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听画廊讲故事
发起人:llyio  回复数:16   浏览数:3665   最后更新:2007/10/17 15:59:59 by
[楼主] llyio 2007-10-17 13:40:49
                                                      文:付晓东          来源:《艺术当代》

Studio La Citta 1969年  维罗纳  意大利
La Citta

我们的画廊是1969年开的,最近搬到首都新德里。极简主义冯丹娜是一个很有名的艺术家,最初就是跟我们合作。我们选的艺术家是注重思考过程,同时有感觉。现在主要是和欧洲的七十年代的年轻艺术家合作。这些艺术家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点,就是思考空间和时间的观念。我对这个思考感兴趣。比如这张日本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不是一张照片,是365张照片连在一起。艺术家每天都拍一张照片,通过一年时间的风水自然的变化来呈现。意大利年轻的艺术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意大利艺术历史的一个发展。现在艺术家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是思考方面,在选择过程中,还是有一些连续的感觉。

我从来没有来过中国,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我们来上海博览会没有选最早最贵的作品,只是想选一些比较有名的,公众的作品。是一种实验,看看到底什么样的人,对哪一类作品感兴趣。另一方面看这边艺术的情况。组织博览会的人在欧洲比较有名,他们也是组织维多利亚的、意大利的博览会。我相信这些人,理解博览会是什么样的一个活动。我来看一下,来试一下。

    博览会很好,但我最大的困难是人的交流。我不知道怎么跟一个中国人接触。聊天的时候,我不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到底是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有点难度。我们的文化不一样,最难的事就是这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我看了很多,感觉看过的和没有看过的都一样。去年看了一个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今年又看像这样作品,也许还是另一个新的艺术家在跟他竞选。
[沙发:1楼] llyio 2007-10-17 13:44:56
洛沦佐画廊(Galeria Soledad Lorenzo)1986年 马德里

洛沦佐(Soledad Lorenzo)


      我代理的艺术家有一些是现在非常有名,但15年前还是默默无闻。比如说Lony Oursler刚开始跟我合作的时候,非常年轻,一点都不出名的。但是我跟这些艺术家合作的时候,是在慢慢的培养他们,一起共同的成长。很多画廊都是这个情况,一开始跟你合作的画家都非常的年轻,随着画廊的成长,这些艺术家也慢慢的变得成熟起来。我更喜欢跟一些年轻的作家合作,因为他们年纪大的时候,别人就去能够跟他合作。如果是年纪比较大的艺术家,可能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已经不能再创作了,或者已经过世了。


我开始得很晚,大概是三、四十岁的时候才开始经营这个画廊,但是小的时候,已经有很好的艺术氛围了,因为我父亲本身是一个收藏家,我知道这种艺术形式的时候才15岁左右,那个时候我还什么也没有。

  我非常想认识上海,了解上海。很早以前我就认识组织者在瑞士,我觉得能够到这里来亲身的感受一下上海的艺术氛围,而不是间接的通过其他人的介绍来感受,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到这里来并不是光能够感受中国的艺术,是想能够感受到世界的艺术,不管中国的、印度的,还是欧洲的。艺术的作品在这边汇集,能够来看一下,哪个是喜欢的,哪个不喜欢的。我所真正喜欢的是一个年轻的氛围,艺术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东西,我喜欢艺术的汇集在一起的那种气氛。这次办的展览会非常好。一开始都会有一些小小的问题,不会一下达到很高的水平。这次两个主办者,本身在业界有一个非常好的声誉,也是促使我们到上海来的原因。整个艺术的选取,还有组织,都是在比较好的一个控制之下,比较符合我原先的想法。



Jorge Galind是利用一些跳蚤市场的现成品,很多照片,用蒙太奇的手法拼凑在一起。他在25岁的时候开始去跳蚤市场,去观察去攫取他需要的图像,比如说日历、人物海报等等。一开始他的钱也不是很多,就是把他所有能利用的材料都利用起来。他最后一个理念,就是把这些拼起来以后,会出现一个新的意象。他的画总是很大的,三米高。后来他碰到一个专门画电影画报的一个画家,并选取很多画报上的人物开始合作。



Lony Oursler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绘画家和雕塑家。他利用一些现代技术,比如说摄像,然后投影到他的做好的雕塑上,摄像作为来展示他作品的一种工具。因为摄影、录像可以无限的复制。但是Oursler每一件作品都是唯一的,是不可复制的。他只是用,虽然说录像是可复制。但是他只是把这个东西作为一个工具,来借助这个工具来完成他的作品。他们两个的共同之处,就是借助外界的某些东西,来完成自己的一些理念。Jorge Galind的作品非常的西班牙化,Oursler非常美国化。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他们两个人都非常怀旧,受了现实情节的影响。
[板凳:2楼] llyio 2007-10-17 13:46:40
詹姆士科恩画廊James Cohan Galerriy 1999年 纽约
邵希亚(Arthur Solway)

我四年前就开始爱上了上海,然后每年来两次。后来我通过博罗尼亚听说在上海会有一个博览会,是个特别好这个机会,本来我就想来上海,看看如果在这里展出一些外国人的作品,观众会有什么样的反映,能不能跟博物馆合作。这一点我特别感兴趣,所以就报名。因为是第一次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我希望博览会明年再做。对我来说感觉挺好的,我在这里过得很开心,不管是卖还是不卖。

在选择艺术家的时候,我自己去看看,然后决定。这是一个很慢的过程,先用很长的时间,才确定哪一个作品,哪一个艺术家,我们很愿意支持艺术家,有时候选很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有时候很成熟艺术家,有一点聪明的作品。就像两个人的关系一样的,你一开始跟这个人接触以后,就应该知道这个问题是好的,还是坏的方向发展。



    带来的作品中跟殖民主义有一些关系,我觉得在上海,曾经的一个殖民地,有很多的外国人到上海,展出这样的作品有一些意思的,这些艺术家还是在考虑殖民主义的问题。季云飞是40多岁的艺术家,但是20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在中国展出他的作品,所以把他借这个机会展出来。
[地板:3楼] llyio 2007-10-17 13:48:27
丹麦法思高画廊Galleri  Faurschou 1986年 丹麦
Luise Faurschou

我们是北欧最大的画廊,80%是欧美的作品,20%是中国,有很多固定的顾客。我们与劳森伯格合作了很多年,不只在画廊为他做展览,也在博物馆做。我要在北京开一家画廊,劳森伯格很支持,开幕展计划就是劳森伯格的个展。在北京798有很好的艺术氛围,有很多艺术家造成艺术的环境,与纽约和柏林一样,我也希望把环境和气氛创造得更好。我并不是刻意的选欧美的作品,只是想介绍最好的艺术家。798缺乏介绍欧美当代艺术家的地方。

这次博览会我带来了弗洛伊德的作品1680万,毕加索的作品920万。展会的建筑非常漂亮,展览都有很好的质量,比想象的要好。我的画廊在巴塞尔有固定的摊位,顾客都是博物馆和真正的收藏家。参加博览会总是很累人,画廊和展览都很集中。
[4楼] llyio 2007-10-17 13:49:49
科林沁格画廊 Galerrie Krinzinger 1971年维也纳
乌苏拉·科林沁格(Ursula Krinzinger)

艺术家Eewin Wurm在亚洲的日本,以及欧洲都非常有名,在中国还不是非常知名,所以这次把它给推出来。Wurm是这一代艺术家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艺术家,在各个艺术展上面都是非常有名,他在维也纳生活。我23年前就和Wurm合作了,是他主要的代理商。那时,我刚毕业,在其他的画廊看到他的作品,立刻认为他的作品非常好,就跟他开始合作,给他做了个展,然后非常成功,所以一直合作到现在。我还跟很多其他地方的画廊合作,到全世界各地去展出他的作品。一般在亚洲许多国家都有他的作品,在中国有一、两个他的零散在当中的作品展,亚洲人其实还比较接受他的作品,喜欢他的风格。



我代理过很多艺术家,当中也有一些是中国艺术家,其中有一个是在巴黎的,但已经死了,陈箴。现在还有艺术家陈佩林。我很早就和中国的艺术家有过接触,并代理他们的作品。在这次博览会中,我看到很多画廊有很好的艺术家,已经找到两个艺术家觉得很不错。
[5楼] llyio 2007-10-17 13:51:12
罗朗·革丹画廊(Gallery Larurent Godin)2005年巴黎

罗朗·革丹Larurent Godin

我学过美术史,两年前开了画廊。通过画廊,可以和艺术家得到最好的关系。通过我的经验,与艺术家和艺术是最贴近的方法,就是开画廊。

我曾经邀请王度参加过我在公共的场地策划的展览。我特别喜欢王度的作品,也推崇他的创造过程和方式。他用雕塑这样的艺术,来表达对当代社会的看法。另外通过他艺术作品,观众可以得到一种丰富的感受和思想。他替换、创造、实验。他是一个思考的、会雕塑的艺术家。技术和思考方面,特别厉害的艺术家。

我已经来过三次在中国。两次是在北京参加博览会。一次是四年前在山东的济南,策划一个展览,邀请一些欧洲的艺术家,我对中国的印象特别好。我到中国的时候,导游就是王度。在中国,当代艺术有更好的一部分,但市场还是没有给我们看到。从外面看,有人觉得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特别的枯燥,没法理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这个观点不太客观,有一点偏见。
[6楼] llyio 2007-10-17 13:52:17
  Galeria Juana de Aizpuru  1970年 塞尔维亚 1982年马德里
    Juana de Aizpuru

一开始我的兴趣就在提升推动西班牙的当代艺术,通过把世界最好的最重要的艺术家介绍到西班牙。因为当时我们是在佛朗哥的独裁统治下,我们的国家很闭塞。对当时的西班牙人来说,知道别的国家发生了什么,什么是国际的新潮流,是困难的。我从1982年开始,参加国际性的艺博会。科隆、巴塞尔、洛杉矶、迈阿密、巴黎、阿尔的博览会,我都去。

作为一个画廊业者,从我的职业生涯之初,我的兴趣很庞杂的,就选择艺术家来说,我曾经感兴趣于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我是西班牙最早对摄影感兴趣的画廊,在我的展区里,有很多的摄影作品,其中一些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家的作品,其中的一些艺术家是由我发掘的。我坚持,艺术家的性别对我不重要,他们的作品质量对我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这是我第一次东亚之行。我这次带来的作品非常的强,但这儿的观众对我带来的艺术家似乎并不熟悉。对我来说,销售非常艰难,但我理解。因为我们进入国际市场,都有这样一个过程。

    上海的这个展览,很好的代表了目前城市的状况,这是一个非常开放、有趣的城市,这里在很短的时间内经济增长很快,或许要巩固这个成果还需要时间。我很高兴参加这一次的展览,因为我觉得这次博览会在日后会成为重要的博览会之一。但是需要时间让上海的观众的心灵向更大的国际空间开放,因为是他们决定参与全球性的当代艺术的发展。我决定明年还参加,支持这样的项目是有意义的。
[7楼] llyio 2007-10-17 13:54:18
Lukas Feichtner Galerie  1987年  维也纳
Lukas Feichtner


这次展会中,我主要展出的是一些摄影艺术家,在这些人当中,Stephan Reusse最好。他的特别之处在于热成像的摄影。目前在世界上采用这种技术,创作艺术的还比较少,这是他的独特之处。比如椅子在地毯上,把这个椅子运动以后,留下轨迹,它的热量还留在那里,然后拍摄它的热量。

    我的画廊经常参加一些国际性的展览,每年参加九次国际性的画展。而且不只是摄影,或者雕像为主,也有很多的油画。这次是第一次来上海,所以挑选的是画廊中间比较最好的一些作品。我对这次展会的组织都感到非常满意。尤其对会场,以及各方面的服务。我在纽约、墨西哥做展览的时候,都遇到这种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在这里的各种组织,包括客户的交流,各方面都搞的非常的好。这次展会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次。很多著名的当代艺术家都集聚在这里,这次机会非常好。

    我已经两次前往北京参展,而且以前在维也纳专门为中国艺术家举办过展览,主要是以摄影为主。08年的时候,我还将再次举办。亚洲市场前景非常好,虽然艺术品的销售量并不是很理想,毕竟我们全人类都是在一个大家庭中。把中方和西方的艺术先进理念结合在一起,东西方互溶,互相促进发展,我希望既把艺术品卖好,同时也交流一些当代艺术思想。

    我目前还没有订单。尤其是两万四千欧元的《老鼠》很多人都过来问,但是买的人不多。可能是因为这毕竟科技型的产品,真正懂艺术的还不是很多。艺术品的价值都是相对来说的,对艺术家来说,这是他们吃饭的饭碗。而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只是在五分钟之内就把钱扔出去。艺术品要靠你的艺术鉴赏力来判断,而不是通过钱来衡量的。艺术品的价值不能仅靠销售量来衡量。这次只是希望为亚洲市场,东西方艺术交流提供一些信息。
[8楼] llyio 2007-10-17 13:55:28
Giorgio Persano 1975年 意大利 都灵
  Giorgio Persano

    我开始的时候,没有标准,然后开始帮助艺术家做研究工作,和艺术家的关系很紧密。然后,我开始做一些很重要的展览。我的画家就是很重要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艺术家,我对贫穷艺术很感兴趣,我的艺术家就是意大利的贫穷艺术家。

    我对艺博会的印象很好,因为这次水平很高,也有机会和每个国家的新的艺术家,新的画廊有联系,有交流。我的目的不是卖画,目的是建立联系,发现有意思的艺术家,也看一下亚洲的当代艺术怎么样?这次的博览会很重要的,这是第一个机会和中国当代艺术家有了解,有交流。明年我策划的展览里也会有中国艺术家参加。对我来说很难看一个画,然后说好不好,应该知道历史、环境,知道为什么这个画家画了这样的画。

  贫穷艺术在意大利都灵诞生了,1968年有一个很文化权力的运动,很重要,对艺术家有影响,所以开始画很不一样的画。这个很有意思。很多贫穷画家都和我有一个很亲密的关系,我需要和我的画家有一个紧密的关系。

我的目的就是寻找,看世界上有没有一些画家,有没有一些艺术,和意大利的艺术家的艺术有一样,或者有关系的地方。不过先要明白社会,明白历史,社会的环境是怎么样的。
[9楼] llyio 2007-10-17 13:56:46
L.A.画廊-洛塔·阿尔布莱希特(L.A.Galerie-Lothar Albrecht) 1990年 德国
Lothar Albrecht

    这是一次非常国际化的聚会,因为日本、澳洲这的博览会都是以国内的画廊为主,但这次是国际化的,非常好,这次主要展的是刘鼎的两个作品,关注主要来自澳洲和美洲。

    从不同的层面,有三类中国艺术家的群体,一类就是跟欧美联系比较大的,他们的创作角度是根据欧美市场来做,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已经开始受到关注,他们大多数的人已经成名了。但无论是从艺术上来说,还是从市场上来说,都还是在起跑,第二类就像刘鼎这一类年轻的艺术家,作品的主体比较中国,但是国内的人有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他们的作品。第三类就是一些比较传统的艺术家,他们当然会画的比较现代,也可能叫当代艺术,但是我理解不了。

    欧美的人收藏有几千年的传统在,历史深厚,当然中间也会有一些变化和矛盾,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但是在中国之前这一百年经过战争,收藏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东西。所以趣味非常不同。在西方,人们不是很愿意买油画这些很传统的东西。买一些比较激进的一些东西,比如说Thomas Hirscahorn,用一些很差的材料撕扯成雕塑,他的作品甚至在博物馆里也会被保存,被收藏。大部分中国买家就不会太理解这种意义。

    为什么好多北京的艺术家不来呢?就是在这参展的都来了,但是那些没有参展的就没有来。我对中国的当代艺术还会继续做下去,我想有可能在这里开一个画廊。但是我想主要的工作不光是只介绍自己画廊的艺术家,因为是国际性的画廊。我的买家还有朋友,都知道我比较了解中国,所以我会尽量介绍一些买家过来看中国艺术品,或者组织一些展览。做一些群展和个展,我计划做一些组织交流的工作。
[10楼] llyio 2007-10-17 13:58:08
Enrico Navarra Gallery Paris and New York  1987年 巴黎 纽约
Jeremie Thomas

    这个博览会的质量很高,并不是说我来了就一定要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我想有一些新的联系建立,碰到很多人。

    我们是法国十个最大的画廊之一,我们也一直在亚洲参与了很多的活动,不光是北京的一些博览会,另外我还在北京和上海做一些艺术家的展览,和美术馆的人士认识。有两种画廊,一种是从最年轻的艺术家开始跟踪他的作品,另外一种是画商,就像我们这样,我们就是卖最有名的艺术家的作品,十分之一是和年轻艺术家的合作,但是他们不是主要的,是非常的罕见。

    亚洲市场怎么样,中国市场自己会说话。当然大部分收藏可能还是美国、欧洲,但是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中国收藏家,年轻的企业家对这些感兴趣了,将来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市场存在,现在谈可能有点早,慢慢的会形成这个市场。
[11楼] llyio 2007-10-17 14:00:30
富宝来画廊Galerie Paul Freches  2005年 巴黎
Paul Freches

    我参与了2005年的法国的蒙比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的策划和艺术家的选择,我是画册的负责人。在2003年底开始,来过中国七、八次,去了中国所有的大城市,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沈阳。当时既要去一些很大的城市,也要去外国的策展人去很少的,相对受冷落的地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非常有活力,而且有很多的有意思的事情发生,我希望能继续和中国艺术家的交流,多了解他们,以后至少一年要来一次。

  对我来说作品和艺术家本人都非常重要,一般都是先接触作品,然后试图去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创作作品的艺术家。创作是艺术家生命不可或缺的,是全部。法国艺术家Guillaume Herbaut,去了一些有辐射的地方,对他来说创作非常重要,他挣的钱非常少,处境很拮据,是非常执著的艺术家。他有一个想法之后,就做到底,不管有多困难。

    我是2004年1月认识向利庆,我马上就被他几件作品吸引了,觉得这些作品之间有一些关系。他的作品很漂亮,作为画廊老板,我不怕作品看上去很漂亮。我喜欢观念艺术,也可以喜欢形式很漂亮作品。之后我了解作品背后的概念和想法,也非常喜欢。另外就是他本人的人格,是一个很独立的艺术家,有一种很强的力量,能够走的更远。

    首先,艺术市场是必须的,很有必要的,它能支持艺术家继续创作,是创作生活的主条件。在法国和在中国一样,当代艺术都很时髦,时髦的话肯定就会有跟风的人,也可以使一些艺术家,很快的脱颖而出,像花一样,有很多的水和阳光,很快的怒放。我的画廊刚刚开始,我充满了热情,但是还是需要时间把这些东西都沉淀下来,我需要时间。
[12楼] llyio 2007-10-17 14:01:27
新苑艺术经济顾问股份有限公司Galerie Grand Siecle
曾其瑢、朱汝慧

姚瑞中是我们很重要的合作艺术家。他这次在所有的艺术家里最受注意,因此我们其他的作品都是比较另类,但是他的东西一眼看过去可以看得到。我们有两幅代表的作品《犬儒外史》,被主办单位第二天强行下架。一个人还可以,如果两个裸体,做一些动作,可能就被下了。

陈文祺的照片没有经过任何电脑的修改,他的画面光线都是他在现场做布置,等于自己去虚拟一个有点行为的场景,用剧场的概念。郭奕臣的作品,就是对世界末日的幻想。他对于灭亡的前后有连贯的想法,他的创作概念在探讨,人生跟环境、跟空间、跟城市之间的关系。
[13楼] llyio 2007-10-17 14:02:58
Yvon  Lambert  1963年纽约  2005年 巴黎
Rachel Vancelette

  纽约的画廊是1963年开的,跟那些比较有名的美国艺术家合作。在巴黎开的新画廊,展出的是一些比较年轻的艺术家。纽约和巴黎合在一起就是一共是五十多个艺术家。有三个负责人,去艺术家工作室,看一下他们的工作作品。

    老板是法国人,在纽约开一个画廊比较重要,市场可能会好一些。画廊的艺术家有罗马尼亚的、有美国、有欧洲的不同的国家。美国有一家,欧洲也有一家,对他们艺术家来说,可能会比较好一点。

    我们的老板,想看一下上海这边的市场是怎么样的?我们也是常常参加不同的博览会。墨西哥的、巴黎的、伦敦的、纽约的。通过博览会,也可以介绍我们的艺术家给不同的市场。这个挺重要的。

  在这里不同的一些艺术家、画廊、收藏家,从各种各样的地方来,也是很好的一个经验,可以跟很多不同的人见面。在国际化方面,这个新的博览会,可能需要花一些时间。比如说在纽约的在艺术圈里,还是好多人不知道今年在上海有这样一个博览会。需要宣传度再努力,让这个博览未来会变成很有名。

    这次我们带来了,Douglas Gordon是最老的艺术家,在七十年代很有名的艺术家。Bobert Hyman在很大的的博物馆展出作品。Junny Holzer是关于美国Z/F,就是比如说的是政治秘密,政治文件,关于一些秩序的的作品。
[14楼] llyio 2007-10-17 14:04:45
Galerie Michael Schultz    德国
Michael Schultz

Seo是我们画廊重要的代理艺术家,是一个女的。这是一个不错的展览会,大家都来。在上海机会很多,对以后很有帮助。我去过北京,在中国真的有很多很好很好的艺术家,我来这边寻找一些中国的艺术家,跟德国互动和合作。
[15楼] guest 2007-10-17 15:43:38


吓死老子了~就这样还做画廊 阿姨拜托休假去次韩国
[16楼] guest 2007-10-17 15:59:59
[quote]引用第15楼guest于2007-10-17 23:43发表的  :


吓死老子了~就这样还做画廊 阿姨拜托休假去次韩国[/quote]
这样怎么不能做了,做画廊还选美啊?小心阿姨拿钱砸不死你鸭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