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宪庭、方力钧对话
发起人:一堆烂牙  回复数:0   浏览数:2730   最后更新:2007/11/14 08:38:32 by
[楼主] 一堆烂牙 2007-11-14 08:38:32
转载



栗:我们从头说。“秃头”符号对你的艺术来说很重要,与此有关的就是那种浑圆的造型, 我觉得它与你的内心结构有某种稳定关系。你有两件事情,我一直记忆犹深。一是,有一次你说你在大学上素描课时,徐冰让同学画一团纸,谭平让同学画一个圆吞吞的罐子,你说画那个圆吞吞的罐子对你受益很大,当时你还说了一些理由,我忘记了,但我印象是你很在乎那个圆吞吞的罐子。

  二是,1996年,日本交流基金会在东京为你做的大型个人展览, 你选了1984年参加全国美展的那组“乡恋”,特地放在展览的前面。作为一组作品,那组画并没有多大意思,

    但是,那组画中的背景是一个干枯的河套,河套是由鹅卵石组成的,而且鹅卵石在画面上占了很突出的位置。这两件事,引起我的好奇与注意,我猜想这种圆吞吞的造型,是隐含在你内心里的一种“原始造型冲动”。你有没有这个想法?

  方:你看这个1984年的作品,参加6届全国美展的。我觉得作品里面,社会因素—当时你受的政治、社会影响之类的内容,社会因素的影响可能更少。个人的审美情趣和绘画手法,实质上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在1984年的时候已经完成了,比如说阳光呀、鹅卵石的造型呀,还有刻画的手法,到现在我画画的方法跟那时一模一样。我觉得它有一种神通一样的东西。

  栗:对,对这个造型的迷恋,说明它是你内心潜在的一个审美结构,是超越政治社会影响的东西,所以我临时造一个词叫“原始造型冲动”。

  方:你记得在邯郸的时候,就是我最早给你看的那些木刻,那些小的木刻,其中有一些是刻河套的,可能你忘了。

  栗:我忘记那是哪一年了。

  方:1982年吧。

  栗:但是我印象里你那时的木刻,已经很单纯、很简练。画面造型的形式感很明显,你说的鹅卵石我没有印象了,但房子的型—由石头组成的房子的造型,形式感非常强,我印象很深。 我当时说:“你已经很懂艺术了”,呵呵。

  方:其实这些东西,现在都保留下来了。包括那些素描,就是郑老师介绍我认识你的时候,那一段时间,常去涉县写生,是靠印象,不是现场画下来的,就像现在画画一样,也没有稿子,直接用水粉画在纸上,然后一口气就能把它画得很深入,画成这样。

  那些素描,画得油腻腻的,也不知道在画什么,不是人的肖像,也很难说是什么样的情绪,当时觉得不把它画成那样就不对。从涉县写生回来,他们问“你为什么画成这样子,这是什么东西?”当时我说,“我不是在画一张肖像,也不是画一幅素描,我也不是画一幅画,也不想画成一幅画……”。找到那种感觉,到现在画那些大的,像云呀,这种感觉跟那时非常像。它不再是刻画某一个情节或者刻画某一个故事这样一种想法了。但那个时候,虽然说不清楚,但你身上有的那些东西,都已经露出来了。只不过是无意识的,这儿冒一点,那儿冒一点。

  栗:这是1982~1984年。但是后来你的素描,就是我后来看到你的毕业创作,又是圆吞吞的石头,而且开始非常有意识地画秃头。

  方:“’85运动”这段时间。在我们美院学生,体现在教学改革上。一方面老师希望你受特别传统、特别严格的训练;一方面老师又找不到方向。那时严重到可以把老师关在门外面,比方老师有三个星期的课,过了两星期,连教室都进不来,学生把门锁上,先生在外面敲门,学生就听崔健的歌曲呀,放得很大声,假装听不见。先生气得就不来了。你要碰到这种情况,肯定也不愿来了。好长时间就变成完全放任自流。主要是靠自己跑去看展览、看美术馆、翻图书馆、看画册,同学之间喝酒、聊天等,这样交流。加上当时有劳生柏等的展览,看完之后觉得,这个世界比我们现在知道的世界大很多、宽阔很多,这样一种感觉。等到了1989年的时候,就隐隐约约觉得这个世界好像大得没边了。当时感觉到,再大的世界,总得有个地儿是你呆的地方、你立脚的地方。那怎么办呢?没有依据告诉你靠什么来选择。可能是本能,回到最原始。准备6B到6H铅笔一大把,全部削尖了,削得特别尖,磨得特别光,用6B的铅笔开始起稿,然后慢慢地到5B、4B……一直到6H,等于说,在上另外一个台阶的时候,起点还是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从最原始的状态再往前进行。

  栗:这其实还属于这个浑圆造型的时期—符号期。也是你说的最原始的状态。这个可能是我们那些在邯郸画过画的人,又有过的一种经历。

方:不光是邯郸的,像史国良、徐冰、李津、周思聪,还有王怀麒……


栗:还有我最早看到中央美院20世纪60年代在涉县画的速写,如刘勃舒和何韵兰他们画的速写,我后来受他们的影响,在涉县画了很多这样的墙,用钢笔画的,全是用勾圆圈的办法来画那种石头的墙。

  方:我一直认为我是理性地进入绘画的。但从大的一看,其实还是感性的。

  栗:对,或者说这种感性与人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结构有关,这种最早在童年受到的造型影响,与你的兴趣和你的潜意识可能有关。

  方:这可能跟我们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系。

  栗:我也是属于那种对琐碎的造型没有兴趣的人,我对磁州窑梅瓶那种小口圆肚子造型的迷恋,一生都摆脱不了。

  方:我还有这个时期作品,就是从咱们那儿往太行山区过渡的地形,那些大包,也算丘陵。

  栗:对,漫圆的,光秃秃的。

   方:那种大包,特别远才能看出是圆的。小的时候,经常会往那儿跑,邯郸地方小,我住在城边上,就喜欢站在最高处,喜欢看着那个景色。那个型是这样的,一层,然后这样一层,然后那样一层。你要是局部看呢,它是平的;你要是大处看,它就是那种丘陵的感觉。可能跟对这种形状的迷恋有关系。

  栗:还有,我老想人的口味,就是吃饭的口味,跟童年吃过的东西有关系,一生会有影响。 你会回忆起童年吃过的某种味道,那味道你一生会记住。你有没有这个感觉?

  方: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

  栗:我想视觉的这个味道,视觉的这个浑圆的味道,也是像吃饭的味道一样, 你会不断地回忆起这种味道,它会影响你一生。

  方:中间还有些作品,但丢掉了。谭平带我们去燕山写生、画水粉,我对着山上冲下来的鹅卵石,那种大石头,画写生。我记得特别清楚,有的方一些,有些是圆的。画得很深入。画面上全部都是石头。有的石头发褐色一点,有的石头发青一点。有光线,每个石头的形状又有点差别。就这样一个一个地画,觉得特别过瘾。后来老搬家,把那些丢了。

  栗:这个一开始我说了,你还没有从美院毕业的时候,有一次我回邯郸,看到你带学生画的素描,你示范画了一张素描。那个素描就具体手法让我想起你和美院教的那一套的不同,中国艺术教育基本都是受契斯恰可夫分面造型的影响,反正是强调面分得要非常清楚,一个面一个面过去,交界线很重要,所谓宁方勿圆。但是你这个素描基本是交接线不清楚,或者是分面的感觉不强,这个是不是跟你想塑造浑圆的感觉有关系?你素描里没有强调过这个?

  方:对,除了小时候,什么都不懂的时候,特人为地,画特别特别多的面,后来我教学生,都是说分面是要和着起伏和结构走的。咱们以前素描的画法是分层分面的,它的结构和光线的划分,是跟人的弹性和皮肤没关系的,它独立存在。后来我觉得,在画素描的时候,应该它就是皮肤,它该怎么样转就怎么样转,该缓一点转、急一点转、硬一点转,该怎么转就怎么转。这个时候,发现我们以前的学院教学不对。它为什么不对?比如学院教学要求的色彩关系,暖、冷,环境色彩之类,它已经进入一个误区了,这个误区要求科学上的真实,这是一个非常要命的错误。其实我们只要求一个视觉上的真实,而且这个视觉上的真实只限于你认可现实主义手法的时候。我完成作品的时候,只能要求视觉上的真实,不要求科学上的真实。

  栗:这涉及到艺术的基本问题,可以以后再谈,或者说,你从学校写生课开始,就对以往经验中的“艺术真实”产生怀疑,继而才能在后来的创作道路上, 真切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真实的生存状况。现在我们谈你成熟期的作品,我从光头符号和社会心理的联系,评价你成熟期的作品,我用了“玩世写实主义”这个词,后来我扩展这个线索,寻找光头泼皮与历史文化、中国知识分子心理结构的关系。

  你知道弥勒佛,在所有佛教国家,只有中国有弥勒佛这样一个嬉皮笑脸的形象,这个形象的形成可以是一篇很好的论文,我以为这和中国人在长期社会严酷的环境形成的心理结构有关,所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张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我后来再讲这条线索时,

    原因不仅仅归于“六四”,这么多人在心理上对你的作品产生共鸣,还在于中国人长期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你看当时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三种人:一个是嵇康,他对抗,被杀死了;个是山涛山巨源,要出去当官,“竹林七贤”其他几个人就和他断交;一个就是刘伶,刘伶代表了另外一种东西,后来成为中国文人一种特殊的心理结构——就是泼皮,你来找我,就说:你来,钻到我裤裆里干什么?就是开玩笑,不说一句正经话。中国人形成弥勒佛这样一种佛教造像,跟这样一种心理结构有关系。装傻、开玩笑、不正面回答问题。它象征了中国人一种特有的心理结构。你开始也许是无意识的,我也是后来有意识地梳理这个线索。

  20世纪90年代初你画了一批打哈欠呀、嬉皮笑脸呀,开始的因素是从哪来的? 

  方:有点像禅宗,这种韵味。包括这一张画,还有刚才写的一些东西。其实开始我特想给这些画起名字,想起的名字就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作品系列一之No.6),然后这又是我的自画像,这张画又是1989年到1991年画的,那时候整个形势是特别压抑特别灰暗的。但在这样情形下,心理上反倒感觉是特别透明的,特别空旷的那种感觉,因为它到头了,没有什么更可怕的了。所以这个东西有点像传统的禅宗呀,佛教里面讲的顿悟呀,有这样的一种意味在里面。后来这个表情,包括眼神,现在看起来好像是不经意的,但当时画这幅画的时候,费了很长时间,花了很大功夫。比方这个嘴,当时嘴开的稍微大一点或者小一点画,但就是自己不认可,怎么样都不行。翻来覆去地找,到最后成了这样一种表情。这个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