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与投资第8期工作坊——我们能否回到原来的地方?何运昌行为作品《石头英国漫游记》的意义及其他
发起人:普点之下  回复数:1   浏览数:2999   最后更新:2007/07/27 11:57:54 by
[楼主] 普点之下 2007-07-27 09:50:20
我们能否回到原来的地方?
何运昌行为作品《石头英国漫游记》的意义及其他
江铭

公元2006年9月24日那天下午两点,来自中国的行为艺术家何运昌在英国东海岸一个叫布姆的小地方随便拣起一块石头拿在手里,随后他便拿着那块石头由东向北,沿着海岸线走去,这一走就是3500公里,这一走就是112天,在这100多天的时间里,那块石头成为他生命里重要的一个部分与他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同床共枕。那些岁月中,他迎朝阳、送晚霞,踏白雪、过草地,穿森林、涉沼泽,风餐露宿,历尽坎坷,仿佛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他完成某种重要的任务,仿佛有一种责任和使命,112天之后他终于又重新走回原来的地方,如释重负般地将那块无名的石头放回了原来的地方。一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英国的一些记者问阿昌做这个事情是为了什么,阿昌说:“就是为了把它放回原来的地方!”
把它放回原来的地方,它是否还是原来的石头?我在想:我们能否回到原来的地方?这是一个问题。其实我们已经无法回到原来的地方,因为我们已经穿越了时空与岁月,而这一穿越已经将意义完全改变。
荒谬与可笑,苦涩与凄凉,恐惧与颤栗都从这件作品中传送出来,并由他助手拍摄的几万张图片中弥漫成一片海洋。我听他描述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复杂,我在看那些图片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阿昌步履艰难的身影!
我们有多少人能够读懂阿昌?我们有谁能够知道这块石头的信仰?
世界上总有些东西超出了我们对俗世幸福所理解的范畴,这些东西会让我们的灵魂感到震颤。过眼云烟、有限的东西,其实是与我们对立的。阿昌的作品一贯坚持放弃俗世的功利目的,这种放弃是他完全凭借个人的意志与力量在与强大的群体性力量对抗。在放弃功利性目的的行为中,他找到安宁与慰藉,但是这些安宁与慰藉却隐藏在痛苦之中。因为他看破了愚人的外衣,但他已不是个孩子。
我们没有人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属于有限的半点东西,因为我们不断用自己的精力去放弃,直到放弃一切,直到死亡来临。但是我们能够通过放弃有限的一切来获得无限的东西——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与信念。这就是阿昌作品全部的意义!
古希腊有一个我们熟悉的故事《西绪弗斯的传说》(又译作《西西弗的神话》、《薛西弗斯的神话》):传说西绪弗斯触犯了天条,受到上帝惩罚,要推一块巨石到山顶。但由于山顶很尖,石头总不能停留在山顶,石头被推到山顶就滚落到山的另一边。于是西绪弗斯不停在山的两边之间推石头,如此循环往返,永无终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处于困境之中。我们被某种力量支配着要去完成某个事情,但是当我们接近完成的时候才会发现其实我们只是刚刚开始。我一直在想:西绪弗斯在推着那块巨石上山的时候是快乐的还是悲苦的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清楚。但是阿昌的这个作品却突然让我明白,快乐与悲苦都不是西绪弗斯上山时的状态,因为在那种强大的力量面前,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将那块石头推向上顶,至于它还会不会重新滚落下来对他并不重要。而快乐与悲苦也无关紧要。荒诞与凄凉也从这种行为之中泛滥出来,成为灾难而提醒人类。
荒诞与凄凉正是阿昌作品一贯透露出来的气息。这种气息从他早期的作品《预约明天》与《金色阳光》中就已经出现了。因为明天与阳光本来都有一种希望在里面,但是作品所呈现出来给我们的感受却让我们有一种内在的苦涩与荒诞,阿昌在不停地打电话可是电话却是断线的,阳光是充满希望的,但那面墙却是监狱。荒诞与凄凉仿佛《等待戈多》的故事重现在我们的眼前。他的另外一些作品,譬如提水、对饮,《摔交1和100》、《抱柱》、《铸》、《龙鱼》、《视力检测》、《枪手》、《天山外》、《移山》等等都是传达出那种荒诞与凄凉的苦涩希望。从这种荒诞与凄凉之中,我们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以及我们生活的恐怖!仿佛一个守护弹药库的士兵,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突然感到的恐怖,于是一些奇怪的想法产生了。一切的可能性都存在了。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行为艺术在中国开始萌生到2000年之后泛滥以来,何运昌是继张洹之后中国本土最重要的行为艺术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的深刻意义与坚实的力量在目前中国本土还无出其右者。
[沙发:1楼] guest 2007-07-27 11:57:54
顶阿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