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小组向专家汇报[转张晴blog]
发起人:余震 回复数:0
浏览数:2809
最后更新:2008/05/17 02:33:16 by
一, 展览主题和展览结构的阐释
1、上海双年展的历史和定位
自1994年以来,通过十余年的累积与发展,上海双年展已经从一个全国范围的一个展览,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展示平台,被国际艺术界公认为亚洲极为重要的双年展。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与历程,再一次确定上海双年展的基本脉络和策展思路,从第一届“开放的空间”到第二届 “融合与拓展”,双年展总是在积极思考和建构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动态特征和开放格局;第三届“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在全球与地域之间探讨上海城市发展的现代性与文化的现代性及其相关的问题;第四届“都市营造”则以建筑为支点,探讨艺术的公共形式与社会功能,进一步致力为上海当代都市空间的建构与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参照。第五届“影像生存”致力于探讨可视世界的制像技术,呈现影像的历史及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影响,致力于在人文关怀中思考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发展中深化人文的关怀。第六届“超设计” 针对设计这一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元素,探索设计作为美学形式、生活方式与社会历史模式的复杂、交错的内涵。
1). 从我们历届的主题可以看出上海双年展始终是以上海这个城市作为母体,来演练城市建设中,城市与城市人所遭遇的问题。这个角度与我们将要迎来的中华民族的盛事 ——世博会的主题是吻合的。上海双年展形成了对上海世博会的一种带有前瞻性的思想热身和文化上的思考,这是我们双年展历来思考的方向与策略。
2). 通过上海双年展,我们要在上海这个国际化都市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当代艺术的对话平台,形成一个具有东方特色的当代艺术的对话平台,这是上海双年展的学术追求。
3). 通过上海双年展,我们借助国际当代艺术的优秀成分来介入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健康发展,形成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整体思想和探索途径。
2、上海双年展的策展思路
我们在构建上海文化大都市的背景下,在世博会思想框架的背景下,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特定历史时期的背景下,来深入地思考上海双年展的学术定位。
第一:东方的话语和西方的话语之间的交流,并从中建立起具有中国性的当代艺术语境。
在历届双年展主题中,我们用的都是中国的词语,比如 “海上·上海”、“都市营造”、“影像生存”、“超设计”等,这些都是富有东方内涵的词汇,在英文里没有对应的词汇。
第二:以独特的、具有中国性的艺术思考与艺术实践来支撑世博会的文化理念。
1).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对世界的世博事业是一个重要举措。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对上海而言是浦东开发的一个重要机遇,这将会改变中国人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
2).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怎么建造更好的城市呢?这与上海双年展多年来思考的主题是吻合的。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内涵和参展作品,正好为世博会的工作提供了一个人文思想的框架,我们相信2008上海双年展也将继续给世博会带来一个主题思想的支撑。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构架有五个方面,城市人、城市生命、城市星球、城市文明、城市的未来。首先是城市的灵魂和城市的本身:就是人。而本届上海双年展主题“快城快客”也是指向人的。
第三:中国的发展到达了一个相当规模时期,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说到:在国际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虚拟化的背景下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课题。怎么解决这个新形势、新课题?人的问题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在以人为本的语境下,对城市务工人员的重视,对新农村的建设,关注民生问题,已成了我国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上海双年展作为Z/F主持下的当代国际艺术展览,理应以积极的姿态,以学术的态度来回应这一当前中国社会的共同课题。
3、“快城快客”主题的产生和世博会的联系
在上述这三个背景下,我们在去年七月份召开的第一次专家会议上,请了十多名国内外著名策展人、理论家、教授在上海以及杭州开了三天会议,我们提出关注城市与人,城市是人的家园,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与人共同成长。关注城市人的切入点在哪里?我们能不能在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形成的庞大的移民现象,以及从上海这个移民城市的背景下,来思考城市人的空间转变、身份转变、融入城市等层面。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在一些外国策展人看来,西方的移民定位在难民与流民身份的国家与民族迁移,由于中外的历史与现实不同,宗教与法律不同,民族与民俗不同,他们体会不到中国发展当中所面对的巨大的人群迁徙的现实性和现实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文关怀的问题。后来经过了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在去年八月底召开的第二次专家会议上,我们统一了思想,确定这一届的主题“快城快客”,并一致认为这个主题是切合上海双年展自身学术逻辑的,是切合中国目前现实问题的。大家都赞成表现城市移民的主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第一,上海这个城市本身具有移民性的城市历史与现实。第二,上海这个城市具有最大的迁移性的城市人群,据说一千四百万的人口中,有八百万的迁移人口,相当于西方一个小国家的人数。第三,从海上文化的特征而言,具有移植性的、多重交叠的城市文化。所以在上海做这个移民的主题,是有它的现实意义和特殊的可能性的。大家讨论以后,觉得“快城快客”这个主题具有历史与现实的意义,快城是指城市的飞跃发展,快客是指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中的人群,无论是老住民还是新住民,某种程度上都是移民,只不过有的人来了两百年,有的来了几十年,有的人来了两三天。
移民这个课题,不仅让我们关注城市居民、城市旅游者的问题,更加让我们关注到城市身份、城市边界、城市福利、城市建设、城市历史。所以大家觉得这个是一个可以尝试的、一个有特点的问题。这个移民的命题,又和当今世界上的移民的定位有所出入。我们国家的移民一般是城乡移民,关注城市建设和城市历史的问题,而全世界谈的移民是经济移民和避难移民。如何让国外的艺术家对这个课题能够有敏锐的感受,作出有质量的作品,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所以策展小组在策展构架的第一板块中,抓住了人民广场这个载体,让世界各国的艺术家集中到这里,通过人民广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把握快城快客的体会和感受,来完成艺术品。当然上海这座城市的本身就是移民的广场,从移民广场变迁成为人民广场。特别是从殖民的广场变迁到人民的广场,从集会的广场变迁到文化、商业、娱乐的广场,因此,我们不断研究人民广场的形态与性质的变迁历程给我们提供的启迪与思考,不断挖掘与拓展其历史与现实的内涵,从中来提升我们主题的灵魂。
所以,2008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扣牢两个问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上海双年展自身的学术谱系——关怀城市。从三个基本点入手切入“城市与人”的主题方向,从各个层面和各个角度,全面地呈现:1,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口迁徙。2,城市进程中的人的身份的迁变。3,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中的家园认同。
4、学术主题: 快城快客
快城——飞速发展的城市,快客——在城市中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快速流动人口。
当前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现象,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城市化率也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伴随着体制改革,实现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是中国在21世纪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体现出“积极移民”在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的推动与贡献。
2010年上海世博会更是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在这一语境中,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在历届双年展的经验基础上,循着上海双年展自身的文化逻辑,继续坚持立足本土经验、面向全球境域的文化姿态,把视点聚焦于城市及城市的主体——人。让全世界的艺术家一起面对这一现场进行诠释,进而为世博会作出精神与文化上的准备。
上海双年展首次以人为对象和主题,揭示城市迅捷变化中人群的多元身份,通过外乡人/城里人空间迁徙的观点,移民/市民身份转换的观念,过客/主人家园融入的观感这三个层面锲入城市与人的命题,突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关怀,展示今日国际大都市中积极移民与文化融入的新趋势,探索城市化的丰富内涵;在与城市化相应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宏大背景下,城市急速膨胀,人口快捷流动,如何创造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
5、展览构思
在本次上海双年展中,主体展览力求与人民广场发生更直接的联系。人民广场作为交通枢纽,见证和容纳了中国当前人口流动/迁移/融合以及城市飞速发展的现象。既体现了历史性,更彰显了人民广场作为城市地标在上海社会发展中的象征意义。
为此,展览主体的第一部分“梦想广场”将邀请部分艺术家以人民广场作为思考及创作的起点。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媒材可以丰富多样,可以结合美术馆馆内和馆外的展示。在馆外展示的作品可以包括特定场所发生的活动,以及市民介入公共空间和公共媒体的互动等等。展览期间通过一系列活动的策划使得整个人民广场成了广义的和流动的展示空间。这些作品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参与性,由此向观众介绍展览的主题。
展览主体的第二部分“迁徙家园”由三个个展组成,集中展示三位正处于事业顶峰的艺术家作品。本次展览挑选艺术家的标准是,他们对人口流动及相关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要有深入广泛的思考,这一主题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要有鲜明的体现。
展览主体的第三部分“移居年代”位于三楼,这里将展示艺术家的作品,它们紧扣展览的主题,但运用非上海的素材。他们可以探讨南亚、欧洲或美洲等世界各地人口迁移融合的问题。
根据本届上海双年展所选取的立足点人民广场的历史和现实特点,以“记忆码头”作为上海美术馆主体展览的延伸,艺术作品将在机场、火车站、轮船码头、车站和地铁等公共空间展示,因为这些空间是人口流转的中心。在这些场所,可采用互动性强<
1、上海双年展的历史和定位
自1994年以来,通过十余年的累积与发展,上海双年展已经从一个全国范围的一个展览,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展示平台,被国际艺术界公认为亚洲极为重要的双年展。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与历程,再一次确定上海双年展的基本脉络和策展思路,从第一届“开放的空间”到第二届 “融合与拓展”,双年展总是在积极思考和建构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动态特征和开放格局;第三届“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在全球与地域之间探讨上海城市发展的现代性与文化的现代性及其相关的问题;第四届“都市营造”则以建筑为支点,探讨艺术的公共形式与社会功能,进一步致力为上海当代都市空间的建构与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参照。第五届“影像生存”致力于探讨可视世界的制像技术,呈现影像的历史及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影响,致力于在人文关怀中思考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发展中深化人文的关怀。第六届“超设计” 针对设计这一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元素,探索设计作为美学形式、生活方式与社会历史模式的复杂、交错的内涵。
1). 从我们历届的主题可以看出上海双年展始终是以上海这个城市作为母体,来演练城市建设中,城市与城市人所遭遇的问题。这个角度与我们将要迎来的中华民族的盛事 ——世博会的主题是吻合的。上海双年展形成了对上海世博会的一种带有前瞻性的思想热身和文化上的思考,这是我们双年展历来思考的方向与策略。
2). 通过上海双年展,我们要在上海这个国际化都市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当代艺术的对话平台,形成一个具有东方特色的当代艺术的对话平台,这是上海双年展的学术追求。
3). 通过上海双年展,我们借助国际当代艺术的优秀成分来介入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健康发展,形成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整体思想和探索途径。
2、上海双年展的策展思路
我们在构建上海文化大都市的背景下,在世博会思想框架的背景下,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特定历史时期的背景下,来深入地思考上海双年展的学术定位。
第一:东方的话语和西方的话语之间的交流,并从中建立起具有中国性的当代艺术语境。
在历届双年展主题中,我们用的都是中国的词语,比如 “海上·上海”、“都市营造”、“影像生存”、“超设计”等,这些都是富有东方内涵的词汇,在英文里没有对应的词汇。
第二:以独特的、具有中国性的艺术思考与艺术实践来支撑世博会的文化理念。
1).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对世界的世博事业是一个重要举措。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对上海而言是浦东开发的一个重要机遇,这将会改变中国人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
2).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怎么建造更好的城市呢?这与上海双年展多年来思考的主题是吻合的。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内涵和参展作品,正好为世博会的工作提供了一个人文思想的框架,我们相信2008上海双年展也将继续给世博会带来一个主题思想的支撑。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构架有五个方面,城市人、城市生命、城市星球、城市文明、城市的未来。首先是城市的灵魂和城市的本身:就是人。而本届上海双年展主题“快城快客”也是指向人的。
第三:中国的发展到达了一个相当规模时期,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说到:在国际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虚拟化的背景下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课题。怎么解决这个新形势、新课题?人的问题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在以人为本的语境下,对城市务工人员的重视,对新农村的建设,关注民生问题,已成了我国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上海双年展作为Z/F主持下的当代国际艺术展览,理应以积极的姿态,以学术的态度来回应这一当前中国社会的共同课题。
3、“快城快客”主题的产生和世博会的联系
在上述这三个背景下,我们在去年七月份召开的第一次专家会议上,请了十多名国内外著名策展人、理论家、教授在上海以及杭州开了三天会议,我们提出关注城市与人,城市是人的家园,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与人共同成长。关注城市人的切入点在哪里?我们能不能在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形成的庞大的移民现象,以及从上海这个移民城市的背景下,来思考城市人的空间转变、身份转变、融入城市等层面。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在一些外国策展人看来,西方的移民定位在难民与流民身份的国家与民族迁移,由于中外的历史与现实不同,宗教与法律不同,民族与民俗不同,他们体会不到中国发展当中所面对的巨大的人群迁徙的现实性和现实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文关怀的问题。后来经过了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在去年八月底召开的第二次专家会议上,我们统一了思想,确定这一届的主题“快城快客”,并一致认为这个主题是切合上海双年展自身学术逻辑的,是切合中国目前现实问题的。大家都赞成表现城市移民的主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第一,上海这个城市本身具有移民性的城市历史与现实。第二,上海这个城市具有最大的迁移性的城市人群,据说一千四百万的人口中,有八百万的迁移人口,相当于西方一个小国家的人数。第三,从海上文化的特征而言,具有移植性的、多重交叠的城市文化。所以在上海做这个移民的主题,是有它的现实意义和特殊的可能性的。大家讨论以后,觉得“快城快客”这个主题具有历史与现实的意义,快城是指城市的飞跃发展,快客是指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中的人群,无论是老住民还是新住民,某种程度上都是移民,只不过有的人来了两百年,有的来了几十年,有的人来了两三天。
移民这个课题,不仅让我们关注城市居民、城市旅游者的问题,更加让我们关注到城市身份、城市边界、城市福利、城市建设、城市历史。所以大家觉得这个是一个可以尝试的、一个有特点的问题。这个移民的命题,又和当今世界上的移民的定位有所出入。我们国家的移民一般是城乡移民,关注城市建设和城市历史的问题,而全世界谈的移民是经济移民和避难移民。如何让国外的艺术家对这个课题能够有敏锐的感受,作出有质量的作品,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所以策展小组在策展构架的第一板块中,抓住了人民广场这个载体,让世界各国的艺术家集中到这里,通过人民广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把握快城快客的体会和感受,来完成艺术品。当然上海这座城市的本身就是移民的广场,从移民广场变迁成为人民广场。特别是从殖民的广场变迁到人民的广场,从集会的广场变迁到文化、商业、娱乐的广场,因此,我们不断研究人民广场的形态与性质的变迁历程给我们提供的启迪与思考,不断挖掘与拓展其历史与现实的内涵,从中来提升我们主题的灵魂。
所以,2008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扣牢两个问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上海双年展自身的学术谱系——关怀城市。从三个基本点入手切入“城市与人”的主题方向,从各个层面和各个角度,全面地呈现:1,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口迁徙。2,城市进程中的人的身份的迁变。3,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中的家园认同。
4、学术主题: 快城快客
快城——飞速发展的城市,快客——在城市中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快速流动人口。
当前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现象,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城市化率也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伴随着体制改革,实现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是中国在21世纪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体现出“积极移民”在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的推动与贡献。
2010年上海世博会更是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在这一语境中,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在历届双年展的经验基础上,循着上海双年展自身的文化逻辑,继续坚持立足本土经验、面向全球境域的文化姿态,把视点聚焦于城市及城市的主体——人。让全世界的艺术家一起面对这一现场进行诠释,进而为世博会作出精神与文化上的准备。
上海双年展首次以人为对象和主题,揭示城市迅捷变化中人群的多元身份,通过外乡人/城里人空间迁徙的观点,移民/市民身份转换的观念,过客/主人家园融入的观感这三个层面锲入城市与人的命题,突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关怀,展示今日国际大都市中积极移民与文化融入的新趋势,探索城市化的丰富内涵;在与城市化相应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宏大背景下,城市急速膨胀,人口快捷流动,如何创造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
5、展览构思
在本次上海双年展中,主体展览力求与人民广场发生更直接的联系。人民广场作为交通枢纽,见证和容纳了中国当前人口流动/迁移/融合以及城市飞速发展的现象。既体现了历史性,更彰显了人民广场作为城市地标在上海社会发展中的象征意义。
为此,展览主体的第一部分“梦想广场”将邀请部分艺术家以人民广场作为思考及创作的起点。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媒材可以丰富多样,可以结合美术馆馆内和馆外的展示。在馆外展示的作品可以包括特定场所发生的活动,以及市民介入公共空间和公共媒体的互动等等。展览期间通过一系列活动的策划使得整个人民广场成了广义的和流动的展示空间。这些作品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参与性,由此向观众介绍展览的主题。
展览主体的第二部分“迁徙家园”由三个个展组成,集中展示三位正处于事业顶峰的艺术家作品。本次展览挑选艺术家的标准是,他们对人口流动及相关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要有深入广泛的思考,这一主题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要有鲜明的体现。
展览主体的第三部分“移居年代”位于三楼,这里将展示艺术家的作品,它们紧扣展览的主题,但运用非上海的素材。他们可以探讨南亚、欧洲或美洲等世界各地人口迁移融合的问题。
根据本届上海双年展所选取的立足点人民广场的历史和现实特点,以“记忆码头”作为上海美术馆主体展览的延伸,艺术作品将在机场、火车站、轮船码头、车站和地铁等公共空间展示,因为这些空间是人口流转的中心。在这些场所,可采用互动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