站与其它网站相比从栏目设置和格局来说都不比其它网站差,如果说差的就是,其他的网站每年投入几百万,我们少一点而已。不过这些也不是一个衡量的标准,有些人有100万也作不了网站,而我们只需要一台电脑一个房间我们就可以开始。霆轩,你说呢。我也希望听听你对我们网站的评价!



袁:就我所了解的情况,各网站发展方向和理想都不尽相同,他们所倚靠的力量和运做的方式也呈现各种风格。所有因素最终让这些网媒百花齐放式的繁荣着……艺术个案创立的原始出发点和你们的运做,就决定了不是曾经的美术同盟那样的庞然巨兽。相对于你们所付出的,目前的状况已经不错,但如果要真的想达到你们所提出的口号,那必须得花更多的力气和成本。
不过你似乎并不会那样做。不能全力去做的后果一般都无法超水平发挥的。就你所看到的国外网络媒体,和国内的有什么差别,你是怎么看国外的艺术网站呢?

林:我们最近要推出一个栏目叫试验田,类是雅昌网的批评家专栏。我们有几个人写一些业余的话,希望准确而中肯从而引起大家的认同。在加入的约艺术家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将归类做一些活动,做一些专题展览等。网站实现对口传递,会将一些我们认为好的艺术家而又缺少市场平台的艺术家推荐到一些与我们关系友好画廊和艺术机构。很多构想和计划都在准备中。



袁: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看法,说是艺术家做理论,通常都很不靠谱,如果他扎实的把理论做的差不多了,他的作品就又很不靠谱了。

林:我会花我的全力去做好一件事情,只是做好一件事情,不会是平常人大家所理解的——全力就是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围绕一个事情来转。我的目标不是一个好的网站,而是与一批艺术家和批评家共同成长。所以我做的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这个初衷。



袁:你既做作品也做理论,还在做媒体(媒体和前两个项目似乎不大冲突),你是怎么面对那个悖论的呢?

林:我倒是有一个看法,就是觉得好的批评都是艺术家或者是原来有过艺术创作的人写出来的。像老栗等好多例子。理论不一样,理论确实需要搞理论的人来完成。我不太喜欢理论这个词,所以在我们的网站上有艺术批评和艺术哲学这两个栏目的划分。我不想做艺术哲学家也不想做艺术批评家,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有眼力的艺术家。所以这些在我的身上不矛盾。

我觉得艺术家和一个画家的区别就在于,一个艺术家远要比一个画家有才华,有介入社会的能力。很多人搞反了,他们以为做艺术家比作一个画家容易。所以现在很多的画家比很多的艺术家要高尚。





袁:看起来你这里所指的“画家”似乎等同于大芬村了。

林:不是的。我是说做一个画家就很难,做一个艺术家就更难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很多艺术家其实都是商人。很多的批评家都在写产品说明书。



袁:我觉得批评界这边也是个问题。现在国内艺术家-画廊-收藏家(或者叫差价炒作投资人)这条链子把做批评和做理论的完全撇开了。导致做批评的人没法正常持续,只能以奴才的姿态介入资本,这问题似乎不容易解决。

林:最主要的问题是,批评家他们的饭碗是靠画<

[沙发:1楼] guest 2008-06-17 03:27:18
爱,你就,做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