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高處眼亮
林懷民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雲門「風.影」在台北國家劇院首演。演出前,一位身著「風.影」服裝的年輕朋友,將在萬人矚目下,攀登琉璃瓦的屋頂,走上屋脊,讓勁風揚起他背上有如天使翅膀的紗旗。我熱烈期待,同時禱告那天無雲無雨,是個「攻頂」的好天氣。
二○○五年春天,蔡國強到國家劇院看「紅樓夢」,演出後到後台邀我參加二○○八奧運開閉幕式的創意小組。我說我很怕開會,他放我一馬。國強走出化妝室時,我靈光一閃,問他願不願和雲門合作。他說,好啊。
我不是請他來設計舞台,而是提供構想,並擔任視覺總監。換句話,他出點子,我來做;他再來檢視,品管。
第二天見面,他開門見山地問,在國家劇院演嗎?我說,是。那麼,他說,首演前,讓一個人到劇院琉璃瓦的屋脊上站一會兒。我說,好。
睡了一覺起來,他又說,琉璃瓦上可以舖鐵絲網,那個人才爬得穩,站得實。我說,好。那天晚上,他說,國家劇院屋頂站穩了,咱們再去北京紫禁城屋頂站站。
我們兩個人都是江湖客,老是在坐飛機。我們在威尼斯,在台北見面。每次談話,國強的結語都是,這些都不算,我們再想想。回到紐約,被逼急了,國強就連寫帶畫,電傳點子到台北。還是那句話:這不算,再想想。
想像,不犯罪,也不花錢。但是我的想像力往往只離地三尺,不像國強在天空飛翔,無邊無際。
我們工作的屬性很不一樣。國強接受邀約,美術館出錢出力,協助他完成構想。作為一個民間舞團,雲門資源有限,久而久之,「量入為出」變成我想像的框架,越過現實框架,我就得把自己拉回來。國強做完一個作品,便邁向下個新作。舞團必須推陳出新,重排舊舞吸走許多可以滋生新意的腦汁。
國強住紐約,世界如在眼前,他知道西方藝術最新的遊戲規則,同時遙想中國與泉州。我住台北,很難不關心台灣,或者要花很多力氣去抵抗媒體所呈現的台灣。媒體可以一連幾個月報導幾個政治案件,好像台灣別無他事,台灣之外,別無國際。台灣政經僵局像是把人往下拖的暗流,一不留意就被捲進去,安然地盯著自己的肚臍自言自語。要把頭伸出水面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自己的位子,才能對著蒼穹憧憬夢想。這很費力氣,而且不能叫累。
透過「風.影」的合作,我希望能用國強的眼睛來看東西,用他的腦筋來思考。我請國強來破雲門的「套路」,給我們洗個澡。他不知雲門的財務和人才的限制,沒有我的框框,天馬行空,想到哪說到哪,我們全盤照收,努力去把他勾勒的意念實現出來。
林克華(舞台設計),張贊桃(燈光設計),洪韡茗(舞台,道具執行)、王奕盛(影像設計)和曾天佑(服裝設計),消化國強的構想,想辦法去表現。近年來,雲門舞台裝置力求精簡,「風.影」一下子就有十多項裝置,道具和特殊服裝要去探索,研發,時間有限,有點手忙腳亂。這期間有欣喜的發現,也有執行失誤或不到位的挫折。
挫折往往來自思考的不夠週密,細節沒有照顧齊全。雲門早已脫離「要拼才會贏」的階段,但是「拼」仍在我們的DNA裡,不小心就冒進了。「風.影」的工作經驗留給雲門同仁最大的資產將是透過清明的檢討來找到自己的定位,再思突破,同時不斷溫習震耳欲聾的蔡氏名言:「細節決定歷史」。
國強希望「風.影」是一齣流動的裝置藝術,不希望「跳舞」。看來簡單的動作給雲門舞者的挑戰無非是細節的斟酌。在迭宕飛揚的「狂草」之後,這是適時的調理,為舞者奠定再度騰躍的好跳板。
諸多「風.影」的挑戰中,雲門同仁最感頭痛的是如何把人送到國家劇院屋脊上去「站一站」。劇院負責工程的朋友力勸我們不要冒險,因為「連工人都不太願意上去。」所有「攻頂」的策劃宣告失敗之後,同仁想出一個替代方案:讓人站到較低的屋簷上。我不喜歡,一個念頭浮現腦中,但我想知道國強怎麼想。
果然,他不要替代品。果然,他一語中的,說出我想聽的話:「找登山的朋友。」我快樂的打電話到登山協會。一切迎刃而解。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雲門「風.影」在台北國家劇院首演。演出前,一位身著「風.影」服裝的年輕朋友,將在萬人矚目下,攀登琉璃瓦的屋頂,走上屋脊,讓勁風揚起他背上有如天使翅膀的紗旗。我熱烈期待,同時禱告那天無雲無雨,是個「攻頂」的好天氣。
勇敢夢想,慎選策略,落實細節,走出困局,向上爬,往上走,高處眼亮。
大家加油!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2006/11/13
林懷民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雲門「風.影」在台北國家劇院首演。演出前,一位身著「風.影」服裝的年輕朋友,將在萬人矚目下,攀登琉璃瓦的屋頂,走上屋脊,讓勁風揚起他背上有如天使翅膀的紗旗。我熱烈期待,同時禱告那天無雲無雨,是個「攻頂」的好天氣。
二○○五年春天,蔡國強到國家劇院看「紅樓夢」,演出後到後台邀我參加二○○八奧運開閉幕式的創意小組。我說我很怕開會,他放我一馬。國強走出化妝室時,我靈光一閃,問他願不願和雲門合作。他說,好啊。
我不是請他來設計舞台,而是提供構想,並擔任視覺總監。換句話,他出點子,我來做;他再來檢視,品管。
第二天見面,他開門見山地問,在國家劇院演嗎?我說,是。那麼,他說,首演前,讓一個人到劇院琉璃瓦的屋脊上站一會兒。我說,好。
睡了一覺起來,他又說,琉璃瓦上可以舖鐵絲網,那個人才爬得穩,站得實。我說,好。那天晚上,他說,國家劇院屋頂站穩了,咱們再去北京紫禁城屋頂站站。
我們兩個人都是江湖客,老是在坐飛機。我們在威尼斯,在台北見面。每次談話,國強的結語都是,這些都不算,我們再想想。回到紐約,被逼急了,國強就連寫帶畫,電傳點子到台北。還是那句話:這不算,再想想。
想像,不犯罪,也不花錢。但是我的想像力往往只離地三尺,不像國強在天空飛翔,無邊無際。
我們工作的屬性很不一樣。國強接受邀約,美術館出錢出力,協助他完成構想。作為一個民間舞團,雲門資源有限,久而久之,「量入為出」變成我想像的框架,越過現實框架,我就得把自己拉回來。國強做完一個作品,便邁向下個新作。舞團必須推陳出新,重排舊舞吸走許多可以滋生新意的腦汁。
國強住紐約,世界如在眼前,他知道西方藝術最新的遊戲規則,同時遙想中國與泉州。我住台北,很難不關心台灣,或者要花很多力氣去抵抗媒體所呈現的台灣。媒體可以一連幾個月報導幾個政治案件,好像台灣別無他事,台灣之外,別無國際。台灣政經僵局像是把人往下拖的暗流,一不留意就被捲進去,安然地盯著自己的肚臍自言自語。要把頭伸出水面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自己的位子,才能對著蒼穹憧憬夢想。這很費力氣,而且不能叫累。
透過「風.影」的合作,我希望能用國強的眼睛來看東西,用他的腦筋來思考。我請國強來破雲門的「套路」,給我們洗個澡。他不知雲門的財務和人才的限制,沒有我的框框,天馬行空,想到哪說到哪,我們全盤照收,努力去把他勾勒的意念實現出來。
林克華(舞台設計),張贊桃(燈光設計),洪韡茗(舞台,道具執行)、王奕盛(影像設計)和曾天佑(服裝設計),消化國強的構想,想辦法去表現。近年來,雲門舞台裝置力求精簡,「風.影」一下子就有十多項裝置,道具和特殊服裝要去探索,研發,時間有限,有點手忙腳亂。這期間有欣喜的發現,也有執行失誤或不到位的挫折。
挫折往往來自思考的不夠週密,細節沒有照顧齊全。雲門早已脫離「要拼才會贏」的階段,但是「拼」仍在我們的DNA裡,不小心就冒進了。「風.影」的工作經驗留給雲門同仁最大的資產將是透過清明的檢討來找到自己的定位,再思突破,同時不斷溫習震耳欲聾的蔡氏名言:「細節決定歷史」。
國強希望「風.影」是一齣流動的裝置藝術,不希望「跳舞」。看來簡單的動作給雲門舞者的挑戰無非是細節的斟酌。在迭宕飛揚的「狂草」之後,這是適時的調理,為舞者奠定再度騰躍的好跳板。
諸多「風.影」的挑戰中,雲門同仁最感頭痛的是如何把人送到國家劇院屋脊上去「站一站」。劇院負責工程的朋友力勸我們不要冒險,因為「連工人都不太願意上去。」所有「攻頂」的策劃宣告失敗之後,同仁想出一個替代方案:讓人站到較低的屋簷上。我不喜歡,一個念頭浮現腦中,但我想知道國強怎麼想。
果然,他不要替代品。果然,他一語中的,說出我想聽的話:「找登山的朋友。」我快樂的打電話到登山協會。一切迎刃而解。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雲門「風.影」在台北國家劇院首演。演出前,一位身著「風.影」服裝的年輕朋友,將在萬人矚目下,攀登琉璃瓦的屋頂,走上屋脊,讓勁風揚起他背上有如天使翅膀的紗旗。我熱烈期待,同時禱告那天無雲無雨,是個「攻頂」的好天氣。
勇敢夢想,慎選策略,落實細節,走出困局,向上爬,往上走,高處眼亮。
大家加油!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2006/11/13
[s:325]
台湾帖
[s:309]统一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