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之行为——艺术思想之再反思
新新人类玩转行为艺术
自2000年以来,在中国国内艺术领域发生了许多影响广泛的行为艺术事件,引起了社会和艺术批评界的强烈反响,对之议论纷纷。至今提起,那血淋淋的场面仍旧让人眩晕:南京一艺术家赤身裸体钻入鲜血淋漓的死牛肚;张洹的《65•5公斤》是用铁链把自己捆在屋内距地面三米的房梁上,从自身流出250毫升的血,并滴落在加热的盘中,沸腾、烧焦后的血散发着腥味,让人们直视血腥和暴力;孙原和彭禹的《连体》,两人分别一对连体婴儿标本的背后,从他们的胳膊上抽出血来,通过输液管送到两个婴儿的嘴中,而朱 的吃婴儿行为,把艺术推向极端……。艺术批评界争论穿插与此种行为的社会道德评判和从艺术角度出发的传统美学之间,然从各样争论观点看,似乎很少有人去真正关怀今天的艺术为什么走到这样一步,为什么要以破坏人身、自虐、残暴的行为去表达艺术。除了不能忍受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什么,我们还能思想什么。作为我们的批评,所要做的除了受视觉的震撼,更为重要的是一个思想先锋之用,从艺术本体语言出发,以冷静之态面对问题,真正从艺术本体审视我们今天的艺术形态。面对“行为艺术”所引起的风波潮,在此引发了了一些对艺术的再理解和再反思。
一 艺术本体之无审美性
谈到这个问题,难以避免的就要生发到艺术的起源问题上去,在西方,关于艺术起源大致是五种观点:游戏说,模仿说,表现说,巫术说和劳动说。此四种学说,无论是对哪种起源方式的追认,首先要承认的是,艺术诞生之初,其审美的因素不是她最初的产生的目的,艺术是在人类参与劳动中介入的最早人类生活经验的记录,或者是一中种仪式,朱青生就认为,艺术在最早的原始人生活中,“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须活动”。 他讲了个故事,在法国的多尔多里省,一个小孩和他的小狗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洞,最后被发现神秘洞中岩壁上的原始图像,洞口很狭窄,然就是在这样难以发现并进入的岩洞空间发现了原始精细的“艺术”。
他分析,洞内很黑,当时的照明工具大抵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树枝,二是用松节油,在这样的条件下去绘制精确的岩壁画,确实有着很大难度,画在这样的一个隐蔽的地方,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是为了作画者的个人娱乐,也不想暴露与人们的视野之下被欣赏,那么在当时条件的推测下,把它看作是一种神秘的原始崇拜的仪式更为有说服力,那是原始人类在人不胜天下的某中祈祷和为了生存需要的精神寄托。就像是古埃及的金字塔,每个塔面都有一个通道,四个通道分别正对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且都正对着天狼星。埃及法老在建造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时,也许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在另个世界的权利的延续和灵魂的安息,更为重要的是牵系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希望。在尼罗河岸边生长和繁荣起来的埃及人,每年的雨季来临,两岸泛滥,冲击下来的肥沃的黄泥土,养育了尼罗河文明,而每当天狼星出现的时候,正是尼罗河泛滥的预兆。所以,金字塔的建造更多的还是一种功用性的目的。与审美无多大的关系。只是在后人的追认中,我们对这样不可思议的一项伟大工程的惊叹,而把它列入了审美的对象。再如那一具具干瘪的尸体——木乃伊,恐怕也没人感兴趣要去把它当作美的艺术来欣赏,在当时的人们压根就没把这个要当艺术丝毫想法。
所以说, “行为艺术”作为当代前卫艺术,当然也具有了艺术的一般特征——无审美性,我们今天能把木乃伊看成是艺术,能把挥洒了多少人们血泪的金字塔和包含了多少悲惨故事的中国长城等世界的几大奇迹看作艺术,当然对之今天的行为艺术我们是否也要另当别论!
对之与行为艺术这样一种太不合“常规”的方式,往往是与“传统艺术”相比较出来的。传统艺术更多的是 将人引入个“意境”,自给自足地形成一个灵魂得以依托的艺术世界,而行为恰恰相反,在它身上,已经消解了“审美”的影子,着眼与现实在人文层面进行运作,使艺术关注哲学、政治,起“反艺术”道路,其实反艺术并非行为的肇始,“早在杜尚的《泉》,现成品艺术就已经展开了‘反艺术’的探索”。 但是行为艺术并非是彻底的“反艺术”,严格说是“反传统”,它从来没有也难以放弃艺术语言去反对艺术,伯伊斯解释说,他所谓的“反”是反对因袭至今的艺术概念,其实,他所做的恰恰是拓展了艺术的概念,杜尚也说过:“反艺术和为艺术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面” 。只是在我们看待艺术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艺术的过程,看到的只是结果” 。观者对艺术和艺术家行为的迷惑,“没有所谓‘懂’与‘不懂’的问题,只有感受‘深’与‘不深’”的思考。
艺术的无审美性也意味着标准问题的危机,以往古典艺术所谓的“美”是人们赋予的,就其艺术本体语言而言,其体系里没有这个词的存在。所谓的标准是附加在人们视觉快感的需要之上的,“艺术要表现美”这是古典美学家提出的口号,但是艺术标准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时期又是不尽相同,从非洲原始木雕到欧洲奢华的洛克可、巴洛克。艺术的表现形式差别是天壤之别。正有人说的,没个艺术家有自己的标准,伯拉图就以艺术的模仿说为此作了很好的诠释。那么就有这么一个问题,既然艺术在每个人的意识里多有标准,那么艺术本身的标准也就消解了,无意义了。普遍性的东西适合特殊性,而特殊性的不一定会适合普遍性。再者,如果艺术还存在标准的话,那任何违反原来程式和意味的艺术是没有办法再这样高压的环境中难以找到生存的空间。那么古典后的现代艺术也不可能再延续,更为反叛露骨的后现代更将受到封杀。但事实并不如此,艺术走到今天,甚至到提出今天的艺术是否还是艺术的问题上,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终结,相反的,那是在为艺术寻求更为广阔的天地。是在拓展艺术的范畴。艺术讨论到是与非的问题,也是时代在要求我们这样去思考,社会的复杂多变,让我们有了更为理性的思维,艺术不是在脱离生活,而是在努力靠近生活。所以说,统一标准的消解,让艺术走向了多元化,“审美”亦成为了过去时。
二 艺术之道德论
艺术是否需要道德的介入,在今天“行为艺术”引发的问题里,这个是争论的颇为热烈,人们觉得当艺术家把“人吃人”(朱昱吃婴儿事件)当作艺术的时候,那么人性道义何在?但我想,从本质上说,我们面对的不是要求艺术是否要以道德作为评判的标准,直面的是我们的思想转型问题,更透明点,所谓的“道德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思想问题”。朱青生在北大演讲的时候就说“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现象,已不仅是一个墨团的问题,不仅是判断它好看不好看,美丑高低的问题,而是一个直接关涉到人性对艺术的理解问题,艺术在人的问题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走到今天后现代殖民文化的语境,我们都不能否认我们还是动不动把西方当作文化的主流来指导我们的思想。我们一直在模仿西方的模式,当然在经济、政治、科技上我们是要取长补短,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作为一个民族,思想是抄袭不来的,其地域性和民族特性是照搬不过的。就正如现在我们说的行为艺术,或许是到了让人实在是恶心的地步,我们不能欣赏,也不能接受,但它就这样发生了。西方有行为艺术,而今我们也有,并到这么一个“惨不忍睹”的地步,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说明了我们今天的艺术或者社会其他领域遭遇到了什么问题,在引起我们一部分人的关注,“行为艺术”是艺术家借以表达了个人的感受和观点的手段。从改革到今天,在西方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内部思想结构在逐步的发生改变。“美丽的东西在堕落”,艺术等待在传统社会破灭后现代性的崛起,然人性和人类的状态竟然已经不得不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呈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该意识到我们所遭遇到的现实已经变的多么的残酷,我们建造的道路不得不在这样的残酷状态下进行时,该反省的是我们今天的思想该干点什么。
所谓的“道德”与“不道德”,我想在今天这样的现实,拿来评判艺术已经不再有太多的可能,一切皆受制与法,当代文化形成的社会模式是以法治为社会行为契约,只要不触犯法律,开明社会往往保护提倡文化的自由创新。如今只是看合不合法,不看合不合道义,就如视商如战的商界,对方不会因为“吞并”你使你一无所有而同情你不去实施他的计划一样,事实就是如此,现实需要你付出代价,同样,艺术在开拓新领域的同时,不因为它的不可欣赏性、不合常规性和传统的道德叛逆性而放弃探索。
三 总 结
综而论之,当前行为艺术的批评只是起到了对那些“丑恶”的行为加以警醒的作用,并没有对行为艺术如何在语言规范和意义传达方面健康发展提出多少创造性的批评意见。在制止“丑恶”的行为之后,我们需要的不是中国现代艺术的消失,而是对健康的现代艺术的分析与引导。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在行为艺术的存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的情况下,正确的取向有赖于理论界和批评界以深入的论析和建设性的研究深化近二年对行为艺术的道德化声讨。
参考书目:
1.《艺术史终结了吗?》 [德] 汉斯•贝尔廷 著 主编 李路明 编译 常宁生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年8月第1版
2.《后现代主义文化》 [英] 史蒂文•康纳 著 周宪 许钧 主编 严忠志 译 商务印书馆 2002年3月第1版
3.《阵中叫阵》 李小山 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造型艺术•行为艺术讨论》 2004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