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奇在线对话:鲁迅公园计划-文献展
发起人:三无人员  回复数:6   浏览数:3539   最后更新:2008/01/22 13:08:47 by
[楼主] 三无人员 2008-01-12 14:04:00

鲁迅公园计划-文献展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特邀嘉宾
学术主持:王南溟
策展人:鲍栋
纪录片:丁再胜
摄影:葛磊, 于琳
问卷采访:王婵娟
南方都市:谢海涛

北京时间:1月13日 (星期天)晚上:9:00到11:00
地址:萨奇聊天室
[url]http://www.saatchi-gallery.co.uk/chat/index.php?c=1



欢迎各位来发飙

关于鲁迅公园计划文献展:
http://www.hishehui.com/nbo/zhanlan/zhanlaninfo.aspx?id=817

[沙发:1楼] guest 2008-01-15 06:25:29
无知无畏展

作者:008

起因:

一个借艺术Z/F资金做社会学实践的身份不明的人试图证明:该项目是真正的当代艺术,也是未来的唯一能被称作当代艺术地唯一形式。



经过近两个半个小时的询问,我们终于得知该项目状况如下:

基本假设:当代艺术=当代社会学研究

参与者身份:一群人,但是没有艺术家参与创作,据策展人回答

实施方式:客观的纪录

实施目的:策展人讲,是观察到了一个最大的文化景观,包含当代中国文化各  个  方面。

          学术主持讲,是关注中国老年问题。

          据个别参加人讲,发现了镜头下的独特体验。

个人观点:

1正确理解当代艺术

作为职业艺术家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必须能够正确区别当代艺术的社会学方面和当代社会学研究取代艺术两者之间的微小差别。因为差别是根本性的。原则上,没有艺术家身份参与的项目不能叫做当代艺术项目。

艺术同时也不应当承担供给知识,宣扬道德,服务实际目的的功能。



2即使是社会调研也要求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可获得的结果。

虽然最后学术主持和策展人将策展目的归为关注老年问题,引发舆论关注。但是对于预期的舆论效果没有做出一定的方式保障和效果评估。

一个空有当代艺术语汇包装的,没有职业社会科学调研人员设计的不成体系的所谓的社会调研,由一群还自称不是艺术家的人士定义成为当代艺术项目的效果,从哪个方面讲,效果都令人质疑。

学术主持最终希望此举能够代表博物馆走进社会的可能性和其他一些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应该是针对无知者和偏见者。因为据我的学习,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这些可能性都已经被重复反刍多次,但都是左右徘徊,尚无新意。



3艺术家身份不明。

普通大众生活在问题当中,这个不用任何人提醒。比如老年问题。艺术家伪装成知识分子,不知道应该向谁提出了问题,无关痛痒地做个展览的外壳,往那里一放,他自己既没有社会学者的阐释功能,也没有权利机关的解决之道,又不屑于做艺术家。那么他的价值和地位又何在?

Z/F花了钱,找到了两个突然良心发现碰巧又懂点艺术小把戏的小朋友煞有介事地叫喊了两声,这个事件就结束了。什么问题还是沉湎下去继续成为一个问题。

艺术家若不能认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恐怕以后连个跑龙套的都不如。



4社会学方向艺术的解决之道

艺术家关心参与当代社会问题需要寻找到量力而行而成效卓著的方式。否则没有太大价值。至于具体方法,我认为可以借鉴政客希拉里和宗教领袖甘地的工作方法。只要你全身心去实践你的信仰,你总可以找到或华丽聒噪或朴素沉静的方式去强有力地提出你的问题,敦促大多数的人为一个理念而奋斗牺牲。这就是艺术。



感谢另外两个和我一样无权无势的年轻女孩子。她们的公正立场使得这场辩论得以顺利的开展并收获颇丰。我想送给她们一句话:“它会让所有众生:见到我们的,闻到我们的,诽谤我们的,嘲笑我们的,将来都会在龙华会上授记成佛的。。。”
[板凳:2楼] guest 2008-01-15 06:52:35
你才是艺术家,你们全家都是艺术家。
[地板:3楼] guest 2008-01-15 06:55:30
不是有聊天记录吗?
谁发出来

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4楼] guest 2008-01-15 07:48:22
鲍栋 进入聊天室
[12:56:58 PM] 薛亚军: 鲍栋你好
[12:57:15 PM] 鲍栋: 你好
[12:57:25 PM] 丁再胜 进入聊天室
[12:57:29 PM] 李易澄: 欢迎葛磊.蝉娟(L)
[12:57:44 PM] 鲍栋: 都在吗?
[12:57:49 PM] 李易澄: 在
[12:58:03 PM] 薛亚军: 丁你好
[12:58:06 PM] 鲍栋: 我网络差,呆会掉了别着急,一会就会回来
[12:58:14 PM] 丁再胜: 你好
[12:58:18 PM] 鲍栋: 我掉了吗?
[12:58:24 PM] 黄圆静: 欢迎葛磊,蝉娟,暴动!
[12:58:24 PM] 李易澄: 王老师可能还在路上:P
[12:58:27 PM] 葛磊: 大家好!
[12:58:27 PM] 薛亚军: 没有
[12:58:29 PM] 黄圆静: 没掉
[12:58:31 PM] 薛亚军: 哈哈
[12:58:34 PM] 丁再胜: 我的网络也不太灵
[12:58:39 PM] 访客287 进入聊天室
[12:58:41 PM] 薛亚军: 王南溟什么时候来
[12:58:52 PM] 访客287 离开聊天室
[12:58:53 PM] 薛亚军: 287你好
[12:58:55 PM] 鲍栋: 那就好,经常出现网络连接错误的字眼
[12:58:56 PM] 黄圆静: 欢迎丁再胜!
[12:59:03 PM] 鲍栋: [email]nanming62@hotmail.com 说:
王南溟正在往家赶呢,估计还有二十分钟
[12:59:10 PM] 于琳 进入聊天室
[12:59:15 PM] 薛亚军: 那个不用管
[12:59:30 PM] 薛亚军: 那个错误你不要参考
[12:59:38 PM] 于琳: 大家都提早到了吗?
[12:59:39 PM] 鲍栋: 哦
[12:59:44 PM] 薛亚军: 于你好,
[12:59:55 PM] 薛亚军: 鲍栋你现在主要再上海吗 、
[01:00:04 PM] 鲍栋: 是的,目前在上海
[01:00:11 PM] 李易澄: 大家先熟悉一下地形吧哈哈
[01:00:32 PM] 鲍栋: 连接服务器出错。
请确认您的网络连接正常工作。
[01:00:36 PM] 薛亚军: 很喜欢你2手现实的那张照片
[01:00:39 PM] 薛亚军: 哈啊
[01:00:47 PM] 薛亚军: 就是这个你不要管
[01:00:57 PM] 鲍栋: 2手现实?谁的照片?
[01:01:33 PM] 葛磊: 2手现实是什么?
[01:01:38 PM] 于琳: 主持人好,各位嘉宾大家好.
[01:01:39 PM] 薛亚军: 一个塑料打火机
[01:01:44 PM] 王婵娟: 大家好,开始了么?
[01:01:51 PM] 薛亚军: 哈哈,老早的事情了
[01:01:58 PM] 薛亚军: 你们开始吧
[01:02:00 PM] 黄圆静: 于琳你好!
[01:02:03 PM] 薛亚军: 我不参合了
[01:02:08 PM] 李易澄: 那个是"遭遇现实吧"
[01:02:37 PM] 访客547 离开聊天室
[01:02:37 PM] 鲍栋: 乱了,乱了
[01:02:45 PM] 薛亚军: 顾振清的是二手也许
[01:02:46 PM] 薛亚军: 哈哈
[01:02:48 PM] 密探008 进入聊天室
[01:03:01 PM] 薛亚军: 这是开场前的寒暄
[01:03:03 PM] 薛亚军: 欢迎007的兄弟
[01:03:11 PM] 薛亚军: 我是00发
[01:03:25 PM] 鲍栋: 可以开始了,一边聊一边等王南溟
[01:03:27 PM] 李易澄: 要不我们先开始吧,展览因为大家都还没有看到,鲍栋能和我们讲讲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展览呢?
[01:03:39 PM] 密探008: 我也是008
[01:03:53 PM] 666 进入聊天室
[01:04:08 PM] 黄圆静: 莱地森,间特们,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到萨奇聊天室参加关于上海鲁迅公园计划文献展的对话活动!
[01:04:38 PM] 访客904 离开聊天室
[01:05:36 PM] 密探008: 怎么没人介绍一下鲁迅公园?
[01:05:47 PM] 666: 鲍栋介绍
[01:05:49 PM] 薛亚军: 鲍栋是掉了
[01:06:07 PM] 谢海涛 进入聊天室
[01:06:08 PM] 666: 美术馆的网络还可以
[01:06:25 PM] 薛亚军: 可以每个人都介绍么
[01:06:27 PM] 李易澄: 欢迎谢海涛 啊
[01:06:27 PM] 密探008: 翻书去了?哈哈。
[01:06:31 PM] 鲍栋: 说来话长,我一直对文化研究性的展览模式比较感兴趣,正好到上海后,有机会接触鲁迅公园,发现那里有着很丰富的问题,然后就开始了美术馆团队的调查,研究,这个展览就顺其自然地做了
[01:06:54 PM] 黄 圆 静 进入聊天室
[01:07:13 PM] 666: 这个展览的基本构架和意义主要是
[01:07:26 PM] 谢海涛: 艺术门外汉,向各位老师学习
[01:07:27 PM] 鲍栋: 鲁迅公园,始建于1896年,原为英人万国商团打靶场,1905年扩建为只对外侨开发的娱乐场。1922年改名为“虹口公园”。1937年北部被日军改为军火库。1945年改名“中正公园”。1950年再次改为“虹口公园”。1956年,鲁迅墓从万国公墓迁入园内。1959年公园扩建。1988年改名为“鲁迅公园”。 公园现面积28. 63万平方米,日均人流量1.9万,是全国最具人气,也是文化生态最为丰富的城市公园。
[01:08:01 PM] 密探008: 哈哈,伪黄圆静入场。
[01:08:38 PM] 黄圆静 离开聊天室外(连接逾时)
[01:09:17 PM] 李易澄: 你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做这么一个项目的呢?我们看到你们的分工有摄影:葛磊, 于琳问卷采访:王婵娟
[01:09:46 PM] 李易澄: 展览的时候是以什么样的一个方式呈现?
[01:10:10 PM] 黄 圆 静: 008,那是刚可耻的掉线了
[01:10:20 PM] 李易澄: 还有纪录片:丁再胜
[01:10:21 PM] 666: 可以把这个展览的基本构架直接传上来
[01:10:30 PM] 鲍栋: 分组,每组负责不同的工作,有点像一个社会调查小组,只是没那么正规
[01:10:49 PM] 666: 展览策划书
[01:10:50 PM] 鲍栋: 基本构架是什么意思?
[01:10:55 PM] 密探008: 哈哈,怎么不直接叫南溟老师?
[01:11:19 PM] 666: ?
[01:11:33 PM] 666: 密探 008 是谁?
[01:11:40 PM] 密探008: 构架倒是看出来了,目的没看出来?
[01:11:48 PM] 葛 磊 进入聊天室
[01:11:51 PM] 666: 还是习惯王老师
[01:11:55 PM] 黄 圆 静: 我在秋丁的四季的博客里的鲁迅公园计划创作手记里看到这样一句话:要用冷漠的镜头重现,要用通透的耳膜还原,还原事实,为真相取证。这就是我要做的....
[01:11:58 PM] 葛 磊 离开聊天室
[01:12:19 PM] 黄 圆 静: 这是这个文献展的目的吗
[01:12:35 PM] 密探008: 请鲍栋同学阐述一下?
[01:12:37 PM] 666: 鲍栋,我觉得有点混乱
[01:12:38 PM] 李易澄: 有时候我很疑惑,鲁迅公园计划到底是一个社会科学项目呢?还是一个艺术项目?我们怎么来讨论它?
[01:12:59 PM] 丁再胜: 呵呵,那是我个人的
[01:13:16 PM] 666: 你应该把这次讨论的议题 先通报一下,然后大家再讨论
[01:13:28 PM] 黄 圆 静: 我在你博客潜水很久了,丁
[01:13:39 PM] 910 离开聊天室
[01:13:43 PM] 密探008: 易澄问的好.你非要镜头那么冷漠,好像立场也不那么靠近真相了.
[01:13:53 PM] 王婵娟: “以此计划为出发点,我们尝试把当代艺术纳入到当下社会的具体现场,使当代艺术越来越构成一种直接的文化力量;也尝试把各种社会学科的方法纳入到当代艺术的实践中,使中国当代艺术的力量越来越踏实、可靠。”这是暴动在展览请帖上介绍的,也是我赞同的
[01:14:01 PM] 密探008: 潜水员最可耻.
[01:14:13 PM] 666: 不然你搭一句,我搭一句,很无目的乱聊
[01:14:16 PM] 鲍栋: 当代艺术应该具有社会科学性的
[01:14:16 PM] 葛磊 离开聊天室外(连接逾时)
[01:14:17 PM] 丁再胜: 是吗,我博客没写什么
[01:14:41 PM] 访客356 进入聊天室
[01:15:15 PM] 访客356 离开聊天室
[01:15:30 PM] 666: 这次讨论的穆德是什么?
[01:15:33 PM] 葛磊 进入聊天室
[01:15:35 PM] 鲍栋: 展览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展览的目的就是展览啊,呈现出鲁迅公园的状况和问题
[01:15:36 PM] 666: 目的?
[01:16:01 PM] 密探008: 什么艺术都具有时代的社会科学性.这个东西为什么要被强调?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强调?
[01:16:35 PM] 李易澄: 当代艺术应该具有社会科学性的,我同意,但我觉得既然是艺术,同样当代艺术同样也应该有艺术性
[01:16:44 PM] 鲍栋: 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主办鲁迅公园计划是为了多方位了解鲁迅公园内的文化生态,考察微观文化生态与宏观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强调当代艺术机构的地缘关注态度。该计划试图综合社会理论、文化研究与当代艺术实践,希望能够以问卷、采访、摄影、纪录片及各种可能的方式把握住鲁迅公园社区所包含的极具代表性的社会、文化问题。
以此计划为出发点,我们尝试把当代艺�
[01:16:48 PM] 密探008: 展览的目的为了展览就像画家的目的就是画画,这不成了功能主义了?
[01:17:11 PM] 黄 圆 静: 在策展人和创作人眼中的眼里,鲁迅公园的文化生态有什么特质呢?呈现了什么?
[01:17:21 PM] 鲍栋: 这段文字是请帖上的,也将会出现在前言中
[01:17:48 PM] 李易澄: 是否会出现那么一种情况就是,就是展览变成了一个更像是一个研究项目?
[01:18:08 PM] 鲍栋: 对,这个展览就是一个研究项目!
[01:18:19 PM] 王婵娟: 展览本身当然只是展览,但前期更多是以研究的态度对待
[01:18:21 PM] 葛磊: 更像是一个研究项目? 这很好呀
[01:18:29 PM] 鲍栋: 否则为什么要做当代艺术?
[01:18:29 PM] 密探008: 这么说我有困惑了,以艺术家的身份去做社会调查的工作,就算得到了有价值的社会学结论,试问艺术家的身份和价值在哪里?
[01:18:33 PM] 王南溟 进入聊天室
[01:18:51 PM] 王南溟: 我来了
[01:18:58 PM] 黄 圆 静: 欢迎王南溟先生
[01:19:03 PM] 鲍栋: 试问艺术家的身份和价值在哪里? 正好王老师来了,他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
[01:19:08 PM] 于琳: 王老师好.
[01:19:16 PM] 666: 密探008 ,能不能报上姓名
[01:19:24 PM] 李易澄: 我们如何来讨论呢?因为那会变成一个完全社会学的讨论?
[01:19:28 PM] 密探008: 那鲍栋还是在假设一个前提: 当代艺术=当代社会学研究
[01:19:40 PM] 葛磊: 大家都实名多好呀
[01:19:42 PM] 王南溟: 艺术家是最敏感的动物
[01:19:43 PM] 666: 这是你的误解
[01:19:48 PM] 密探008: 666,你的姓名呢?
[01:19:50 PM] 鲍栋: 不是假设,是自我定义
[01:20:05 PM] 黄 圆 静: 那要社会学家又该做什么?
[01:20:10 PM] 薛亚军: 我非常同意鲍栋的定义
[01:20:16 PM] 王婵娟: 你来看了,就知道并不是完全社会学了
[01:20:18 PM] 薛亚军: 就是个社会学的转向问题
[01:20:23 PM] 密探008: 这个定义,据我所看,偏离了艺术的本质.
[01:20:38 PM] 666: 因为你还没有真正了解鲁迅公园文献展的策划文本。
[01:20:52 PM]<
[5楼] 杜会黑 2008-01-21 17:20:14
这是整理版,转鲍栋博克


“鲁迅公园计划文献展”主题聊天



时间:2008年1月13日21:00——23:00

地点:萨奇在线聊天室





黄圆静: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到萨奇聊天室参加关于上海鲁迅公园计划文献展的对话活动!

李易澄:要不我们先开始吧,展览因为大家都还没有看到,鲍栋能和我们讲讲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展览呢?

鲍栋:说来话长,我一直对文化研究性的展览模式比较感兴趣,正好到上海后,有机会接触鲁迅公园,发现那里有着很丰富的问题,然后就开始了美术馆团队的调查,研究,这个展览就顺其自然地做了。

密探008:怎么没人介绍一下鲁迅公园?

鲍栋:鲁迅公园,始建于1896年,原为英人万国商团打靶场,1905年扩建为只对外侨开发的娱乐场。1922年改名为“虹口公园”。1937年北部被日军改为军火库。1945年改名“中正公园”。1950年再次改为“虹口公园”。1956年,鲁迅墓从万国公墓迁入园内。1959年公园扩建。1988年改名为“鲁迅公园”。 公园现面积28. 63万平方米,日均人流量1.9万,是全国最具人气,也是文化生态最为丰富的城市公园。

李易澄:你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做这么一个项目的呢?

鲍栋:分组,每组负责不同的工作,有点像一个社会调查小组,只是没那么正规。

李易澄:有时候我很疑惑,鲁迅公园计划到底是一个社会科学项目呢?还是一个艺术项目?我们怎么来讨论它?

鲍栋:当代艺术应该具有社会科学性的。

密探008:什么艺术都具有时代的社会科学性.这个东西为什么要被强调?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强调?

李易澄:当代艺术应该具有社会科学性的,我同意,但我觉得既然是艺术,同样当代艺术同样也应该有艺术性

鲍栋: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主办鲁迅公园计划是为了多方位了解鲁迅公园内的文化生态,考察微观文化生态与宏观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强调当代艺术机构的地缘关注态度。该计划试图综合社会理论、文化研究与当代艺术实践,希望能够以问卷、采访、摄影、纪录片及各种可能的方式把握住鲁迅公园社区所包含的极具代表性的社会、文化问题。

李易澄:是否会出现那么一种情况就是,就是展览变成了一个更像是一个研究项目?

鲍栋:对,这个展览就是一个研究项目!

葛磊:更像是一个研究项目? 这很好呀

鲍栋:否则为什么要做当代艺术?

密探008:这么说我有困惑了,以艺术家的身份去做社会调查的工作,就算得到了有价值的社会学结论,试问艺术家的身份和价值在哪里?

鲍栋:试问艺术家的身份和价值在哪里?正好王老师来了,他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

李易澄:我们如何来讨论呢?因为那会变成一个完全社会学的讨论?

密探008:那鲍栋还是在假设一个前提:当代艺术=当代社会学研究。

王南溟:艺术家是最敏感的动物

鲍栋:不是假设,是自我定义

黄圆静:那要社会学家又该做什么?

薛亚军:我非常同意鲍栋的定义

薛亚军:就是个社会学的转向问题

密探008:这个定义,据我所看,偏离了艺术的本质。

密探008:社会学转向艺术,还要艺术家帮忙?

薛亚军:艺术家是走再、在昏睡的芸芸众生前面的人,具有知识份子的职能。

李易澄:我记得王老师有一个观点:艺术是一种舆论.我想问一下王老师,成为舆论是艺术的目的吗?

于琳:我倒是希望能有更多艺术家真正的去关心社会问题.

王婵娟:社会学学科的运用,也不排斥艺术领域

密探008:艺术家不能放大自己的知识分子职能.我看罗斯科的东西没有一点社会学意义,但是这个不影响他成为地道的当代艺术大师。

葛磊:密探008同学,艺术有很多种

王婵娟:但是这不是所有当代艺术都不沾染社会学地理由,不对么?

密探008:我认为艺术家要是不能正确区分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门类的分别,是极其危险地。

李易澄:大家的发言还是多回到鲁迅公园计划-文献展,结合到这个具体的案例中来吧.

鲍栋:不要讨论抽象的艺术定义问题了,这个问题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具体的实践,即如何履行你对艺术的有限制的定义的问题

黄圆静:“鲁迅公园计划”文献展是“鲁迅公园计划”的第二阶段,而整个的计划有四个阶段,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

鲍栋:第一个阶段就是文化生态调查,第二个阶段是这个文献展,第三是出版计划,第四是结合具体的展览主题的计划延展,还有一个公共艺术计划,现在不能确定是否做得了。我最感兴趣的是鲁迅公园公共艺术计划。

鲍栋:在鲁迅公园里实施公共艺术。

黄圆静:怎样一种形式来实施?

鲍栋:邀请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等等人参与这个计划,实施他们的作品。

黄圆静:在鲁迅公园里实施他们的作品还是在多伦?

鲍栋:在公园

黄圆静:听起来有点意思了

鲍栋:具体的说,在鲁迅公园的社会系统中。

鲍栋:比如,包括鲁迅公园站点的公共汽车站台。

密探008:我一直想知道鲍栋要在这个过程里获得什么?

黄圆静:让鲁迅公园里的民众直接参与进来?

葛磊:这个文献展览目前有摄影,记录片,问卷,访谈等部分 它都是社会学调查的基本方式 我觉得每一部分都不能单独拿出来做为作品只有这些东西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呈现公园的真实面貌、问题 当然,你非说这是社会学家做的工作,那也挺好。

李易澄:恩,我们现在只能比较"抽象"的,让大家一起来做个交流.现在有一个观点就是,惧怕一个展览只看见研究,但看不到艺术。

葛磊:有机会大家还是该去鲁迅公园转一转 你们会发现它并不完全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公园 它更象个社会,五脏俱全。

李易澄:恩,老人问题是否也是你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丁再胜:老人是公园人的主体。

访客864:每条街,每个角落都是一个小社会,都是社会的一个侧面啊

密探008:这就是问题.如果鲁迅公园和朝阳公园,北海公园,甚至和上海地铁某站,作出来都没有区别,那还有什么样本价值?

王南溟:不是因为有了社会学家就不需要像社会学家那样的艺术家了,而是社会家越多越好,有艺术家像社会学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福,何况我们做的作品是社会学家做不到的。

葛磊:上海是国内最早面对老龄化问题的城市,鲁迅公园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容纳这些老年人的地方。

鲍栋:鲁迅公园是中国历史最长,人最多的公园,当然很特别。

密探008:王老师,我想请教,社会学家是不适这个社会最终福祉的保证?

黄圆静:但是就目前的阶段而言新闻工作者也许能做到。

王南溟:至少来说没有研究社会问题的专家,哪我们就不会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访客864:王老师的社会学转向可能不是鼓励艺术家变成社会学家,而是要象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葛磊:我觉得新闻工作者完全做不到 尤其是国内大多数的新闻工作者。

王南溟:光新闻工作者做远远不够,如果新闻工作者做到了,那新闻工作者就是艺术家了。

黄圆静:现在新闻工作者,社会学家与艺术家的界限十分模糊。

密探008:是艺术家身份不明。

鲍栋:艺术家就是身份不明的人。

李易澄:有时候我很疑惑:我们该如何讨论当代艺术?

王南溟:其实艺术是不停地被规定过程,有人说社会学的这个不是艺术,其实是受到旧的艺术概念束缚的而产生的判断。

黄圆静:就此次文献展而言,参与者的期待的启发和创造在哪里?

王南溟:这次展览希望扩大艺术的范围和美术馆的范围。

密探008:我认为艺术的社会学价值和社会学形势的艺术有根本区别。

王南溟:社会学的艺术是现代性的艺术,跟着形势走的艺术是庸俗社会学的艺术。

薛亚军:艺术家是个模糊身份的问题,当前的环境保护、生态,人权、老年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全球化的问题,艺术的本质是关注人的问题,个体独立的人的问题,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要跳出自己的小圈子,转向社会学是一个必须。

密探008:那没有社会学意义的艺术就不是现代性艺术了?

王南溟:那叫现代主义艺术。

王南溟:像上面举的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就不属于当代艺术的范围。

王南溟:现代艺术是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与当代具体到多元的各个问题情境是不同的,这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最大的分化。

密探008:环境,生态,人权不是你艺术家的领域.政治,经济,社会学的人在做什么?艺术家总认为自己是社会问题的提问者和解决者,可能意识形态貌似先进了,其实呢,是社会落后的标志.我从没有看到一个西方国家的老年人问提需要艺术家去承担思考。

鲍栋:你不是国家的一部分?

薛亚军:哈哈,就是,我们的画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那里 ?虚假的空中吗?

葛磊:我从没有看到一个西方国家的老年人问提需要艺术家去承担思考---那说明我们做的很前卫呀。

密探008:画家怎么生活和怎么创作有根本区别。

鲍栋:画家怎么生活和怎么创作有根本区别。 哈哈,当代艺术就是要弥合这一裂缝,从达达开始,被博伊斯强调。

王南溟:有人谈了社会问题,那不是我们的耻辱,而是我们的骄傲,这说明我们还有思想着的人。

王南溟:我为什么觉得鲁讯公园计划有意义就在于,这打开了艺术的可能性,即我们除了做以前范式的艺术之外,还能不能做其它的。如果按照本质主义的思维来定,那艺术永远只能像以前的那样,但按照后现代来说,艺术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一种结论。

黄圆静:鲁迅公园计划中有对文化生态研究一说,请大家谈谈这个问题,我想这个问题也关乎这个文献展的主旨。

鲍栋:公园最最重要的是人,调查的是人,指向的是一般的社会数据,获得一个基本的公园社会状况。

密探008:艺术的这种可能性现在玩的太多了.总体还在社会学思维的框架之内.我认为这个不是什么创新。

王南溟:我们有一个思维的误区,喜欢是古已有之的话说方法,或者说以前好像已经有了,我们就不需要再做了,其实应该是,文化的发展是层层推进的,如果以前有了,但不明显,我们应该要明显它,如果以前有但不系统,我们应该系统它,文化不是突然从天下降下来的,它是慢慢建构出来的。

访客615:艺术家如何参与社会这个论题本身就埋伏了一个前提,即艺术家的特殊身份。

访客864: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回到:公共领域的艺术这样一个语境下来讨论问题?艺术家如何参与到社会这样一个问题.请王南溟来回答。

王南溟:就是要将自己作为一个公民,而不是一个非公民的艺术家。

李易澄:艺术家如何参与到社会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有中国版本的局限性?就是中国公民参与社会的渠道不多,以致需要用艺术这样的手段?

王南溟:像鲁讯公园计划,只是一个开始,其实也不是唯一的<
[6楼] nirvara 2008-01-22 13:08:47
原版对话很精彩,关于这个展览的一些设想和演进,都让人充满信心,可是,做访谈的时候,我在浙江省博物馆听他们讨论黄宾虹的画什么时候方便就引来朱屺瞻做展览。
这个世界其实没有对错,多伦这个馆,本身就是国办文化来做当代艺术,也是一条不断碰壁又屡屡突围的实验之路,希望大家支持我们继续走下去,同样谢谢鲍栋和王南溟老师,在美术馆给出的课题面前,给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这个展览也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2008年的第一个学术原创展,展览只是一个开始,希望有更多关注多伦关注鲁迅公园关注我们生存的这个现实世界的艺术家朋友来支持我们的工作,鲁迅公园计划还将继续开展下去,这个文献展也希望能够在大家的互动中热热闹闹迎新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