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游记
(3月11日)
今天是个寒冷的日子,尤其跟前两天的温暖相比。我们一行十四人到通州温榆河某河段进行了一次放生。
早上8:00,我们先到八里桥市场购买物命。这是个很大的农贸市场,从酱菜厅到水产厅,应有尽有,批发商贩、附近居民等出入其中,熙熙攘攘。在这里扑面而来的气息,是去除了任何掩饰之后的真实——无论是豪华公寓还是京郊平房,千家万户都为之奔波和忙碌的同一个原因——“食”的追求。“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任何有情生存下去的最基本和重要的需求,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人类社会中,饮食更加成为了一种“文化”,很多人已经把品尝美味当作了最基本和重要的精神享受之一。我同意我们必须有精神的追求和享受,但是如果饮食已经成为生活中最基本和重要的精神享受之一,那不得不说,这样的精神空间也许的确有些贫乏。
学佛以前的我就是这样的,现在我身边的大部分朋友仍然这样。每天的三餐是否美味是一天快乐与否的标志性事件,如果没有特别的事情的话。每隔一段时间大家会聚会一次,其中出去“腐败”一顿是大家最为高兴的一个环节——饮食在我们生活中占有的比例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存。
学佛以后,学会用业果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当我站在水产市场充满血腥气味的大门口时,一瞬间,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人们匆匆交织的业力。地上湿漉漉的,水、血、泥混杂在一起,大厅内人声鼎沸,商贩和顾客穿梭其中。摊位上挂着、摆着血淋淋的各种肉类,堆在一起,鲜红。有一种小小的尸体(我曾以为那是小乳猪),一只只整齐地摞在一起,后来才知道是兔子。在兔子旁边,如果看见身形大小类似而尾巴细长得多的,一般是狗,很多流浪狗的命运就是如此。之所以要靠尾巴来分辨,因为尸体们已经被完全剥了皮,只能看见血红色的大体轮廓。挨着的是禽类的摊位,这里看上去要好受很多,因为入眼的不再是刺眼的红色,而是淡淡的白色——营养学家常常建议我们多吃白肉,在人们眼中,这些尸体们的区别就是“红肉”和“白肉”——但是那样完整的头、翅、身体,仍然可以让人联想到它们活着的时候。大厅中占据最大面积的就是水产品了,与猪肉、鸡肉等不同的是,它们不是被杀掉再运到这里,而是现场被杀。原因,我想大概有二,一是顾客们对水产品的要求是鲜活,二是它们无声而弱小。第二个原因让这充满血腥的屠杀显得“不那么难以接受”。处理水产品的工具有许多。有一种钉满钢钉的木板,鱼贩们用它狠狠地砸鱼头或刮鱼鳞;我还看见他们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把鱼装到大袋子里,系紧袋口,高高地抡起来,再狠狠地砸到地上,让它们晕厥便于处理(大厅里不时听见“砰”的巨响就是在砸鱼);最残忍的是处理黄鳝,小贩们就地蹲下,工具是一块简单的木板,他们把黄鳝的脑袋用一根大钉钉在木板上,然后用锋利的刀片划开它的身体,它仍然会动,鲜血洒到地上,洒到它同伴们的身上。而且这种工作一般由女人来处理,可能是因为“不费什么力气”,男人们忙着的是称鱼、抬鱼等重活。







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