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艺术家的个案研究
徐林的艺术和方法论
在中国从事当代艺术的人群中,真正能够坦然面对艺术并保持良好心态的艺术家少之又少,似乎一切都是名和利的混合物。实际上,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的国际艺术界本身就是一个名利场,而艺术家就是名利场中的宠物。因为当西方艺术进入后现代主义以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已经死亡,由此艺术进入“泛艺术化”的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艺术的边界彻底的消亡,我们似乎真的进入“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年代,于是人人都渴望拥有自己的“十五分钟”短暂的辉煌。实际上,这是一个圈套,一个庸俗社会学预设的陷阱,就象在中国的都市,卡拉ok的盛行,超女的狂热等并没有让大众(人人)成为歌星,相反,商业利益成为这个陷阱的最终受益人,商业才是这个社会的总导演和总策划,而大众只是群众演员,个别幸运者的成为短暂的主角。在这种情况下,谁是主角已经并不重要,如何成为主角才是人们关心的重点。于是,由商业利益做庄,全民“博彩”成了整个社会上演的一场闹剧。艺术界当然也不能例外,如何生效成了主台词,拍卖价格成了风云榜,而艺术本身反而成了各种戏装,只要在某个特定场合穿上合适的戏装就完成了它的全部价值。我们有必要质疑我们是不是真的开始游戏人生了?!
显然,这只是庸俗和无知的社会大众释放的某种幻象,无论这幻象能给我们带来多长时间的迷醉,我们终究要醒来。于是我们便寄希望于艺术,渴望一些有着良知的艺术家给这纤弱社会带来一些有关可能性的探讨,以便我们方向渐明……
所以我们获得机会通过讨论徐林的《序列覆盖》系列作品来探讨这种可能性。我和徐林有过数次较长时间的交流,最初的时候,我常常误认为徐林和高名潞先生提出的“极多主义”相关,但现在我完全不这样理解了。
徐林认为,前卫艺术是对某种不可知(不确定)的可能性的讨论,但讨论不是认知的过程,而使将艺术研究作为方法论。所以在徐林看来,前卫艺术对现实社会、已知结果、已发生事件、正在发生的事件等都无任何关系,因为对“现实社会、已知结果、已发生事件、正在发生的事件等”的记录、描述、评价等均有其他更为合适和有效的方式,如文学、诗歌、影视、音乐,甚至大字报等,相对于它们而言,此时的前卫艺术是无效的、没有意义的,所以前卫艺术要做的是前卫艺术可以做的事情。同时,徐林固执的坚持前卫艺术不应该能由文字完全可以解释,如果前卫艺术能够被文字完全解释了,那它的前卫性即宣告失效,由此进入经典艺术。这种观点很有意思,但我还是试图用文字来解读徐林,即使我面临误读。
我将通过图像化、符号化、风格样式化、言说、语言和时间性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徐林的《序列覆盖》系列作品。
在《序列覆盖》系列作品中,我们明确地看到徐林去图像的态度。谈论去图像化的问题,就不得不面对“过去一百年来中国艺术史呈现给我们的不是灵魂的抽象性戏剧,而是一个与肉体不断发生关系的社会性演出”(吕彭语)。而到了当下,图像式绘画已经成为流行的一种绘画风格。庸俗社会学给予这种图像绘画奠定以肤浅的伪社会学基础,“为了这种图像处理的绘画存在的合法性,图像绘画的理论与批评者们构造出两种理论,一则说,图像本身一旦被挪移到绘画中来,就是一种艺术的表示了,图像就有了绘画性成分,因为他是通过一种人工手法进行的转译,而不是机械的无感性复制,自然就使得绘画图像具有了更为复杂的内容与意义。另一则理论则认为,绘画必须适应读图时代的解读方式,才能从繁杂纷乱的图像王国中跳脱出来,进一步以其视觉冲击力来促进绘画介入时代,介入当代现实,从而免于绘画的消解(贺万里)”。
但是无论是对图像绘画支持或是反对,我们都无法摆脱一个既定的事实:我们都是成长于图像时代,并且以更快地速度进入电子时代。我们对外界乃至自己的判断,基本来自于电视、电影、广告、纸媒体、互联网等,于是世界分成两个,一个是残酷的现实,一个是虚拟的梦幻,由于长期的浸淫,我们经常模糊了两个世界的界限,我们有时无法判断哪一个是真实的,哪一个是虚拟的。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的分裂性人格暴露无疑。
其实图像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价值,关键是这些图像暗示了一种庸俗社会学倡导的某种虚伪(虚构)价值,这种虚伪(虚构)价值是现代社会的精神鸦片,让柔弱的人类无法自拔。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部分艺术家不甘堕落,他们必须自拔。于是,他们偏离了图像的简单表层,他们企图让哪个虚拟的世界变的有序,他们妄图架构新的社会价值观,他们探讨残酷的现实和虚拟的梦幻能否在时空中的某一点进行交汇,而不是始终平行。前提是他们不认为地球是唯一的,他们更看重宇宙的广博,他们发自内心的接受人类的渺小,不再妄自称大。徐林《序列覆盖》系列的作品给我们提供另一种可能性的探讨,当我们(人类)不再企图控制或预设的时候,这个世界会怎样!显然我们不愿意面对失控,因为人性中天然具有权利和欲望。我们已经习惯的认为世界是由权利和欲望支撑并进步的。然而事实上也许并非如此,因为地球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粒。而人类几乎什么也不是!只是我们不敢接受自己的渺小罢了!
徐林演说的是另一个“异托邦”世界,从而我们可以探讨这个“异托邦”世界中的男、女、人、事,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中有序的重生(也许原本就存在),这是另一个“现实”。徐林坚持认为在人性抹去权利和欲望的时候,这个世界仍然有序,同时更加美丽和倾人心脾。即使因为心伤而泪如洪水,因痛苦而浑身颤栗,但这一切都是自找的,因为再也没有他人(权利和欲望)对自己实施打击或颠覆了。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作为个体,纤绕在个体周围的,薄如蚕翼的薄膜能否被通破,因为这薄膜保护着他们自淫满足和寄情理想……所以,这是一个悖论的存在,正如徐林所说,意义是因为持续追问才产生意义的本身。
符号化和风格样式化,是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通病和大敌,即使有人通过符号化和风格样式化的策略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当符号成为艺术家的某种标记时,我们似乎有理由怀疑徐林是否将数字作为符号并通过不断重复将其占为己有。但徐林否认说,他并不关心每个单一的数字,这些独立的数字没有任何价值,徐林关心的是这些数字之间的有序关系,徐林强调作品的意义在于对数字之间的有序关系进行言说,正是言说,徐林认为他才能和这一“有序的世界”产生(建立)某种关系。但我更看重这些作品的价值在于言说的过程,如此讨论,就会产生“时间性”的概念。由于“时间性”的存在,即过程,艺术家的心絮,脑中之物和作品有关系吗?徐林希望自己因“缺席”而长驻,象一台机器一样工作。
在徐林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徐林 “在场”的痕迹,无论是有意味的书写,或者作品呈现的泡状、液体感等易碎、脆弱的情绪,我们都可以看出徐林想“有所传达”。徐林说,几十年的传统绘画训练让他无法摆脱自我的“表现欲”,他认为只有使自己的“表现欲”彻底隐退,真正的本性自我才能出现并超越“后天的自我”,接近某种“精神纯粹”。同样,风格、语言、样式等对传统绘画的描述语汇在这里全部失效,意义和形式无法在一种物质形式上永久存活。
为了彻底的实现“真正的自我”,徐林从1998年开始不再画画,不看画展,不和艺术界发生丁点联系……彻底成为一个商人。在2007年徐林又开始画画的时候,徐林似乎并没有实现“自我的彻底忘却”这一目标,显然,少年时的绘画教育已经深入骨髓,于是,徐林开始限制性的工作,严格的规定操作规则,强制性的将后天形成的“自我”逼出体内。于是,我们看着徐林的近期作品,我们发现徐林对“自我”的成功消解:消解书写、消解表现欲,进而进入“无我”的状态。
有序的数字给徐林一种无限的机会,徐林每天的工作只是与“无限量”接近一些,更加接近一些。但徐林不接受用“禅宗”的方式来理解他的作品,他说他从未这样实践,他认为禅宗不讨论未来,因为未来在禅宗哪儿是不证自明的。而艺术则不然,既可以被证明,也可以被证谬,但关键是方法论,是“论”的过程,论的过程就是言说的过程。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徐林追求的是一个有序的、不断变换的瞬间,而这瞬间和瞬间的无数个相连,竟也构成永恒。瞬间在徐林的“有序世界”中,是一种“长在”却不“永驻”的精神。
小岛于上海
2007年10月
徐林的艺术和方法论
在中国从事当代艺术的人群中,真正能够坦然面对艺术并保持良好心态的艺术家少之又少,似乎一切都是名和利的混合物。实际上,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的国际艺术界本身就是一个名利场,而艺术家就是名利场中的宠物。因为当西方艺术进入后现代主义以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已经死亡,由此艺术进入“泛艺术化”的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艺术的边界彻底的消亡,我们似乎真的进入“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年代,于是人人都渴望拥有自己的“十五分钟”短暂的辉煌。实际上,这是一个圈套,一个庸俗社会学预设的陷阱,就象在中国的都市,卡拉ok的盛行,超女的狂热等并没有让大众(人人)成为歌星,相反,商业利益成为这个陷阱的最终受益人,商业才是这个社会的总导演和总策划,而大众只是群众演员,个别幸运者的成为短暂的主角。在这种情况下,谁是主角已经并不重要,如何成为主角才是人们关心的重点。于是,由商业利益做庄,全民“博彩”成了整个社会上演的一场闹剧。艺术界当然也不能例外,如何生效成了主台词,拍卖价格成了风云榜,而艺术本身反而成了各种戏装,只要在某个特定场合穿上合适的戏装就完成了它的全部价值。我们有必要质疑我们是不是真的开始游戏人生了?!
显然,这只是庸俗和无知的社会大众释放的某种幻象,无论这幻象能给我们带来多长时间的迷醉,我们终究要醒来。于是我们便寄希望于艺术,渴望一些有着良知的艺术家给这纤弱社会带来一些有关可能性的探讨,以便我们方向渐明……
所以我们获得机会通过讨论徐林的《序列覆盖》系列作品来探讨这种可能性。我和徐林有过数次较长时间的交流,最初的时候,我常常误认为徐林和高名潞先生提出的“极多主义”相关,但现在我完全不这样理解了。
徐林认为,前卫艺术是对某种不可知(不确定)的可能性的讨论,但讨论不是认知的过程,而使将艺术研究作为方法论。所以在徐林看来,前卫艺术对现实社会、已知结果、已发生事件、正在发生的事件等都无任何关系,因为对“现实社会、已知结果、已发生事件、正在发生的事件等”的记录、描述、评价等均有其他更为合适和有效的方式,如文学、诗歌、影视、音乐,甚至大字报等,相对于它们而言,此时的前卫艺术是无效的、没有意义的,所以前卫艺术要做的是前卫艺术可以做的事情。同时,徐林固执的坚持前卫艺术不应该能由文字完全可以解释,如果前卫艺术能够被文字完全解释了,那它的前卫性即宣告失效,由此进入经典艺术。这种观点很有意思,但我还是试图用文字来解读徐林,即使我面临误读。
我将通过图像化、符号化、风格样式化、言说、语言和时间性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徐林的《序列覆盖》系列作品。
在《序列覆盖》系列作品中,我们明确地看到徐林去图像的态度。谈论去图像化的问题,就不得不面对“过去一百年来中国艺术史呈现给我们的不是灵魂的抽象性戏剧,而是一个与肉体不断发生关系的社会性演出”(吕彭语)。而到了当下,图像式绘画已经成为流行的一种绘画风格。庸俗社会学给予这种图像绘画奠定以肤浅的伪社会学基础,“为了这种图像处理的绘画存在的合法性,图像绘画的理论与批评者们构造出两种理论,一则说,图像本身一旦被挪移到绘画中来,就是一种艺术的表示了,图像就有了绘画性成分,因为他是通过一种人工手法进行的转译,而不是机械的无感性复制,自然就使得绘画图像具有了更为复杂的内容与意义。另一则理论则认为,绘画必须适应读图时代的解读方式,才能从繁杂纷乱的图像王国中跳脱出来,进一步以其视觉冲击力来促进绘画介入时代,介入当代现实,从而免于绘画的消解(贺万里)”。
但是无论是对图像绘画支持或是反对,我们都无法摆脱一个既定的事实:我们都是成长于图像时代,并且以更快地速度进入电子时代。我们对外界乃至自己的判断,基本来自于电视、电影、广告、纸媒体、互联网等,于是世界分成两个,一个是残酷的现实,一个是虚拟的梦幻,由于长期的浸淫,我们经常模糊了两个世界的界限,我们有时无法判断哪一个是真实的,哪一个是虚拟的。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的分裂性人格暴露无疑。
其实图像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价值,关键是这些图像暗示了一种庸俗社会学倡导的某种虚伪(虚构)价值,这种虚伪(虚构)价值是现代社会的精神鸦片,让柔弱的人类无法自拔。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部分艺术家不甘堕落,他们必须自拔。于是,他们偏离了图像的简单表层,他们企图让哪个虚拟的世界变的有序,他们妄图架构新的社会价值观,他们探讨残酷的现实和虚拟的梦幻能否在时空中的某一点进行交汇,而不是始终平行。前提是他们不认为地球是唯一的,他们更看重宇宙的广博,他们发自内心的接受人类的渺小,不再妄自称大。徐林《序列覆盖》系列的作品给我们提供另一种可能性的探讨,当我们(人类)不再企图控制或预设的时候,这个世界会怎样!显然我们不愿意面对失控,因为人性中天然具有权利和欲望。我们已经习惯的认为世界是由权利和欲望支撑并进步的。然而事实上也许并非如此,因为地球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粒。而人类几乎什么也不是!只是我们不敢接受自己的渺小罢了!
徐林演说的是另一个“异托邦”世界,从而我们可以探讨这个“异托邦”世界中的男、女、人、事,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中有序的重生(也许原本就存在),这是另一个“现实”。徐林坚持认为在人性抹去权利和欲望的时候,这个世界仍然有序,同时更加美丽和倾人心脾。即使因为心伤而泪如洪水,因痛苦而浑身颤栗,但这一切都是自找的,因为再也没有他人(权利和欲望)对自己实施打击或颠覆了。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作为个体,纤绕在个体周围的,薄如蚕翼的薄膜能否被通破,因为这薄膜保护着他们自淫满足和寄情理想……所以,这是一个悖论的存在,正如徐林所说,意义是因为持续追问才产生意义的本身。
符号化和风格样式化,是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通病和大敌,即使有人通过符号化和风格样式化的策略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当符号成为艺术家的某种标记时,我们似乎有理由怀疑徐林是否将数字作为符号并通过不断重复将其占为己有。但徐林否认说,他并不关心每个单一的数字,这些独立的数字没有任何价值,徐林关心的是这些数字之间的有序关系,徐林强调作品的意义在于对数字之间的有序关系进行言说,正是言说,徐林认为他才能和这一“有序的世界”产生(建立)某种关系。但我更看重这些作品的价值在于言说的过程,如此讨论,就会产生“时间性”的概念。由于“时间性”的存在,即过程,艺术家的心絮,脑中之物和作品有关系吗?徐林希望自己因“缺席”而长驻,象一台机器一样工作。
在徐林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徐林 “在场”的痕迹,无论是有意味的书写,或者作品呈现的泡状、液体感等易碎、脆弱的情绪,我们都可以看出徐林想“有所传达”。徐林说,几十年的传统绘画训练让他无法摆脱自我的“表现欲”,他认为只有使自己的“表现欲”彻底隐退,真正的本性自我才能出现并超越“后天的自我”,接近某种“精神纯粹”。同样,风格、语言、样式等对传统绘画的描述语汇在这里全部失效,意义和形式无法在一种物质形式上永久存活。
为了彻底的实现“真正的自我”,徐林从1998年开始不再画画,不看画展,不和艺术界发生丁点联系……彻底成为一个商人。在2007年徐林又开始画画的时候,徐林似乎并没有实现“自我的彻底忘却”这一目标,显然,少年时的绘画教育已经深入骨髓,于是,徐林开始限制性的工作,严格的规定操作规则,强制性的将后天形成的“自我”逼出体内。于是,我们看着徐林的近期作品,我们发现徐林对“自我”的成功消解:消解书写、消解表现欲,进而进入“无我”的状态。
有序的数字给徐林一种无限的机会,徐林每天的工作只是与“无限量”接近一些,更加接近一些。但徐林不接受用“禅宗”的方式来理解他的作品,他说他从未这样实践,他认为禅宗不讨论未来,因为未来在禅宗哪儿是不证自明的。而艺术则不然,既可以被证明,也可以被证谬,但关键是方法论,是“论”的过程,论的过程就是言说的过程。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徐林追求的是一个有序的、不断变换的瞬间,而这瞬间和瞬间的无数个相连,竟也构成永恒。瞬间在徐林的“有序世界”中,是一种“长在”却不“永驻”的精神。
小岛于上海
2007年10月

烦死了。
有意思哦
和art218上的朱雨泽一样烦,这年头脑子被驴蹄的家伙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