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归尘-王郁洋个展
[展览地点]:CPU :798
[展览时间]:5月31日-6月1日
[attachment=95918]
《 尘归尘》由灯箱图片和水晶球构成。
如前言所说,“ 作品本身的意义使人无法判断作者/创作初衷及制作材料的意义近于“无”。”
不光是物欲、情欲、哲学、伦理、在这里被剥离掉,连展览本身都一不小心会被现实剥离掉,展览时间(截止此刻,此展览已经不存在)、展览空间(还没挂牌)都近乎于无,没开始没结束,通往灰尘的路上曲径幽通,你若想找到点痕迹还真是得用显微镜。
而显微镜下,是王郁洋床上的灰尘。据说,他也不知道那到底是些什么,而工人们灌注水晶球的时候,是比灰尘更迷惘。
展览前言:
CPU:798的有限空间充满了张力和神秘。 《尘归尘》挑战人类对极限的憧憬与渴望。晶莹剔透的水晶球封存着细小的尘埃,似乎影射着西方古老巫术,人们在无法摆脱自身困境的现实面前,期待透过这种迷幻来预知未来的侥幸心理。
“人类观察宇宙时的放大,和今天观察放大的尘埃,在视觉经验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其观察宏观与微观世界之联系”——王郁洋
图片作品中通过显微镜下拍摄来的尘埃来给你一个穿越极限,肉眼无法识别的真实。看不见的却依稀存在,看的见的却未必真实。作为实践者作者在2006-2007年《登月计划》中对影像、科技、政治、历史的怀疑态度,和今天在尘埃中寻找宇宙的行为,都影射其对科学、历史、信仰以及人性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探讨。2007年作者在其延伸作品《人造月》中将“物”本身作了置换。如果说《登月计划》曾经是人类的一个梦想,作者把其抽象的空间环境置换到现实中来,那么《人造月》已经使一个物理空间转换为“物”(直径4米的球体,由多种节能灯组成的灯球)。
“中国从80年代抽象艺术展被封,经理了从具像美术/表现主义/抽象艺术等等过程,这件作品脱离了表面的中国符号,逐渐将抽象主义/极简主义与观念主义设置在一个与环境有关的氛围中,月亮在王郁洋以前的作品《登月计划》2006中是一个被怀疑的时间,当月亮的形象被抽离,放置在一个可被触摸的距离,将诸多隐喻融入环境逐渐变强的光之中”。《人造月》,“中国 中国 中国!!!”超越全球艺术市场的练习”,意大利Palazzo Strozzi当代艺术馆(策展人序言)
2008年的《尘归尘》中作者打破了“物”的型态从而强调“质”的变化,使物和显微镜观察下的“无”做了重叠,使其又形成一个物质空间。
《尘归尘》承载了今天艺术与人类认知之间的关系。他探讨的是人类的人生观及对待周围事物的认同感。作者摒弃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商业性、世俗性以及符号性,其作品引发出来的论点具有人类的共性。这种共性使人无法判断作者的身份,从而淡化艺术环境中以名鉴定作的习惯。作品本身的意义使人无法判断作者/创作初衷及制作材料的意义近于“无”。物欲、情欲、哲学、伦理、在这里统统都可以被剥离掉。《尘归尘》的道理就在于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attachment=95919]
CPU:798的有限空间充满了张力和神秘。 《尘归尘》挑战人类对极限的憧憬与渴望。晶莹剔透的水晶球封存着细小的尘埃,似乎影射着西方古老巫术,人们在无法摆脱自身困境的现实面前,期待透过这种迷幻来预知未来的侥幸心理。
“人类观察宇宙时的放大,和今天观察放大的尘埃,在视觉经验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其观察宏观与微观世界之联系”——王郁洋
图片作品中通过显微镜下拍摄来的尘埃来给你一个穿越极限,肉眼无法识别的真实。看不见的却依稀存在,看的见的却未必真实。作为实践者作者在2006-2007年《登月计划》中对影像、科技、政治、历史的怀疑态度,和今天在尘埃中寻找宇宙的行为,都影射其对科学、历史、信仰以及人性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探讨。2007年作者在其延伸作品《人造月》中将“物”本身作了置换。如果说《登月计划》曾经是人类的一个梦想,作者把其抽象的空间环境置换到现实中来,那么《人造月》已经使一个物理空间转换为“物”(直径4米的球体,由多种节能灯组成的灯球)。
“中国从80年代抽象艺术展被封,经理了从具像美术/表现主义/抽象艺术等等过程,这件作品脱离了表面的中国符号,逐渐将抽象主义/极简主义与观念主义设置在一个与环境有关的氛围中,月亮在王郁洋以前的作品《登月计划》2006中是一个被怀疑的时间,当月亮的形象被抽离,放置在一个可被触摸的距离,将诸多隐喻融入环境逐渐变强的光之中”。《人造月》,“中国 中国 中国!!!”超越全球艺术市场的练习”,意大利Palazzo Strozzi当代艺术馆(策展人序言)
2008年的《尘归尘》中作者打破了“物”的型态从而强调“质”的变化,使物和显微镜观察下的“无”做了重叠,使其又形成一个物质空间。
《尘归尘》承载了今天艺术与人类认知之间的关系。他探讨的是人类的人生观及对待周围事物的认同感。作者摒弃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商业性、世俗性以及符号性,其作品引发出来的论点具有人类的共性。这种共性使人无法判断作者的身份,从而淡化艺术环境中以名鉴定作的习惯。作品本身的意义使人无法判断作者/创作初衷及制作材料的意义近于“无”。物欲、情欲、哲学、伦理、在这里统统都可以被剥离掉。《尘归尘》的道理就在于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attachment=95919]

一展厅:尘归尘系列
[attachment=95920]
[attachment=95921]
[attachment=95922]
[attachment=95923]
[attachment=95924]



[attachment=95920]
[attachment=95921]
[attachment=95922]
[attachment=95923]
[attachment=95924]





二展厅:人造月
[attachment=95925]
[attachment=95926]
[attachment=95927]

[attachment=95925]
[attachment=95926]
[attachment=95927]



三展厅:录象装置“登月计划”
[attachment=95928]
[attachment=95929]





[attachment=95928]
[attachment=95929]






[attachment=95930]

把灰尘放大拍照,将灰尘灌入水晶球内, 此举是不是有点过于老套了? 利用灰尘作材料的时代已经过去啦!!
不错,灰尘有点新意.看好.
真不错!别是一个男盗女娼的婊子行为!
[s:327] 是他的皮屑屑吧~
嘿嘿!
我比较喜欢月亮的那个
[s:322]
不是把
[quote]引用第11楼张三于2008-06-03 14:08发表的 :
我比较喜欢月亮的那个[/quote]
见过人造太阳的那个作品吗
我比较喜欢月亮的那个[/quote]
见过人造太阳的那个作品吗
幼稚 [s:323]
装神弄鬼的糊弄谁啊 [s:304]
王郁洋还是不错的,是当代艺术家里最年轻的一位了,对装置艺术有自己独到的解读,也很努力,坚持自己的梦想,是最难能可贵的,79年生人,中央美院附中,大学中央戏剧学院舞台设计专业,现在就读于中央美院实验艺术专业,硕士学位,不到30岁不得不承认他是有才华有能力的,他的新作品,把一个物质方大N倍就失去了原来形象,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把他假定成任何我们所理解事物,我个人认为是作者对物质世界提出的一个置疑.对于年轻的艺术家我们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因为他们正促进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石头
石头
不错,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