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ment=82272]
展览空间:上海
展览名称:大声展
展览开幕日期:2007-7-21
展览开始日期:2007-7-21
展览结束日期:2007-8-4
展览地址:上海共和新路1898号大宁国际商业广场
策划人:
欧宁、Christine de Baan、Shumon Basar、Joshua Bolchover、Emily Campbell 、Nina Due、姜剑、片冈真美、梁井宇、颜峻
艺术家:
蒋竹韵+石川、林志鹏、孙雷、Åbäke、Alok、Assa Ashuach、林柏叶+苗微微、楼南立、白天、白小刺 (沈晓鸣)、Benjamin Beller、Marloes Ten Bhomer、Daniel Brown、Sam Buxton、蔡凯 、曹斐、Chan Studio (何京蕴+何颖雅+長岡法秀+谢婷婷) 、常锦超、陈海亮+傅宗文、陈曼、陈志鹏 、巧克力橙子 (乔成) 、Dora Chu (朱宝君) 、Celine Condorelli+Gavin Wade 、Shezad Dawood 、D-Fuse 、Dickson Dee (李劲松) 、唐彦、多相工作室 (陈龙+陆翔+胡宪+贾莲娜) 、事件组织 (杨韬+徐文恺) 、Fathmount (李庆贤) 、筑博设计(冯果川+Aaron Robin+Laura Belevica)、冯昊 、Frishzelle 、福山正紘 (Masahiro Fukuyama)、Martino Gamper 、甘小二 、高文东 、高欣 、耿鹏 、谷巍 、郭晓+张丽妍 、何薇薇 、何艳 、Simon Heijdens 、洪启乐 、欢庆 、黄锦 、黄炜东 、Frank Hui (许学文) 、iLoop (罗浩) 、婴野赋 (任骞弈) 、近藤聡乃 (Akino Kondo)、Charlie Koolhaas 、Andrew Lazorchak+吴岚+People's Architecture 、李戴果 、李红旗 、李剑鸿、李琨、李明 、林其蔚 、林海东 、Ling (高灵) 、Ernest Ling (凌宇瀚) 、刘治治 、刘密+Brendan McGetrick (马斌) 、Julia Lohmann 、Benny Luk (陆国贤)、Lulu (李心路) 、吕永中 、麻沸散 、Masha Ma 、马岩松、麦永曦 、Matchbox (徐燕辉+丁宁) 、 me:mo (翟瑞欣) 、孟瑾+方二 (廖方瑜) 、More (蒋振华+顾佳艳) 、My Little Dead Dick (朱薇+Patrick Tsai) 、No One Pulse 、嗯工作室 (朱晔+徐浪+魏皓严) 、彭磊 、彭&陈 (彭杨军+陈皎皎) 、破壳 (窝窝/金宁宁+早/司玮)、PP&GY (潘攀+广煜)、乔小刀 (乔西) 、邱炯炯 、qT (胡倩+高桥邦明) 、Rex Koo 、Neal Rock+Newbetter 、泽拓 (Hiraki Sawa)、偏建设计 (成美芬+黄向军+周易昕) 、尚盈 、石川 (Tom Shi) 、施国平 (纯粹设计)、Sin:Ned (黄仲辉) 、在场建筑 (钟文凯+徐千禾+刘宏伟) 、Sulumi (孙大威) 、Tan Chui Mui (陈翠梅) 、田园 、顶楼马戏团 、虐待护士 (Torturing Nurse) 、Troika 、辻川幸一郎 (Koichiro Tsujikawa) 、下划线工作室、Vavabond (韦玮) 、王凡 、王晖 (有限设计) 、王笠人 、魏超+吴永红+陈飞波 、卫铁 、未名空间 (李静晖+杨帆+胡罡) 、Wokmedia 、Woo Ming Jin (吴明金) 、Mina Wu (吴明伦) 、肖华 、小马哥+橙子 (马慧敏+郭承成) 、许雅筑 、薛问问 、应亮 、Zafka (张安定) 、Zenlu (陆正) 、张跃东 、赵晔 、周蓓丽 、Ziboy (温凌)、子杰 (李俊)
官方网站:[url]http://www.getitlouder.com/index.html
备注:
特别项目:一砖一瓦建亚洲
犬吠工作室 (Atelier Bow-wow)
Bernard Khoury (DW5)
李兴钢 (李兴钢建筑设计工作室)
马清运 (马达思班)
Map Office (Laurent Gutierrez+Valerie Portefaix)
都市实践 (Urbanus)
祝晓峰 (山水秀)
相关链接:[url]http://exhibit.artron.net/zl.php?zlid=3202
展览前言:
人人都是策展人
欧宁
大声展是一个自发的展览。2005年,姜剑、钱骞、吉吉和我想做一个关注新一代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展览,到处找赞助,最后找到了现代传播集团。现代传播集团由此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媒体行销方法,亦即通过展览去销售它的广告版面,而不是通过售卖艺术作品来获得回报。这在中国的媒体工业中可以说是个首创。对它的发行终端(读者)来说,展览不仅提供了大量的阅读内容,也提供了一次立体化的观展体验。大声展可以算是媒体立体化营运的完美范例,特别是它的融资和推广方式,在美术馆和双年展体制中是少有的。
2005年的大声展首先在深圳OCAT举办,然后巡回到上海中信泰富广场展出,到北京的时候,是在幸福村艺术中心。我们感到最兴奋的是在上海那一站,因为处于购物中心之中,它能遭遇到大量意料之外的观众,那是一些平常在其它艺术展览里没有见过的观众。有鉴于此,我们把2007年大声展的场地都选择在中国四个城市的四个大型购物中心里面。
在广州我们选择了天河区的正佳广场,它是亚洲最大的购物中心,每天的人流量有20万人,周末的时候达到40万。在上海,我们选择的大宁国际商业广场如同一个小型城市,有大量可使用的户外空间,我们还使用了它的停车场。在北京我们选择了SOHO尚都,这个场地与广州正佳广场比起来略小,但SOHO尚都支持我们在室外搭建不少专门的空间,我们也使用了它的地下车库和一些走廊。在成都,我们选择了百联天府购物中心,它是成都人气最旺的商业空间之一。基本上四个城市的场地都是使用购物中心的整体空间,而不仅仅是局部空间。我们多次对场地进行考察研究,把所有可用空间整理出来,并建立了一个设计模型。购物中心里的商品、消费人群和参展作品、展览观众共处于同一个空间,这样对于一个展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有意思的是可以把购物体验与观展体验融为一体。
本届的展览设计由北京的建筑师梁井宇来负责,他将作品分布在购物中心不同的楼层和空间,然后通过建构一些索引和导览系统,来帮助观众找到自己所关注的作品。今年大声展的观展方式如同在Google上进行搜索。我们编辑的导览手册,里面有参展艺术家的详细信息,每个城市展览场地都附有一个导览地图,每张地图都有几种索引方法。例如以国别为索引,英国艺术家的作品虽然分布在不同楼层空间,但可以通过一条特定的线串联标示出来,方便观众查找。除此之外,观众还可以通过作品类别或艺术家姓名A-Z来检索,有一点像寻宝游戏。
购物中心是中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新一轮经济运动内爆的空间形式,发生在这个空间里的消费行为也是我们今天最常见的公共生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我们的公共记忆。在这种巨型的消费空间内嵌入一个艺术展览,除了突破美术馆和双年展的一般展览模式之外,我们更希望淡化艺术的殿堂感,让艺术进入人们的生活,拉近与人们的距离。让人们在休闲消费活动中偶遇艺术,发现艺术,也许比居高临下地实施教育更能让艺术进驻人心。
07大声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每个城市的主展场之外,我们发展了一种叫咖喱秀的外围展形式。咖喱秀就是家里秀,即在私人公寓或小型办公室举办的展览和活动。传统的展览是在特定的展期内把观众集中到特定的展场,但07大声展则通过咖喱秀把主展场聚集起来的人群再疏散到城市各个角落的不同私人空间。灵活的、游击式的咖喱秀加上主体展览前后大量的讲座、学术会议、公共论坛等小型活动,可以把展览的展期向前向后拉长。这样做也是想表明,展览不一定是特定时间特定场所内的特定活动,而应是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的日常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今年3月29日我们在广州做了本届大声展的第一个讲座,请英国的参展艺术家Sebastien Noel来介绍他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4月1日我们邀请了纽约艺术家、建筑师和城市研究学者Kyong Park在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来讲底特律城市空心化的问题,这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有参考意义。在中国,每个城市都在扩张,而农村却在收缩。底特律的情况是因为福特汽车公司把工厂搬到郊区,这样就导致内城的空心化,大量人迁走,引起了很多的社会问题。这个讲座体现了我们在策展实践中所倡导的文化针对性。
我们还发展了一些合作项目,例如4月8日的时候我们邀请英国的建筑师Celine Condorelli来到中国跟北京的建筑师王晖进行前期调研和对话,然后他们一起创作一件作品参加大声展。这种合作可以探讨文化的差异性和融合的可能性。特别是我们专门挑选王晖这样一个建筑师,他不是海归派,而完全是我们中国本土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建筑师。这样差异越大,对话越精彩。
今年我们还想探讨国族认同的问题。我们的学术会议,将通过对艺术和设计历史的钩沉研究,以及与英国、日本和荷兰等国家的对比研究,来探讨怎样在当代中国建立新的国族认同,即新的中国性。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力不断上升,奥运会举办在即,人人都在憧憬崛起的当下,这个话题不管是从艺术家来说,还是从Z/F来说,都是非常迫切的话题,我们想通过这个会议平台把话题的讨论深化。
07大声展搭建了一个9个人的国际策展团队,来自国内和世界各地的参展艺术家超过150位。有英国文化协会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两个国际机构参与,其中英国文化协会是受到上一届成功的感染而主动要求参与的。这样一来,世界上两个在创意工业方面比较活跃的国家都囊括在07大声展里。
现在整个中国都在谈论创意工业,特别是Z/F也在鼓吹创意工业,但大多数人都只是看到创意的产业价值,而忽略了它的社会价值。所以07大声展特别想强调社会价值。目前中国还是处于一个“前喻”型的社会,也就是说年长的人在这个社会里拥有话语权,年轻人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大声展就是要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释放自己能量的通道。因此,它的参展人主要以平均年龄在30左右的艺术家为主,观众的定位也非常年轻。从社会学角度来讲,它能平衡年轻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需要,缓解潜在的代际冲突,这就是它的社会价值。
在谈到创意的时候,我们总是把焦点放在艺术、设计、电影、文化等方面,其实,我们更应关心社会创新的问题。比如说广东有一个网名叫安猪的年轻人发起了一个叫做“多背一公斤”的项目,鼓励那些去旅游的人,多背一公斤的文具和书刊,送给沿途贫穷地区的学生。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创意,吸引了许多人踊跃参加。这个创意实际上调动了人们去从事一个慈善事业,人们做好事再不是出自国家的动员,而是出于内心的自觉,这对于目前中国的社会来说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让人看到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