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ment=54479]
刘斌作品效果图
刘斌如悟:
来函收悉。从你的思考及非常逻辑的表达来看,你在背后是着实用力的了。我们要为自己的判断做上一番圆润性的工作,这对于许多艺术家来说,都是不一件太难的事情。我依然追究的是,我们的判断与思辨在什么地方起到了作用。你的经历及“历史”体验,对你固然重要,但相仿的经历与体验对于别人来说难道就不重要吗?问题是你作为艺术家,你的判断在什么地方区别了别人的沉思。要知道知识分子在清理历史话语中套用的思维大都雷同,没有太多让人惊奇的地方。你的表达其实也是这样。我们在给自己解释的时候,不自觉地已经为自己留有后路了。我的说话方式有时就是在挑剔这样后路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断路,在我看来既是一种风险,也是一种态度,即便我们深知不断路依然也是有生路的。习惯中的思维有时是积重难返的,因为中间有许多值得人迷恋的东西。要尝试新的可能性,往往开始的时候就得把诸多看似迷恋的东西彻底搁置在一边,如此,我们或许能看到某种对自己的狠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重复地说出许多人都会说出的话来,还不如自己学会说错哪怕是一句不很成熟的话来。我觉得某种方法论的东西或许就在不成熟的话语表达之中。我倾向于相对地看问题。没有现成的方法论摆在你的眼前。
我只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在跟你交流。你说我的表达不够深入,这是对的。我没有必要把自己弄成批评家的姿态来述说自己的作品,这对我来说是无聊的。在我眼里,今天的批评家帮不了艺术家太多的忙,因为理论系统的建立在中国是非常滞后的。假如我们面对艺术的问题是真实的,它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们就不要逃避它,直面问题而去,并拿出自己跟问题之间的判断来,这是比什么都实在的。如果我们的学问搞到假学者的程度,而作品依然是别人的说话方式,这样的学问还是不要为好。毕竟艺术并不是理解人生的惟一途径。这条路走不通,换一条路再走走,如此,我们的眼界或许会提升得快一些。
上面没有针对你的作品具体作答。但这的确是我看了你的文字后的总体感受。
2007年8月13日
金锋
附:刘斌来函
老金:您好
和您的对话让我直接的见出我在作品的思考方面的粗率与单薄,许多问题还需要我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才能逐步理清。
您在回信中质疑我对作品观念预设”这个批判意义跟你自己究竟建立了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是否成立,它的基础是什么?假如你跟自己的作品都没有建立起健康而学术的关系,作品怎么可能就会在一个更加学术的问题上来加以讨论呢?”让我感到一种自我阐释的困难,只好从作品创作的缘起说起。这个系列作品其实是和我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自身生存的现状紧密关联的,如果说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蒙昧之中不自觉地以厌恶和回避的姿态面对毛框架系统彼此相安无事的话,那么,在在多年的社会生活阅历体验累积中,在毛框架体系的现实存在让我一天天感到近乎窒息的难受的时候,对毛框架符号存在的思考与批判就成为了我在精神反抗意义上自我解困的必然选择了,而不仅仅是情绪、市场和所谓顾盼自雄的反应。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毛框架所界定政治、文化的现实已成为现代中国多年来的集体梦魇,成为了每一个国人和艺术家无法回避的问题情景。
那么,为什么对作品的思考体现在作品之中,还是显得非常贫薄的呢?问题可能还是出在我以“呈现问题”的策略实施作品的思考方式上了。如你所言,作品似乎太按常理出牌了,从作品内部抽出暴力符号出牌也还是有些落入样式主义的窠臼。这方面问题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您在回信中的文字“如果你与毛框架的关系已经建立得非这样做已经不可的地步,那么之后的那些情绪方案就不会这么容易地出来。因为,这在我看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路。不是说,作品现场不够生猛,那就加上一些“暴力”;作品形式不够丰富,那就加上一些影像。一切语言都是为你的观念呈现服务的。够了,那就是够了。除非你的观念一上来就不成立,推敲不起!”认为我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值得怀疑,情绪化的为作品添加暴力、影像使作品显得生猛,就此显得和《毛框架-影像》系列作品之间缺失上下文的关系,这在我是不完全同意的。不可否认,我的后续方案内部存在着方法论不完整,以情绪带动思考弊病,用狠的语言释放情感的问题。但就此直觉的认为两者之间缺乏基本的联系的话,我认为是您对上文的解读过于简单导致你得出这样的看法。
《毛框架-影像》系列作品中,毛肉身形象的轮廓线、毛标准像画面的背景、毛油画外框这几个主导作品意义生成的符号虽然在作品的呈现中处于相对隐蔽的位置,但却构成了毛框架符号批判的核心内容,这些主导符号对各种物质和文化图像的强制界定、圈画本身就蕴含着对毛框架符号的暴力实质的呈现与批判。只是这种符号批判的力度由于其自身存在的隐蔽和中性太容易被评析者忽略。我想,这是作品意义显得平淡的原因之一。但话说回来,这种意义的平淡也为作品多角度的评析和进一步表达建构了开放的结构,使这个作品不仅仅是当下应景的阅读文本,能够经得起时间的验证。
中国的政治、文化的历史历来是“外示儒术,内用黄老”,黄老思想“无为而无不为”是指消灭一切消极因素于无形之中,同时将暴力的能量积蓄至最大限度,实现维护封建集权政治的目的。而外示儒术不过是对黄老权谋暴力实质的正面补充和社会学意义上的平衡罢了,其实质仍然是对人们精神的软暴力性质的强制同一与湮灭。如此阴阳转换,软硬暴力的兼施使多少所谓仁人志士晕糊其中竟相折腰。而毛框架符号自身历史旧有的暴力传统以及它所延续的中国历史文化的暴政和强权逻辑预示着暴力文化的延续远没有划上终结的句号,对毛框架符号中暴力因素的批判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在成功商业化之后,人们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和宗教信仰,但在消费活动中找到了新的神性,这种拜物教的神性很好的掩蔽、消解了人们对官方极力维持的毛框架专制主义的厌恶,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现实利益集团的维系。但是人们的生活却在享受着“单一”的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承受着政治高压的逼迫。这种被后毛时代政治框架的神性界定了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充斥的不平等以及对全社会创造力的压抑束缚着社会的进步。”中国的消费文化不同于西方的以民主、科学及全面的社会科学为支撑的物质文明,它以实用主义的功利取向替代了毛时代的理想主义,并巧妙的置换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对社会的维系功能,使之符合强权政治逻辑的需要。它是一种缺乏核心科学技术和人文支持的物质文化,其近乎是零地创新发展的能力让我们难以展望会有明朗的未来,我不知道这种毛框架体系下的隐含着深层精神危机的政治文化暴力体系能引领着我们的民族走向何方。在毛框架上悬吊指涉消费文化的玩具绒熊既是对上述问题的质疑,意在以暴止暴的呈现毛框架的符号实质内容,提出对毛框架符号和当代消费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思考。大白话讲,就是“毛框架界定中的当代中国的消费文化是绝境、悬危的文化存在吗?是毛框架造成了这种文化现实吗?”这也是我在《毛框架-影像》系列作品中想要指涉的问题。作品在语义生成上并不是为了作品表面效果的生猛泛化的使用暴力的符号。我想,这还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终极预言。要知道,艺术家的预言往往是很灵的。
我知道做这个作品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股难以抑制的恶气在那里与我的理性判断较着劲,遇有机缘的话它们就会浮到作品的表面上来。如何把这种情绪转化为作品的有益的部分也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我终归还是希望能够把一切与毛框架符号批判相关的因素都归化到学术意义上的问题讨论的。
题外话:
您在回信中的诸多质疑和对我的艺术方法论的建议对于推进对作品的观念思考非常有价值。有问题的是,作为艺术批评,需要批评家以独立于艺术家和观众之外的个人角度对作品作出学术的感受、想象和批评的,作品语义生成的符号的发现、认定和分析是对作品观念意义展开批评的基础,仅仅是先入为主的以艺术内部艺术家的文字思考作为批评的起点所产生的艺术批评的意义是有限的。而我始终没有看到您较深入地基于作品本身的学术想象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学术分析的内容,(以FCA网上讨论中的“毛的符号虽然泛化了,但依然还是在中国最为创收的符号。在这一点上,你为毛符号的继续创收赋予了你该赋予的内容。”这样一句似是而非的判断作为对作品展开批评的起点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艺术家而言批评家对于作品本身的艺术想象和符号分析具有直接的建设意义的。
而且,您因为《毛框架》后续方案和前文缺少明晰的上下文关系就质疑后续方案本身的观念生成的意义,我认为这是艺术方法论自身的弊病反映。艺术一定要排斥上下文之间矛盾甚或是一种完全割裂的的关系吗?
这样思考问题,脑子都要搅成浆糊了,写成这样一篇生涩的文字,放出一些厥词,让您见笑了,还请尽管批评。
刘斌 8月11日
刘斌作品效果图
刘斌如悟:
来函收悉。从你的思考及非常逻辑的表达来看,你在背后是着实用力的了。我们要为自己的判断做上一番圆润性的工作,这对于许多艺术家来说,都是不一件太难的事情。我依然追究的是,我们的判断与思辨在什么地方起到了作用。你的经历及“历史”体验,对你固然重要,但相仿的经历与体验对于别人来说难道就不重要吗?问题是你作为艺术家,你的判断在什么地方区别了别人的沉思。要知道知识分子在清理历史话语中套用的思维大都雷同,没有太多让人惊奇的地方。你的表达其实也是这样。我们在给自己解释的时候,不自觉地已经为自己留有后路了。我的说话方式有时就是在挑剔这样后路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断路,在我看来既是一种风险,也是一种态度,即便我们深知不断路依然也是有生路的。习惯中的思维有时是积重难返的,因为中间有许多值得人迷恋的东西。要尝试新的可能性,往往开始的时候就得把诸多看似迷恋的东西彻底搁置在一边,如此,我们或许能看到某种对自己的狠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重复地说出许多人都会说出的话来,还不如自己学会说错哪怕是一句不很成熟的话来。我觉得某种方法论的东西或许就在不成熟的话语表达之中。我倾向于相对地看问题。没有现成的方法论摆在你的眼前。
我只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在跟你交流。你说我的表达不够深入,这是对的。我没有必要把自己弄成批评家的姿态来述说自己的作品,这对我来说是无聊的。在我眼里,今天的批评家帮不了艺术家太多的忙,因为理论系统的建立在中国是非常滞后的。假如我们面对艺术的问题是真实的,它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们就不要逃避它,直面问题而去,并拿出自己跟问题之间的判断来,这是比什么都实在的。如果我们的学问搞到假学者的程度,而作品依然是别人的说话方式,这样的学问还是不要为好。毕竟艺术并不是理解人生的惟一途径。这条路走不通,换一条路再走走,如此,我们的眼界或许会提升得快一些。
上面没有针对你的作品具体作答。但这的确是我看了你的文字后的总体感受。
2007年8月13日
金锋
附:刘斌来函
老金:您好
和您的对话让我直接的见出我在作品的思考方面的粗率与单薄,许多问题还需要我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才能逐步理清。
您在回信中质疑我对作品观念预设”这个批判意义跟你自己究竟建立了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是否成立,它的基础是什么?假如你跟自己的作品都没有建立起健康而学术的关系,作品怎么可能就会在一个更加学术的问题上来加以讨论呢?”让我感到一种自我阐释的困难,只好从作品创作的缘起说起。这个系列作品其实是和我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自身生存的现状紧密关联的,如果说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蒙昧之中不自觉地以厌恶和回避的姿态面对毛框架系统彼此相安无事的话,那么,在在多年的社会生活阅历体验累积中,在毛框架体系的现实存在让我一天天感到近乎窒息的难受的时候,对毛框架符号存在的思考与批判就成为了我在精神反抗意义上自我解困的必然选择了,而不仅仅是情绪、市场和所谓顾盼自雄的反应。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毛框架所界定政治、文化的现实已成为现代中国多年来的集体梦魇,成为了每一个国人和艺术家无法回避的问题情景。
那么,为什么对作品的思考体现在作品之中,还是显得非常贫薄的呢?问题可能还是出在我以“呈现问题”的策略实施作品的思考方式上了。如你所言,作品似乎太按常理出牌了,从作品内部抽出暴力符号出牌也还是有些落入样式主义的窠臼。这方面问题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您在回信中的文字“如果你与毛框架的关系已经建立得非这样做已经不可的地步,那么之后的那些情绪方案就不会这么容易地出来。因为,这在我看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路。不是说,作品现场不够生猛,那就加上一些“暴力”;作品形式不够丰富,那就加上一些影像。一切语言都是为你的观念呈现服务的。够了,那就是够了。除非你的观念一上来就不成立,推敲不起!”认为我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值得怀疑,情绪化的为作品添加暴力、影像使作品显得生猛,就此显得和《毛框架-影像》系列作品之间缺失上下文的关系,这在我是不完全同意的。不可否认,我的后续方案内部存在着方法论不完整,以情绪带动思考弊病,用狠的语言释放情感的问题。但就此直觉的认为两者之间缺乏基本的联系的话,我认为是您对上文的解读过于简单导致你得出这样的看法。
《毛框架-影像》系列作品中,毛肉身形象的轮廓线、毛标准像画面的背景、毛油画外框这几个主导作品意义生成的符号虽然在作品的呈现中处于相对隐蔽的位置,但却构成了毛框架符号批判的核心内容,这些主导符号对各种物质和文化图像的强制界定、圈画本身就蕴含着对毛框架符号的暴力实质的呈现与批判。只是这种符号批判的力度由于其自身存在的隐蔽和中性太容易被评析者忽略。我想,这是作品意义显得平淡的原因之一。但话说回来,这种意义的平淡也为作品多角度的评析和进一步表达建构了开放的结构,使这个作品不仅仅是当下应景的阅读文本,能够经得起时间的验证。
中国的政治、文化的历史历来是“外示儒术,内用黄老”,黄老思想“无为而无不为”是指消灭一切消极因素于无形之中,同时将暴力的能量积蓄至最大限度,实现维护封建集权政治的目的。而外示儒术不过是对黄老权谋暴力实质的正面补充和社会学意义上的平衡罢了,其实质仍然是对人们精神的软暴力性质的强制同一与湮灭。如此阴阳转换,软硬暴力的兼施使多少所谓仁人志士晕糊其中竟相折腰。而毛框架符号自身历史旧有的暴力传统以及它所延续的中国历史文化的暴政和强权逻辑预示着暴力文化的延续远没有划上终结的句号,对毛框架符号中暴力因素的批判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在成功商业化之后,人们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和宗教信仰,但在消费活动中找到了新的神性,这种拜物教的神性很好的掩蔽、消解了人们对官方极力维持的毛框架专制主义的厌恶,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现实利益集团的维系。但是人们的生活却在享受着“单一”的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承受着政治高压的逼迫。这种被后毛时代政治框架的神性界定了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充斥的不平等以及对全社会创造力的压抑束缚着社会的进步。”中国的消费文化不同于西方的以民主、科学及全面的社会科学为支撑的物质文明,它以实用主义的功利取向替代了毛时代的理想主义,并巧妙的置换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对社会的维系功能,使之符合强权政治逻辑的需要。它是一种缺乏核心科学技术和人文支持的物质文化,其近乎是零地创新发展的能力让我们难以展望会有明朗的未来,我不知道这种毛框架体系下的隐含着深层精神危机的政治文化暴力体系能引领着我们的民族走向何方。在毛框架上悬吊指涉消费文化的玩具绒熊既是对上述问题的质疑,意在以暴止暴的呈现毛框架的符号实质内容,提出对毛框架符号和当代消费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思考。大白话讲,就是“毛框架界定中的当代中国的消费文化是绝境、悬危的文化存在吗?是毛框架造成了这种文化现实吗?”这也是我在《毛框架-影像》系列作品中想要指涉的问题。作品在语义生成上并不是为了作品表面效果的生猛泛化的使用暴力的符号。我想,这还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终极预言。要知道,艺术家的预言往往是很灵的。
我知道做这个作品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股难以抑制的恶气在那里与我的理性判断较着劲,遇有机缘的话它们就会浮到作品的表面上来。如何把这种情绪转化为作品的有益的部分也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我终归还是希望能够把一切与毛框架符号批判相关的因素都归化到学术意义上的问题讨论的。
题外话:
您在回信中的诸多质疑和对我的艺术方法论的建议对于推进对作品的观念思考非常有价值。有问题的是,作为艺术批评,需要批评家以独立于艺术家和观众之外的个人角度对作品作出学术的感受、想象和批评的,作品语义生成的符号的发现、认定和分析是对作品观念意义展开批评的基础,仅仅是先入为主的以艺术内部艺术家的文字思考作为批评的起点所产生的艺术批评的意义是有限的。而我始终没有看到您较深入地基于作品本身的学术想象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学术分析的内容,(以FCA网上讨论中的“毛的符号虽然泛化了,但依然还是在中国最为创收的符号。在这一点上,你为毛符号的继续创收赋予了你该赋予的内容。”这样一句似是而非的判断作为对作品展开批评的起点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艺术家而言批评家对于作品本身的艺术想象和符号分析具有直接的建设意义的。
而且,您因为《毛框架》后续方案和前文缺少明晰的上下文关系就质疑后续方案本身的观念生成的意义,我认为这是艺术方法论自身的弊病反映。艺术一定要排斥上下文之间矛盾甚或是一种完全割裂的的关系吗?
这样思考问题,脑子都要搅成浆糊了,写成这样一篇生涩的文字,放出一些厥词,让您见笑了,还请尽管批评。
刘斌 8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