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关于宋庄艺术节的采访
发起人:搏击者  回复数:0   浏览数:2165   最后更新:2007/10/17 07:44:35 by
[楼主] 搏击者 2007-10-17 07:44:35

采写/尚玉荣

“不要把艺术节变成宋庄艺术家的节日”
尚:您能说说参与宋庄艺术节的情况吗?
邱:第一届艺术节我没有参与,第二届艺术节时我策划了一个展览“新民间运动”。
事实上,我对宋庄的艺术格局不是很感兴趣,这里传统媒介的力量太稳定了,图像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去年的展览是一个特殊的情况,当时我想在村里盖一个工作室,了解到宋庄Z/F领导的一些想法,于是我就来做这个展览。我想既然要在宋庄作展览,就应该做一些和地方生态有关的东西,既:与农村的现实,与城乡相结合,与大都市周边的新农村的局面有关系的东西。乡村建设的问题与中国公共生活的重建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能回避的问题,所以就做了这个“新民间运动”。我们选择了全国范围内关心这个话题的艺术家,宋庄本地的艺术家参加这个展览的很少。
尚:您对宋庄艺术节的评价是什么?
邱:我觉得宋庄艺术节要有好的发展,应该成为平台,而不是一个特别狭隘的本地艺术家产品的促销会。如果宋庄艺术变成一个住在宋庄的艺术家的作品展示,对于宋庄的发展意义不大。越是付出,越是能够得到。它需要大胆的做,不是说在这里做艺术家,参展艺术家就要住在这里。表面上对本地的艺术家似乎没有利益,其实是有利益的,是一种很长远的利益。宋庄应该吸纳所有资源进来,不要把艺术节变成宋庄艺术家的节日。
尚:您觉得宋庄艺术节上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邱:应该说各方面都会受益的。对宋庄Z/F来说他们是有业绩的,本地的艺术家也能更好的卖画,他们都是直接的受益者。随着宋庄的知名度提高,参观者在这里的消费,甚至是住在这里的艺术家的消费,对当地的经济是一个拉动,我觉得是一个各方面都受益的情况。对于宋庄来说,这些艺术家空降在宋庄,其实是件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前一阵子有一个段子,说海淀区开会,说书记拍桌子,要查一查当年是谁把圆明园画家赶到宋庄去的?
尚:您想对这里的年轻艺术家说点什么?
邱:宋庄提供的是一种职业艺术家的模式,其实这种模式是有问题的。一个年轻的艺术家一开始就得用职业化的方式来思考,就得考虑如何卖掉自己的作品,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这个方式我个人觉得不太健康。我觉得有很多种生存的办法,艺术家可以先解决生存再创作。这时候创作的时候是非常自由的,不一定会通过创作来挣钱,这样才会有好的创作。所以我对职业艺术家的模式一直是比较怀疑的,我觉得这条道路还是可以再思考的。伟大的哲学家斯宾诺莎一辈子都在磨眼镜,他也没有靠哲学来卖钱。

尚:您当时为什么想在宋庄建工作室?
邱:我觉得艺术家想有一个比较长期稳定的,可以长期经营的空间,实现自己的某些艺术抱负与创作方案,这是正常的;宋庄镇Z/F也在朝这个方面努力,做文化建镇的工作,而且当时的价钱比较便宜,就选择在宋庄。
尚:您觉得对宋庄的最早的印象是什么?
邱:我觉得宋庄的交通情况是比较理想的,离我家很近。但宋庄的水土不是很好,太平,很难搞很漂亮很有意思的建筑,风景我也不太喜欢,但当时没有什么选择。
尚:您觉得这几年宋庄有什么变化呢?
邱:03年的时候,我和几个朋友想在这里做一个新媒体艺术区,镇里面也很支持,但是国家法规不是很配套,村里面也有一些自己不很清楚的地方。最后荣荣把三影堂摄影中心建在了草场地,皮力也在那里做了U空间,我现在也不想在宋庄这里做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各种风险和大量隐患的存在,整个的基础环境还没有好到让艺术家可以很放心的住进来的程度。
尚:您觉得宋庄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邱:现在宋庄能够维持下来,我觉得它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神话,个别艺术家的成功经历给其他艺术家造成了幻想,吸引那些想有发展的艺术家到这里来,也给Z/F注入一种强心剂,相信这条路在未来能够给Z/F的创意产业的业绩上带来一个成果,它在各方面都是有价值的。
尚:您觉得宋庄的未来是怎么样的?会不会像798那样?
邱:宋庄不可能走798这种模式的。这是由周边的产业性质决定的,这里的土地是归农民与集体所有的的。另外,与798相比,宋庄这里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画廊,而且Z/F在这里介
入的程度也不一样,我觉得这个生态会自己长的,用不着去管它。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