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黄永砯一次未能公开的展览
发起人:特派员 回复数:1
浏览数:4242
最后更新:2007/10/21 14:09:37 by
一次未能公开的画展
黄永砯 文
1985<美术思潮>NO.6
1983年5月9日至1 2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了一个“五人现代艺术作品展览”,展览在厦门市群众艺术馆和厦门美协的主持下以内部观摩的形式展出
参加展览的五位青年作者是:林嘉骅,许战斗,焦耀明.俞晓刚,黄永砯;其中黄永砯、俞晓刚是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77.78届毕业生,焦耀明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77届毕业生。该展览一共展出了八十三件绘画和雕塑作品。
关于该画展的宗旨和特征,在他们简短的前言中开诚布公地写道:“作者大胆地披露了自己对以往习惯的‘表象‘艺术观念及价值的质疑(注,包括所渭‘美’的法则,以及一件在展览会展出的美术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固定看法;在实践中对明代艺术进行综合性尝试,寻求多种体明班代精冲的表现方
式”。
展出的作品大致分成二大倾向, “一是探索一种纯粹的绘画平面与雌塑空间的语言一一形式与色彩的语言,基于艺术作品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和谐的有机体.和自然平行.而且最终与自然达到更高的统一的信念.艺术家对怎样表明这种信念有完全的自主权。这些体现在类似的抽象形式中。体现在形与色.色与域(平面)等渚关系中。二是试图超越这种纯粹的绘画或雕塑的语言本身,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这主要体现那些立体与平面、实物与幻象的结合,实物拼贴与构成的作品之中。"第一类作品有俞晓刚的抽象水墨和油画,许战斗的抽象油画,黄永砯的树胶涂料和地板涂料的泼染,林嘉骅的感光涂料和磁漆泼彩,焦耀明的金属害旱接雕塑(见封3),第二类作品有焦耀明的集合雕塑(见封3),黄永砯的实物拼贴浮雕(见封3)?林嘉骅的现成品拼贴(见封3),等等作晶,他们宣称“离开熟悉的油画颜料和画笔,离开雌塑泥巴和雕塑刀,来到陌生的,但却是更为广阔的多种材料的领域。”被广泛用来构成艺术作品的材料有:石膏,动物骨骼,电线,草绳麻布,硬质泡沫,木头金属,农服,草席等等删成品。他们想通过各种实验探索“艺术作品”的概念,并用多种手法去理解现代艺术。前言中写道“材料与工具的新运用,这需要从观念上加以改变,一件用传统材料及手法制作的作品并非一定是件艺术品;一件用非传、统材料及手法制作的作品并非一定不是一件
艺术品.,以上两种互相矛盾的倾向之渗透,恰恰是当今班代艺术之特征,我们并不想拘泥于任伺一种固定的表现模式,因为任何固定、不变的想法意味着违反客观发展规律。”
鉴于人们一向拘泥于写实主义有情节有主题绘画的欣尝习惯,。作者特地在前言中作了某种提示“关于作品的理解与欣尝问题,如果要深究一件作品具体‘表现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表现’我们想引借毕加索的一段活:“每个人都想了解艺术,为什么不去试试了解鸟的唱歌?为什么我们爱鸟,爱花,爱我们周围的每样东西,我们却不想去了解它们呢?当谈到一幅画时,人们认为他们应该了解它,其实他们应该首先明白一个艺术家工作的缘故最重要是因为他们非工作不可,他自己只是世界的一颗砂粒,我们又无法理他自己只是世界的一颗砂粒,对他不必比世界上其它提供我们愉快,我们又无法理解的那些东西看得重要’……一幅画只是一幅画而已。” .
由于该展览全部属于现代艺术作品,主持单位未敢公开对外展出。 。
在内部观摩的最后一天,厦门美协和市群众艺术馆组织了一次美术界的座谈会,作者首先就这些作品作了补充说明,他们认为,如果对于近、现代世界美术的发展略有所知,对现代的哲学和美学,以及对各学科的新思想感兴趣并颇有了解的话,也就不难理解本展览的意图了。看来作者希望观者在大背景框架中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到会的同志对展出的作品作了热烈的讨论,多数人还是持一种较开放的态度,有的认为完全可以公开展出,但也有人提出许多异议。展览过后不久,厦门市工人文化宫有篇文章登在《工人日报》上,其中写到:有五个工人美术爱好者画了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还自称是艺术。还拿来要展览,等等。83年10月一篇登载“内部参考”的关于浙江美术学院的文章中也到这个展览,宣称“去年分配到该市教书的二个七七届毕业生,在厦门举行了画展,大多数都是属与荒诞不经的现代派作品,受到多数观众的批评。’
尽管该画展未能公开展出,但其艺术探索的信息,以及一次展览作品的肯定性价值和强度,可以从其否定性评价中隐晦地显现出来。
注:“表象”艺术,意指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
黄永砯 1954年生于厦门,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院油画系,现执教于厦门七中。
黄永砯 文
1985<美术思潮>NO.6
1983年5月9日至1 2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了一个“五人现代艺术作品展览”,展览在厦门市群众艺术馆和厦门美协的主持下以内部观摩的形式展出
参加展览的五位青年作者是:林嘉骅,许战斗,焦耀明.俞晓刚,黄永砯;其中黄永砯、俞晓刚是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77.78届毕业生,焦耀明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77届毕业生。该展览一共展出了八十三件绘画和雕塑作品。
关于该画展的宗旨和特征,在他们简短的前言中开诚布公地写道:“作者大胆地披露了自己对以往习惯的‘表象‘艺术观念及价值的质疑(注,包括所渭‘美’的法则,以及一件在展览会展出的美术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固定看法;在实践中对明代艺术进行综合性尝试,寻求多种体明班代精冲的表现方
式”。
展出的作品大致分成二大倾向, “一是探索一种纯粹的绘画平面与雌塑空间的语言一一形式与色彩的语言,基于艺术作品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和谐的有机体.和自然平行.而且最终与自然达到更高的统一的信念.艺术家对怎样表明这种信念有完全的自主权。这些体现在类似的抽象形式中。体现在形与色.色与域(平面)等渚关系中。二是试图超越这种纯粹的绘画或雕塑的语言本身,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这主要体现那些立体与平面、实物与幻象的结合,实物拼贴与构成的作品之中。"第一类作品有俞晓刚的抽象水墨和油画,许战斗的抽象油画,黄永砯的树胶涂料和地板涂料的泼染,林嘉骅的感光涂料和磁漆泼彩,焦耀明的金属害旱接雕塑(见封3),第二类作品有焦耀明的集合雕塑(见封3),黄永砯的实物拼贴浮雕(见封3)?林嘉骅的现成品拼贴(见封3),等等作晶,他们宣称“离开熟悉的油画颜料和画笔,离开雌塑泥巴和雕塑刀,来到陌生的,但却是更为广阔的多种材料的领域。”被广泛用来构成艺术作品的材料有:石膏,动物骨骼,电线,草绳麻布,硬质泡沫,木头金属,农服,草席等等删成品。他们想通过各种实验探索“艺术作品”的概念,并用多种手法去理解现代艺术。前言中写道“材料与工具的新运用,这需要从观念上加以改变,一件用传统材料及手法制作的作品并非一定是件艺术品;一件用非传、统材料及手法制作的作品并非一定不是一件
艺术品.,以上两种互相矛盾的倾向之渗透,恰恰是当今班代艺术之特征,我们并不想拘泥于任伺一种固定的表现模式,因为任何固定、不变的想法意味着违反客观发展规律。”
鉴于人们一向拘泥于写实主义有情节有主题绘画的欣尝习惯,。作者特地在前言中作了某种提示“关于作品的理解与欣尝问题,如果要深究一件作品具体‘表现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表现’我们想引借毕加索的一段活:“每个人都想了解艺术,为什么不去试试了解鸟的唱歌?为什么我们爱鸟,爱花,爱我们周围的每样东西,我们却不想去了解它们呢?当谈到一幅画时,人们认为他们应该了解它,其实他们应该首先明白一个艺术家工作的缘故最重要是因为他们非工作不可,他自己只是世界的一颗砂粒,我们又无法理他自己只是世界的一颗砂粒,对他不必比世界上其它提供我们愉快,我们又无法理解的那些东西看得重要’……一幅画只是一幅画而已。” .
由于该展览全部属于现代艺术作品,主持单位未敢公开对外展出。 。
在内部观摩的最后一天,厦门美协和市群众艺术馆组织了一次美术界的座谈会,作者首先就这些作品作了补充说明,他们认为,如果对于近、现代世界美术的发展略有所知,对现代的哲学和美学,以及对各学科的新思想感兴趣并颇有了解的话,也就不难理解本展览的意图了。看来作者希望观者在大背景框架中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到会的同志对展出的作品作了热烈的讨论,多数人还是持一种较开放的态度,有的认为完全可以公开展出,但也有人提出许多异议。展览过后不久,厦门市工人文化宫有篇文章登在《工人日报》上,其中写到:有五个工人美术爱好者画了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还自称是艺术。还拿来要展览,等等。83年10月一篇登载“内部参考”的关于浙江美术学院的文章中也到这个展览,宣称“去年分配到该市教书的二个七七届毕业生,在厦门举行了画展,大多数都是属与荒诞不经的现代派作品,受到多数观众的批评。’
尽管该画展未能公开展出,但其艺术探索的信息,以及一次展览作品的肯定性价值和强度,可以从其否定性评价中隐晦地显现出来。
注:“表象”艺术,意指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
黄永砯 1954年生于厦门,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院油画系,现执教于厦门七中。
顶好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