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撞——靳勒的村庄
地处甘肃省秦安县的石节子村与中国西部的很多小村庄并无二致,贫瘠和落后一直是它们挥之不去的标签。在那里,时间和空间常常以一种凝固的姿态被感知。那里的天地人也用一种被称之为“沉默”的方式实践着对生命的消耗与尊重。重复成为一种对生命的最高礼赞形式。
但是,石节子村无疑是幸运的。2007年,这个村子以最透明的方式直选出了迄今为止自建村以来最为特殊的一位村长——那就是长期活动在北京的当代艺术家靳勒。
作为一位从石节子村走出去的艺术家,靳勒最为关注的就是“艺术何为?”。正如招贴中明示的那样:艺术究竟能为这个村庄带来什么?排除个人的小情小调,置身于大的社会时空中,探寻艺术如何在一个更为广泛的层面上产生影响——这个命题之于靳勒就如梦魇一般,既令他着迷,又不堪重负。在众声喧哗,艺术标准普遍缺失的今天,艺术家的立场显得尤其难能可贵。而靳勒的可贵就在于当所有的眼球都汇聚在大都市的时候,他却在关注最为沉默的一个群体。他试图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在长久的失语之后。
所以,就这个意义上而言,靳勒的所作所为像极了那位大战风车的唐吉珂德先生——虽然最终可能会败的一塌糊涂,但绝对堪称伟大,当然是带有一丝悲怆意味的伟大。这一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不证自明。
这里展出的照片,为我们讲述了石节子村如何以艺术的形式与外面的世界沟通。他们以克制自尊的姿态走出去,走到天安门和卡塞尔;又以单纯开放的姿态欢迎来访者,迎来赵半狄和他的熊猫们。这种表面上的落差和冲撞唤醒的是人性最深处的交流和共鸣。这当中唯一的区别在于,外面的世界必须面对的是艺术或者文明,而这些村民们每天遭遇的却是生命本身——带着一丝从容与大度,甚至有些许温和而不失冷峻的幽默。
所以,我们!所有对生活和艺术尚抱有些许希望的人,都应该认真的看看他们。因为,他们也是我们。
2008-3-28 下午
斌子
-----------------------------------------------
懂个球,落后愚昧不开化就是你期望的原生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