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末代文青”的策展生涯(组图)
发起人:dfzb  回复数:4   浏览数:2538   最后更新:2007/11/26 01:33:41 by 嘿ju
[楼主] dfzb 2007-11-22 15:48:45
朱其:“末代文青”的策展生涯(组图)
2007-11-22 1:46:23   

早报记者 马俊



上世纪80年代的文青,文艺不是点缀而是需要,像畅快的呼吸一样。



朱其任总策展人的798艺术节



月刊《艺术地图》是朱其的另一个学术寄托



朱其策展的行为艺术《鸟巢》引来诸多关注



    文学青年,也就是文青,是这样一个词语。本来是一个缩略名词,后来成为一个形容词。在当下的语境中,它形容那些广泛涉猎文史哲、音乐艺术等领域却又无一精通的人。这些人浅尝辄止地挑战自己的智力极限,栖身于流行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的暧昧地带。他们在情怀方面有些文人,志趣方面却很小资,有时候软弱得像个懦夫,豪气万丈的时候偏执得近乎迂腐。
    文学青年出身的朱其,大学时候就开始写诗、写文学评论,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校园里,诗歌的普及程度是今天的大学生无法想象的。有人开玩笑说经常推开宿舍门就看到一屋子诗人。这种说法当然有些调侃,但朱其的一段经历足可以证明当时诗歌的影响不仅在大学校园里,还广泛波及到社会中。1990年代初的时候,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有一档节目《午夜星河》,就是听众打电话进来点播诗歌。朱其当时的主要工作是带着一大摞诗集坐在播音间里,从中找出听众点播的那首,交给主持人去朗诵。主持人还挺有名———和晶。
    写诗出身的朱其,组织过文学社的朱其,具有批评家群体中不常见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力。通常来说,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的成长路径都得毕业于美术院校。这样固然使得他们的艺术见识规范了很多,却也有显而易见的局限。朱其无门无派,视野也就没有受到那些限制。文化兴趣也可以更加广泛,比如说现在他像一个学术追星族一样,时常从北京跑到上海,就为了一场大师的讲座。他每每出现在哈贝马斯、德里达等大师们设下的讲坛前,仿佛聆听一场高僧布道。
    朱其就是喜欢用“文青”作为自己的身份标签,似乎全然不顾这个被异化的词语涵义与20年前早已大相径庭。在讲述自己如何开始和艺术有关的生涯并在这个圈子内摇摆多年的经历时,朱其不止一次地说起,文青气质对他进行了深刻的塑造。
    因为文青,1990年代初期的时候朱其把大学毕业分配的机关工作辞掉,甘心情愿在社会上混迹多年。那年头大学毕业生没正经工作的不多见,可朱其甚至愿意跟着朋友在菜市场里卖冻肉卖水产;因为文青,他离开上海去北京闯荡,在艺术领域冷冷热热地转了多年,却始终没成为“艺术寡头”。作为一个独立策展人,他一直徘徊在艺术核心圈的边缘地带。
    其实,策展人在当下的艺术格局中是最有权力的人,朱其只要松个口,周围很快就会围着一群艺术家,筹集策展资金也不会那么困难。可是他认为得有信仰,得为自己觉得正确的东西去坚持。没有门槛儿、标准,乱做展览,像有些策展人那样一年做十多个展览,其结果必然是透支了自己的艺术资源和策展声誉。一开始大家还找你做展览,到了后来就没人看得上你了。
    朱其当然也得妥协。中国的当代艺术界,水很深,每个人都三头六臂能耐极大。艺术,画到画布上、写到纸面上很形而上,其实内里交织着太多复杂的元素。策展并不仅仅是个学术活动,还是一场买卖。为了做成一个展览,必须和各种人做利益交换。作品水准的要求得稍微放宽,人情、资本都要兼顾。很多策展人在这个度的把握上出了问题,从此伤了元气。所以朱其说自己得守着底线。
    守底线的朱其,多年来一直半红不紫。1996年首次介入当代艺术之后,他基本两三年才有机会做成一个展览。对于依靠策展费用养活日子的独立策展人来说,生活就很艰难。朱其说,那时候时常要靠自己的弟弟接济一把,最落魄的时候身上只剩下200多元钱,房子的按揭都没了着落,几乎想要卖掉在北京的房子、放弃艺术回上海找工作。那是2004年初,4个月后,艺术市场全面进入了神化时代,无数展览找上门来。苦日子到头了。
    虽然朱其一直对现在疯狂的艺术市场感到忧虑,对很多现象不满,但是他也承认,自己终究是一个艺术市场泡沫的既得利益者。要不是2004年艺术泡沫的全面启动,现在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其实朱其进入艺术圈很偶然。1996年机缘巧合他做了一个展览,“以艺术的名义———中国当代艺术交流展”。那时候,前卫艺术展很少,一个展览足够全国的艺术圈谈论一两年。艺术家和策展人以同志般的友谊和串联般的热情,从全国各地汇聚到上海。艺术家来回能报销火车票,没钱住宾馆,外地艺术家就被上海的艺术家们分头带回家去住着。那个展览,为了印画册,朱其自己赔进去不少钱———后来不少展览他都在自己赔钱。现在,艺术家一件作品几十万元上百万元,都有钱了,来回坐飞机,住宿都是星级酒店。但是再也找不回那种激情,还有和物质无关的友谊。
    在朱其开始策展生涯的时候,中国的艺术被两股势力把持着:官方美术和叛逆主流话语的艺术。中国艺术那时候二元对立的格局,别的艺术形式插不进去。朱其硬是用仅有的几个展览,开辟了一块自己的领地。1998年的“影像志异———中国新概念摄影艺术展”,是中国首个有关观念摄影的展览;2000年的“转世时代———2000中国当代艺术展”,野心勃勃地试图将艺术从政治话语体系中拉入对当下精神层面的关注;2002年的“青春残酷绘画”,将一代人的青春忧愁和焦虑呈现出来。而且,随着他策划的这一批展览,也出现了一个艺术家的代际划分概念:70后艺术家。
    这几年,朱其的日子显然好多了。虽然10多年前有些艺术家就有百万元身家,朱其至今也达不到,但终究是好多了。可是他又在想着别的。他说,只要能做出一个自己觉得很圆满、足以为自己的艺术履历画上句号的展览,就淡出艺术江湖了。其实他的姿态一直是随时可以离开:不干艺术了大不了回去“写小说”,他常这样发狠话。实际上,他无法淡出。策展人凭借两三本画册和几本国外艺术杂志就横扫国内艺术圈的时代一去不返了,现在的年轻策展人想要出来,门槛实在太高,也需要时间和坚持。朱其这样的策展人,依然得满世界跑,跟不同山头的各路艺术界人马打交道做展览。写小说,终究不是他现在的主业。
    其实朱其用来形容自己的文青一词,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文青,带有多种时代特征。在那个时代,文艺不是点缀而是需要,像畅快的呼吸一样。理想主义不是飘浮在半空中的,而是在大学里、诗集上、聚会中触手可及的坚实的存在。对于那个时代的文青来说,文青不是身份工具,而是活法。激情也还没有变成姿态,而是真实的叛逆和向往。

来源:[url]http://www.dfdaily.com



[沙发:1楼] guest 2007-11-23 13:32:32
[板凳:2楼] guest 2007-11-25 14:35:39
是吗?
[地板:3楼] guest 2007-11-25 15:12:34
屎的。
[4楼] 嘿ju 2007-11-26 01:33:41
媒体写的,怎么能信
汗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