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礼物
-------对软现实主义作形而上的思考
海 寺
当杜尚把男人的小便器搬到世界顶尖的艺术展览上,人们先是坚决地拒绝,然后又被迫接受,在这种态度的转变中,艺术的创作原则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艺术不再强调技法了,“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观念才是艺术的重要因素。接下来,各种不同新的艺术流派不断涌现,你方(现代主义)唱摆我(后现代主义)登场。
反观国内视觉艺术在近几十年以来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谭天所归纳那样,大致可分为革命现实主义和软现实主义,前者基本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政治挂帅,单一僵化的观念标准容纳不了不多元的艺术形式。到改革开放后,随着以政治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观念和形式潮水般地冲了进来,艺术家们如饥似渴地吸收外来的养料。在这二十多年里,国人几乎走遍了西方百多年来所走过的路。毫无疑问,象征主义,印象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政治波普,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等流派依次出场,好不热闹。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软现实主义这一艺术观念,其目的在于“呼唤一种中国真正的文化独立意识,提倡具有中国真正的文化独立自主的精神,建立起自己的价值判断系统,而不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准则,提倡一种文化的本土意识,在作品上体现艺术家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渗透,体现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这一本土意识观念具有相当强烈的现实当下针对性,面对气势汹汹的各种西方新思潮的冲击,作出一种宏观上的反应,这是很有必要的,也很重要。
与此同时,探讨艺术家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很迫切的。对“无奈的现实感到莫名的忧伤。”他们不仅受到来自西方观念的压抑,而且对有些大牌策展人推销艺术家的手法大为不满,他们的做法令艺术家失去独立思考的艺术创作立场,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商业炒作。商业对艺术的伤害往往比西方思潮更为甚。当下的现实给艺术家们提出了难题,除了呐喊外,还有什么解决之道?软现实主义提出的“四不”原则(不批判,不妥协,不逃避和不代表)也许是一付良药,回到艺术本身,艺术家并不缺乏独立思考的创作理念,只是现实的变化太快了,容不得艺术家静下来做片刻的思考。反过来看,现实的挫败感也许能让艺术家去思考: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能做些什么?想想从塞尚到杜尚的西方现代艺术家成功背后的故事也许会带来一些启迪。
如以硬现实主义与软现实主义的区分为例,在不同的艺术客观环境下,不同的艺术创作观念发生了冲撞,还未受到主流认同的软现实主义观念往往以一种“无为”的心境看待外面的世界,画家不满足,也不愿意受体制的拘束,然而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局限,自发地从心里上、观念上寻求突破。但是,他们的这种理想主义在客观环境里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展现,他们在客观环境的这堵墙前无路可走,这也许是一条死胡同,但他们还是想试着走下去,迈着坚定的步伐向那里走过去(去梦想,去爱,去死)。
这步伐不太容易迈出,在法语里,步伐(pas )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一个“不”字。作为解构主义创始人的德里达有段时间很喜欢借用文学家布郎肖常用的这个字,因为这一步(pas )涉及到终结一切决定的那条线。这不是一条普通的线,它既是一条通向另一面的通道,又是一条不可能的通道,它就是一条被穿越极限的线。正如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最后几句歌词所唱道,“总是期待着那最后的一天。直到越过生命的终结界限,确实摆脱痛苦之时,否则人是不会幸福的。”当这条线被进一步思考时,那又会是一条不可能穿越的线,如同一道门、门槛、边界和界限,它阻挡了步伐的前进道路。那不就是绝境吗?它构成了理想与现实或理性与实践相矛盾的空间,人们无法作出决断。
如何思考绝境?它涉及不可能的事物,不可能性,不能通达或将要通达的东西,被挡在不可穿越的通道前或不可决断发生在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间。德里达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苦苦思索有关边缘、步伐或不可决断的标记,在尝试用各种概念来解决这一难题后,他采用海德格尔有关死亡的论证,并拓展了死亡的概念。海德格尔是这样定义死亡的概念,既死亡就是纯然缘在(Dasein)的不可能性的可能性,不可能性的可能性就关乎德里达有关绝境的论述。它关系到有关界限问题的界限,更准确地说,关系到终结的问题。海德格尔把这种死亡概念称为“本已之死”,它与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区别开来,,后者说的是所有生物最终都得死去,但是,“本已之死”则保留着界限的通达,这意思是离开,消失并过渡到生命的彼岸。
在这两种死亡观的基础上,德里达开始思考第三种死亡观,即像等待来访者或他者或陌生人或幽灵或鬼魂或死去的先辈那样,等待着作为不可能性的可能性的死亡,即绝境中的死亡。因为不可能性的可能性是一个悖论性的绝境,人们无法用逻辑解决这一矛盾。第三种死亡观与前二种恰好相反,前者是从不可能性走向可能性;而后者则从可能性走向不可能性的。它们都身陷于绝境,只不过方向正好相反。
“死”这一词语也许是世上最无法说清楚的东西,当人们体验到死时,却无法向他人诉说,而活着的人却无时无刻地谈论着“死”,它离我们最近时,也是离我们最远。这种悖论性的东西一直困惑着哲学家,尽管它是一个很虚幻的东西,但它是一个无法逃避的东西,在人们思考伦理、历史、文化、宗教甚至战争时,能不谈论它吗?圣保罗不就将耶稣的死转化为神圣吗?“置于死地而后生”这一句话说的不就是将死亡与升华联系起来吗?“死”这一词语本身具有的悖论性,令人们看到分隔在极限线两边的东西,或死亡背后的东西,那可能是背影,它正跨越终极的那条线,也可能像一个幽灵正走向人们的视线中。我在看赵峥嵘和罗奇的作品时,隐隐约约地感到这两种死亡的气场,前者的画面呈现出的人就像鬼魂那样,在跨越极限前的那种烦躁和不安,身躯不断地在扭动,挣扎着要摆脱什么似的,凹进了画面。与此相反,后者的画面却带出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素白如洁的人体牵着各种在地上走的,水中游的,空中飞的各种动物正走出画面。我不知画家对死亡的认识有多少,然而其画面已多少说出了死亡的意境。
有人说过:“艺术并不仿造看得见的东西,而是把看不见的东西创造出来。”死亡就是这看不见的东西之一,从这一角度来说,软现实主义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有价值的,尽管还处于边缘之中,但从中透出了软现实主义的精髓。特别是其“四不”原则,为什么要批判了?艺术家面对的是看不见的东西,往深一层想,其实就是面对自身的内心体验,他集中反映了艺术家对其外在的东西的一种立场和看法,他们的目光早已从外在的世界转到内在的心灵上,他们不满足于现有的一切,在此之外的东西才是他们所关注的。
自徐悲鸿和林风眠为代表的艺术家引进西方的古典现实主义和现代抽象主义以来,中国的现代绘画就离不开西方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同样在继承传统水墨山水画上,艺术家只是通过外在的表现手法——实验水墨——来拓展山水画的表现空间,但其意境始终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不管是西方的绘画表现形式或东方的水墨表现形式,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已被人们所熟悉,它们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而且开始出现了僵化的模式,审美疲劳已不再是未来的东西了,它正逼近整个艺术领域。艺术家对自身的反思也迫在眉睫,如果说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硬”的东西,那么,艺术家内在的思考可以说是“软”的东西,它可以被任意拿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软现实主义也许是突破艺术瓶颈的一个口子。
这也是死亡带来的礼物。
-------对软现实主义作形而上的思考
海 寺
当杜尚把男人的小便器搬到世界顶尖的艺术展览上,人们先是坚决地拒绝,然后又被迫接受,在这种态度的转变中,艺术的创作原则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艺术不再强调技法了,“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观念才是艺术的重要因素。接下来,各种不同新的艺术流派不断涌现,你方(现代主义)唱摆我(后现代主义)登场。
反观国内视觉艺术在近几十年以来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谭天所归纳那样,大致可分为革命现实主义和软现实主义,前者基本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政治挂帅,单一僵化的观念标准容纳不了不多元的艺术形式。到改革开放后,随着以政治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观念和形式潮水般地冲了进来,艺术家们如饥似渴地吸收外来的养料。在这二十多年里,国人几乎走遍了西方百多年来所走过的路。毫无疑问,象征主义,印象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政治波普,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等流派依次出场,好不热闹。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软现实主义这一艺术观念,其目的在于“呼唤一种中国真正的文化独立意识,提倡具有中国真正的文化独立自主的精神,建立起自己的价值判断系统,而不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准则,提倡一种文化的本土意识,在作品上体现艺术家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渗透,体现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这一本土意识观念具有相当强烈的现实当下针对性,面对气势汹汹的各种西方新思潮的冲击,作出一种宏观上的反应,这是很有必要的,也很重要。
与此同时,探讨艺术家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很迫切的。对“无奈的现实感到莫名的忧伤。”他们不仅受到来自西方观念的压抑,而且对有些大牌策展人推销艺术家的手法大为不满,他们的做法令艺术家失去独立思考的艺术创作立场,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商业炒作。商业对艺术的伤害往往比西方思潮更为甚。当下的现实给艺术家们提出了难题,除了呐喊外,还有什么解决之道?软现实主义提出的“四不”原则(不批判,不妥协,不逃避和不代表)也许是一付良药,回到艺术本身,艺术家并不缺乏独立思考的创作理念,只是现实的变化太快了,容不得艺术家静下来做片刻的思考。反过来看,现实的挫败感也许能让艺术家去思考: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能做些什么?想想从塞尚到杜尚的西方现代艺术家成功背后的故事也许会带来一些启迪。
如以硬现实主义与软现实主义的区分为例,在不同的艺术客观环境下,不同的艺术创作观念发生了冲撞,还未受到主流认同的软现实主义观念往往以一种“无为”的心境看待外面的世界,画家不满足,也不愿意受体制的拘束,然而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局限,自发地从心里上、观念上寻求突破。但是,他们的这种理想主义在客观环境里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展现,他们在客观环境的这堵墙前无路可走,这也许是一条死胡同,但他们还是想试着走下去,迈着坚定的步伐向那里走过去(去梦想,去爱,去死)。
这步伐不太容易迈出,在法语里,步伐(pas )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一个“不”字。作为解构主义创始人的德里达有段时间很喜欢借用文学家布郎肖常用的这个字,因为这一步(pas )涉及到终结一切决定的那条线。这不是一条普通的线,它既是一条通向另一面的通道,又是一条不可能的通道,它就是一条被穿越极限的线。正如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最后几句歌词所唱道,“总是期待着那最后的一天。直到越过生命的终结界限,确实摆脱痛苦之时,否则人是不会幸福的。”当这条线被进一步思考时,那又会是一条不可能穿越的线,如同一道门、门槛、边界和界限,它阻挡了步伐的前进道路。那不就是绝境吗?它构成了理想与现实或理性与实践相矛盾的空间,人们无法作出决断。
如何思考绝境?它涉及不可能的事物,不可能性,不能通达或将要通达的东西,被挡在不可穿越的通道前或不可决断发生在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间。德里达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苦苦思索有关边缘、步伐或不可决断的标记,在尝试用各种概念来解决这一难题后,他采用海德格尔有关死亡的论证,并拓展了死亡的概念。海德格尔是这样定义死亡的概念,既死亡就是纯然缘在(Dasein)的不可能性的可能性,不可能性的可能性就关乎德里达有关绝境的论述。它关系到有关界限问题的界限,更准确地说,关系到终结的问题。海德格尔把这种死亡概念称为“本已之死”,它与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区别开来,,后者说的是所有生物最终都得死去,但是,“本已之死”则保留着界限的通达,这意思是离开,消失并过渡到生命的彼岸。
在这两种死亡观的基础上,德里达开始思考第三种死亡观,即像等待来访者或他者或陌生人或幽灵或鬼魂或死去的先辈那样,等待着作为不可能性的可能性的死亡,即绝境中的死亡。因为不可能性的可能性是一个悖论性的绝境,人们无法用逻辑解决这一矛盾。第三种死亡观与前二种恰好相反,前者是从不可能性走向可能性;而后者则从可能性走向不可能性的。它们都身陷于绝境,只不过方向正好相反。
“死”这一词语也许是世上最无法说清楚的东西,当人们体验到死时,却无法向他人诉说,而活着的人却无时无刻地谈论着“死”,它离我们最近时,也是离我们最远。这种悖论性的东西一直困惑着哲学家,尽管它是一个很虚幻的东西,但它是一个无法逃避的东西,在人们思考伦理、历史、文化、宗教甚至战争时,能不谈论它吗?圣保罗不就将耶稣的死转化为神圣吗?“置于死地而后生”这一句话说的不就是将死亡与升华联系起来吗?“死”这一词语本身具有的悖论性,令人们看到分隔在极限线两边的东西,或死亡背后的东西,那可能是背影,它正跨越终极的那条线,也可能像一个幽灵正走向人们的视线中。我在看赵峥嵘和罗奇的作品时,隐隐约约地感到这两种死亡的气场,前者的画面呈现出的人就像鬼魂那样,在跨越极限前的那种烦躁和不安,身躯不断地在扭动,挣扎着要摆脱什么似的,凹进了画面。与此相反,后者的画面却带出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素白如洁的人体牵着各种在地上走的,水中游的,空中飞的各种动物正走出画面。我不知画家对死亡的认识有多少,然而其画面已多少说出了死亡的意境。
有人说过:“艺术并不仿造看得见的东西,而是把看不见的东西创造出来。”死亡就是这看不见的东西之一,从这一角度来说,软现实主义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有价值的,尽管还处于边缘之中,但从中透出了软现实主义的精髓。特别是其“四不”原则,为什么要批判了?艺术家面对的是看不见的东西,往深一层想,其实就是面对自身的内心体验,他集中反映了艺术家对其外在的东西的一种立场和看法,他们的目光早已从外在的世界转到内在的心灵上,他们不满足于现有的一切,在此之外的东西才是他们所关注的。
自徐悲鸿和林风眠为代表的艺术家引进西方的古典现实主义和现代抽象主义以来,中国的现代绘画就离不开西方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同样在继承传统水墨山水画上,艺术家只是通过外在的表现手法——实验水墨——来拓展山水画的表现空间,但其意境始终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不管是西方的绘画表现形式或东方的水墨表现形式,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已被人们所熟悉,它们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而且开始出现了僵化的模式,审美疲劳已不再是未来的东西了,它正逼近整个艺术领域。艺术家对自身的反思也迫在眉睫,如果说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硬”的东西,那么,艺术家内在的思考可以说是“软”的东西,它可以被任意拿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软现实主义也许是突破艺术瓶颈的一个口子。
这也是死亡带来的礼物。
拜读拜读
~艺术一种状态~ [s:326]
碌七,文章这么长,什么时候读得完?还很多字不认得。
什么年代~~哈打这么无聊的旗号出来乱叫
软现实主义作形而上的思考
现实就是现实~分什么软硬~~~
你他妈硬不起来啊
软现实主义作形而上的思考
现实就是现实~分什么软硬~~~
你他妈硬不起来啊
死亡的礼物,送给你们吧
老师,很厉害啊 加油加油
支持你们
支持你们
叼
写得很好啊!真知灼见,反映了一个时代
也许,死亡是件好事。一切都平静下来。活着多不怕,我们还怕死亡吗?
[s:304] 他妈的把艺术写得那么虚
不就是那么回事呢?说伯了就没意思呢。
[s:327]
[s: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