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50扯开
从繁华都市纽约的SOHO,到首都北京的798,再到天堂杭州的loft49,时尚地图上艺术地标是越来越多了,艺术,创意,渐渐成了这个时代高频提及的词汇。于是,改自旧仓库的M50自然跻身其中。
对于艺术地标的遐想也许如此,那可以是静谧的小巷沉淀内心的浮躁,也可以是光影流转的画廊酒吧撩动心弦,或是长发艺术家凌乱的工作室令人神往。
作为艺术地标,M50的确拥有如此场景,可如果单纯地只有这些,那些闲着没事的人也便不会将它列入上海滩的十大时尚文化地标之列,时尚与艺术并不矛盾,纽约的SOHO就能将二者完美融合。可是,不知为什么,当M50艺术地标的身份渐渐淡去,取而代之地以一种时尚文化地标的身份存在,我竟然会有一丝丝惆怅。
可以说,五年前的M50,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地标,那时候租金低廉,本土的落魄艺术家们纷纷入住,安安静静地创作自己的作品,可是,当LOFT仓库文化逐渐流行,M50的地价也就随着LOFT的流行暴涨,纯粹的东西开始变得不纯粹了。本土的艺术家们在高额的成本与艺术创作之间抉择,有人选择离开M50,将这片土地让位财大气粗的画廊工作室,也有人靠着艺术家之外的身份赚来的固定收入勉强维持,更多的人,在高额成本之间妥协,于是,曾经执着艺术的艺术家们杀鸡取卵式地急功近利创作高级行画,牺牲了艺术,成就了生活。
我没有权力指责那些选择生活的艺术家们,他们选择了一种舒服的生活方式,不必落魄不必穷困,这样对他们来说也许很好。如果M50只是将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成为中国的SOHO,那样也好。
可是,M50不是SOHO,它也注定无法成为SOHO,在SOHO经营的游览的大多还是当地人,而在M50消费的游览的,很少有本土的居民,他们来自各个国家,于他们而言,M50只是一个人文旅游胜地,于是,中国的艺术成了老外的消费品,我们出口了艺术,收回了什么?不仅仅是M50,在田子坊出没的大多也是金发碧眼的老外,看着店员们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给老外介绍着那些价格高昂的艺术品,我知道,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
是什么强奸了中国的当代艺术,是那些纷纷在创业园区鸠占鹊巢开店的老外,还是井底之蛙式自我满足的本土艺术家?又或者是那些在家抠着脚丫磕着瓜子想着卖画没事数钱的经营者?
我不知道。
我只是惆怅,对于已经失语的中国当代艺术,对于沦为艺术殖民地的M50。
文/阿呆
从繁华都市纽约的SOHO,到首都北京的798,再到天堂杭州的loft49,时尚地图上艺术地标是越来越多了,艺术,创意,渐渐成了这个时代高频提及的词汇。于是,改自旧仓库的M50自然跻身其中。
对于艺术地标的遐想也许如此,那可以是静谧的小巷沉淀内心的浮躁,也可以是光影流转的画廊酒吧撩动心弦,或是长发艺术家凌乱的工作室令人神往。
作为艺术地标,M50的确拥有如此场景,可如果单纯地只有这些,那些闲着没事的人也便不会将它列入上海滩的十大时尚文化地标之列,时尚与艺术并不矛盾,纽约的SOHO就能将二者完美融合。可是,不知为什么,当M50艺术地标的身份渐渐淡去,取而代之地以一种时尚文化地标的身份存在,我竟然会有一丝丝惆怅。
可以说,五年前的M50,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地标,那时候租金低廉,本土的落魄艺术家们纷纷入住,安安静静地创作自己的作品,可是,当LOFT仓库文化逐渐流行,M50的地价也就随着LOFT的流行暴涨,纯粹的东西开始变得不纯粹了。本土的艺术家们在高额的成本与艺术创作之间抉择,有人选择离开M50,将这片土地让位财大气粗的画廊工作室,也有人靠着艺术家之外的身份赚来的固定收入勉强维持,更多的人,在高额成本之间妥协,于是,曾经执着艺术的艺术家们杀鸡取卵式地急功近利创作高级行画,牺牲了艺术,成就了生活。
我没有权力指责那些选择生活的艺术家们,他们选择了一种舒服的生活方式,不必落魄不必穷困,这样对他们来说也许很好。如果M50只是将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成为中国的SOHO,那样也好。
可是,M50不是SOHO,它也注定无法成为SOHO,在SOHO经营的游览的大多还是当地人,而在M50消费的游览的,很少有本土的居民,他们来自各个国家,于他们而言,M50只是一个人文旅游胜地,于是,中国的艺术成了老外的消费品,我们出口了艺术,收回了什么?不仅仅是M50,在田子坊出没的大多也是金发碧眼的老外,看着店员们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给老外介绍着那些价格高昂的艺术品,我知道,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
是什么强奸了中国的当代艺术,是那些纷纷在创业园区鸠占鹊巢开店的老外,还是井底之蛙式自我满足的本土艺术家?又或者是那些在家抠着脚丫磕着瓜子想着卖画没事数钱的经营者?
我不知道。
我只是惆怅,对于已经失语的中国当代艺术,对于沦为艺术殖民地的M50。
文/阿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