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听了厌烦的话题!-----1001个人的现代《童话》
发起人:哼哼嘿嘿 回复数:0
浏览数:2522
最后更新:2007/07/23 03:18:49 by
1001个人的现代《童话》
《画廊》:五年一度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迄今已举办了11届。一直以来都是以开放的学术视野和对当代艺术和文化问题的高度关注而著称。在即将到来的第12届文献展上,您将率领1001名中国观众前往德国,在世界顶尖的艺术舞台上为世人演绎一部结构庞杂的“人间童话”。作为《童话》的创作者,你想向世界呈现什么?
艾未未(以下简称艾):《童话》这个作品的概念或者说它的整个状态看上去比较简单,实际上相当复杂,难用几句话把它说清楚。作品的表达采用了一种更具社会学意义的媒介和方式,它让来自中国的人群――他(她)们与当代艺术有关或者无关,可能更多的是无关――作为作品本身进入到卡塞尔文献展当中。这些生命个体所具有的认知力和经验的可能性,特别是他们一段时间内在当代艺术这个范畴中的经验将成为作品本身的含义。因此无论从文化方面还是从社会政治学方面来看,《童话》涉及的问题不少,同时,它还涉及到日常生活与当代艺术环境和语汇之间的一种复杂关系。由于它在数量上所形成的规模,能够达到它所需要的强度。《童话》类似于一块翻制的模板,当它和另外一些板块放在一起时,会产生很多有趣的问题,同时也会产生危机。这种危机是直觉上的,也是经验上的。是可以判断的,同时也是不可预测的。每个生命个体所经验的路径以及它的指向,还有它的可能性都是不可预测的。所以,与其说我想向世界呈现什么,不如说我想向世界不呈现什么。因为世界已经是这样了,是不是需要我来呈现?我觉得我做的是另一方面的努力,就是我什么都不呈现的话,它本身也在观照或经验其在个人、群体、或者是说类型,或者是国家当中扮演的一种角色。
《画廊》:人们在关注《童话》的同时,也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人说,这是一次针对文献展主题策划的一次极具包容性的艺术行为;也有人说是对艺术的反思和颠覆,还有人甚至把它看成是一次艺术炒作。对于这些来自不同人群的声音,你会有怎样的回应?
艾:我是不听这些声音的。因为我的作品来自于我个人的经验、我的政治观和我的文化观。别人怎么谈我的作品,我不仅没有兴趣,而且说好说坏都不能影响到我。我甚至不关心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去探讨还是从其他的角度去探讨。我不关心它是不是一个艺术品,是否有所谓的社会效益。我更关心的是这个作品跟它所涉及的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心理的关系,他们对这个事情的认识。这比其他的什么都重要很多。如果只是简单的谈炒作,我觉得我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炒作,为什么要炒作?我需要炒作吗?我需要这样去炒作吗?这是把问题简单化了。所以我没有必要去回应这些问题。
《画廊》:在您的博客中有一份问卷,列出的问题一共是99个,这次随您前去卡塞尔的人是1001个。99个问题?1001个人?这些数字让人有太多的联想,它们试图说些什么?
艾:没有什么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的东西。数字就是数字,尽管它们有各自的含义,但都不可以准确地说出来。对我来说作品根本就不重要。人怎样去生活,怎样去看待自己的历史和这个社会,才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东西。作品不是我一定要做的。他们请我做,那我就做。但要是我不做,一点问题也没有。一旦我决定要做,我希望和他人是有关系的。希望我制造的这种结构是可能的。当然这可能是我的一个妄想,可能什么也没有。世界不就是这样的么,什么也没发生不是很正常吗?
《画廊》:那是否如人们所揣测的那样,艺术大师博伊斯曾在卡塞尔种了7000棵树,您的1001个人的计划只是在延续大师的套路?
艾:我觉得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一种延续。这种延续都反映了作为艺术的参与者或制作者,他们对现实或者对非现实世界的一种表述和理解。这也许就是所谓存在的共性吧。我对博伊斯的作品不是很感兴趣,我对神秘主义的象征性语言并不是很清楚。当然他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家。他有自己的一套清晰完整的语言体系,但我个人并不深知他在做些什么。我更在意作品的普通性和一般性,这显然不是博伊斯作品的特征。当然《童话》也动用了公众意识,或者说类似于有人所评说的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雕塑。我觉得这是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还没有坏到不可接受的程度。
《画廊》:与博伊斯相比,美国波普艺术家沃霍尔对您的创作影响更大一些?
艾:对。如果在他们两个人之间选择,我会觉得自己跟沃霍尔更亲近一些。沃霍尔的调侃更符合、更能面对这个时代发生的变化。他能用最普通的方式呈现生命,而不再把生命神圣化,我觉得这是非常感人的。和杜尚所开创的传统也很接近。关于个人的状态,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我更倾向于这一块,这可能和我整个八十年代都在美国有关系。
《画廊》:对于波普艺术,很多人到现在都无法理解,为什么沃霍尔的罐头盒是艺术,而超级市场货架上同样的东西就不是艺术?在如何区分艺术品和实物这个问题上,亚瑟·丹图的理论是,它首先和艺术理论的阐释有关,其次,和一个人所具有的艺术史论知识有关。乔治·迪基更是在丹图的基础上,将判断艺术的标准归结为由艺术家、批评家、艺术史家、艺术哲学家、以及画廊经纪等所构成的一种社会机制,也就是说艺术的话语权最终是由这些人所构成的“艺术界”来掌控的。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
艾:这种解释有它的合理度。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群人的阴谋或是阳谋。无论怎么说,还是一群人的习惯的方式吧。它类似于杜桑所说的“毒品”,是一个可以被人不断地用一种语言强化到自己需要相信它的这么一个状态。在这个世界上,所谓艺术家,无非就是这么两类:一类是强化艺术这个神话,一类是拆卸或者说是解构这个神话。我个人对解构神话的艺术家更感兴趣一些。
我发现,人是这样的,你没有一个指向,他就不去思考。哪怕只是路上两个人撞了一下,都会有很多人观看,不然的话,他会是一个漫无意识的状态。
《画廊》:在您的博客中,虽然绝大部分网友都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非常踊跃地提出要报名参加,但也有一些人表示怀疑和不解。有人留言:“没有交代的童话之旅并不令人向往”。但是最后截止时依然有3000人报了名,对于报名者,筛选的标准是什么?
艾:筛选的标准是很可怜的。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应该去。因为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和我素不相识,我很难在我不认识的人中分出谁该去谁不该去。而且我也没想到报名的人会有这么多!所以挑选的理由基本上都很世俗,比如说,这个人的留言多一点,比较充分地表达了他对这个作品的兴趣,那个人根本就没有机会出国等等。又比如,这几个是来自甘肃的农民,那几个是广西侗族山寨的少数民族。还有下岗工人,或交通治安po.lice等。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太多的道理,只是觉得,哦,这个职业出现得很少,或者说,是不是学生太多了。就是这样。很无聊哦。
《画廊》:也就是说,您实际上没有一个大致的想法要哪一类人去,哪一类人不去。
艾:没有。因为从2岁的孩子到70多岁的老人都有。只要人家说,我想去,我可能一开始不会理他。然后他说,我太想去了,那我就让他去。对我来说,谁去都是一样。当然,如果他出国的可能性小,我会比较同情他。如果有人说,我会德文,我在德国公司工作,那我就说你别去了,还有好多人没有这个经验呢。
《画廊》:从目前统计的数据来看,哪种人占的比例较大?
艾:学生和设计者。我想这和我通过博客发表信息有关。我不想用报纸、杂志这些传统的媒体,就想试试博客。没想到这博客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我很高兴,因为这是一种个人方式,它没有通过过去的权力机构和权力话语这个系统。
《画廊》: 这其实是您最希望得到的。
艾:对对,是我最希望的。我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才是人类最大的一次革命。很多看博客的人又相继联络到很多很多人,包括他们的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这样便构成了一种很复杂的状态。
《画廊》: 这些过程应该都有记录吧?
艾:对,我们都有适当的记录。
《画廊》:听起来您对艺术本身似乎并不怎么在意。
艾:对,我从来没有想过所谓艺术的问题。过去我就不是很喜欢艺术,当初学习艺术也是因为社会对我的挤压,学了艺术可以用另外一个系统来思考。当然做了这么多年以后,还是有一点感情的。确切地说,我还是挺幸运的。你不仅能做,人家还把你做的东西放到艺术展上,你又不必说什么关于艺术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比较好的一件事情。
《画廊》:网上问卷的99个问题意义何在?想要达到怎样理想的结果?
艾:《童话》这个作品,它的所有过程就是作品本身。从它的概念形成到怎样去用博客,包括怎么样去选择报名、签证、办理护照和航空公司的生命保险,以及到德国参与活动回来,所有这一切都是同等重要的。对于我来说没有一个最终的表达。这个作品就是从一个人、第一秒钟听到关于《童话》这个事情,他个人的一个愿望开始的。所以说它的过程是重要的,而且是我最看重的一部分。因为这个作品早已发生,从他听到的那一秒开始。所以我们想通过报名中他必须做的一些事情,来引导他进入一种状态。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我发现,人是这样的,你没有一个指向,他就不去思考。哪怕只是路上两个人撞了一下,都会有很多人观看,不然的话,他会是一个漫无意识的状态。所以我们就设定99个问题。这99个问题由很多朋友自己写,然后传到一起,跟政治跟文化跟宗教跟信仰跟个人的情感有关,这就够了。另外,从问卷的反馈情况来看,每个人都很迅速地填了,而且都是兴致勃勃地。回答也很有意思。与此同时我们也做一些纪录片,我们有十多个记录片小组,其中不乏现在年轻优秀的纪录片导演,从一开始,我们就以纪录片形式拍下了这些申请者日常的生活状态,他们平时都干些什么,家里是个什么情况,这一块我们已经拍了将近1000个小时。在德国我们也在拍,采访德国卡塞尔的市民,采访有关的人,让他们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纪录片把一个作品发生时间的总的状态给凝固下来,让它成形,让它成为一种可被传说的方式。这是《童话》的一个特征。另外,我们还做了一些图片记录和文字记录。
《画廊》:<
《画廊》:五年一度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迄今已举办了11届。一直以来都是以开放的学术视野和对当代艺术和文化问题的高度关注而著称。在即将到来的第12届文献展上,您将率领1001名中国观众前往德国,在世界顶尖的艺术舞台上为世人演绎一部结构庞杂的“人间童话”。作为《童话》的创作者,你想向世界呈现什么?
艾未未(以下简称艾):《童话》这个作品的概念或者说它的整个状态看上去比较简单,实际上相当复杂,难用几句话把它说清楚。作品的表达采用了一种更具社会学意义的媒介和方式,它让来自中国的人群――他(她)们与当代艺术有关或者无关,可能更多的是无关――作为作品本身进入到卡塞尔文献展当中。这些生命个体所具有的认知力和经验的可能性,特别是他们一段时间内在当代艺术这个范畴中的经验将成为作品本身的含义。因此无论从文化方面还是从社会政治学方面来看,《童话》涉及的问题不少,同时,它还涉及到日常生活与当代艺术环境和语汇之间的一种复杂关系。由于它在数量上所形成的规模,能够达到它所需要的强度。《童话》类似于一块翻制的模板,当它和另外一些板块放在一起时,会产生很多有趣的问题,同时也会产生危机。这种危机是直觉上的,也是经验上的。是可以判断的,同时也是不可预测的。每个生命个体所经验的路径以及它的指向,还有它的可能性都是不可预测的。所以,与其说我想向世界呈现什么,不如说我想向世界不呈现什么。因为世界已经是这样了,是不是需要我来呈现?我觉得我做的是另一方面的努力,就是我什么都不呈现的话,它本身也在观照或经验其在个人、群体、或者是说类型,或者是国家当中扮演的一种角色。
《画廊》:人们在关注《童话》的同时,也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人说,这是一次针对文献展主题策划的一次极具包容性的艺术行为;也有人说是对艺术的反思和颠覆,还有人甚至把它看成是一次艺术炒作。对于这些来自不同人群的声音,你会有怎样的回应?
艾:我是不听这些声音的。因为我的作品来自于我个人的经验、我的政治观和我的文化观。别人怎么谈我的作品,我不仅没有兴趣,而且说好说坏都不能影响到我。我甚至不关心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去探讨还是从其他的角度去探讨。我不关心它是不是一个艺术品,是否有所谓的社会效益。我更关心的是这个作品跟它所涉及的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心理的关系,他们对这个事情的认识。这比其他的什么都重要很多。如果只是简单的谈炒作,我觉得我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炒作,为什么要炒作?我需要炒作吗?我需要这样去炒作吗?这是把问题简单化了。所以我没有必要去回应这些问题。
《画廊》:在您的博客中有一份问卷,列出的问题一共是99个,这次随您前去卡塞尔的人是1001个。99个问题?1001个人?这些数字让人有太多的联想,它们试图说些什么?
艾:没有什么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的东西。数字就是数字,尽管它们有各自的含义,但都不可以准确地说出来。对我来说作品根本就不重要。人怎样去生活,怎样去看待自己的历史和这个社会,才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东西。作品不是我一定要做的。他们请我做,那我就做。但要是我不做,一点问题也没有。一旦我决定要做,我希望和他人是有关系的。希望我制造的这种结构是可能的。当然这可能是我的一个妄想,可能什么也没有。世界不就是这样的么,什么也没发生不是很正常吗?
《画廊》:那是否如人们所揣测的那样,艺术大师博伊斯曾在卡塞尔种了7000棵树,您的1001个人的计划只是在延续大师的套路?
艾:我觉得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一种延续。这种延续都反映了作为艺术的参与者或制作者,他们对现实或者对非现实世界的一种表述和理解。这也许就是所谓存在的共性吧。我对博伊斯的作品不是很感兴趣,我对神秘主义的象征性语言并不是很清楚。当然他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家。他有自己的一套清晰完整的语言体系,但我个人并不深知他在做些什么。我更在意作品的普通性和一般性,这显然不是博伊斯作品的特征。当然《童话》也动用了公众意识,或者说类似于有人所评说的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雕塑。我觉得这是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还没有坏到不可接受的程度。
《画廊》:与博伊斯相比,美国波普艺术家沃霍尔对您的创作影响更大一些?
艾:对。如果在他们两个人之间选择,我会觉得自己跟沃霍尔更亲近一些。沃霍尔的调侃更符合、更能面对这个时代发生的变化。他能用最普通的方式呈现生命,而不再把生命神圣化,我觉得这是非常感人的。和杜尚所开创的传统也很接近。关于个人的状态,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我更倾向于这一块,这可能和我整个八十年代都在美国有关系。
《画廊》:对于波普艺术,很多人到现在都无法理解,为什么沃霍尔的罐头盒是艺术,而超级市场货架上同样的东西就不是艺术?在如何区分艺术品和实物这个问题上,亚瑟·丹图的理论是,它首先和艺术理论的阐释有关,其次,和一个人所具有的艺术史论知识有关。乔治·迪基更是在丹图的基础上,将判断艺术的标准归结为由艺术家、批评家、艺术史家、艺术哲学家、以及画廊经纪等所构成的一种社会机制,也就是说艺术的话语权最终是由这些人所构成的“艺术界”来掌控的。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
艾:这种解释有它的合理度。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群人的阴谋或是阳谋。无论怎么说,还是一群人的习惯的方式吧。它类似于杜桑所说的“毒品”,是一个可以被人不断地用一种语言强化到自己需要相信它的这么一个状态。在这个世界上,所谓艺术家,无非就是这么两类:一类是强化艺术这个神话,一类是拆卸或者说是解构这个神话。我个人对解构神话的艺术家更感兴趣一些。
我发现,人是这样的,你没有一个指向,他就不去思考。哪怕只是路上两个人撞了一下,都会有很多人观看,不然的话,他会是一个漫无意识的状态。
《画廊》:在您的博客中,虽然绝大部分网友都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非常踊跃地提出要报名参加,但也有一些人表示怀疑和不解。有人留言:“没有交代的童话之旅并不令人向往”。但是最后截止时依然有3000人报了名,对于报名者,筛选的标准是什么?
艾:筛选的标准是很可怜的。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应该去。因为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和我素不相识,我很难在我不认识的人中分出谁该去谁不该去。而且我也没想到报名的人会有这么多!所以挑选的理由基本上都很世俗,比如说,这个人的留言多一点,比较充分地表达了他对这个作品的兴趣,那个人根本就没有机会出国等等。又比如,这几个是来自甘肃的农民,那几个是广西侗族山寨的少数民族。还有下岗工人,或交通治安po.lice等。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太多的道理,只是觉得,哦,这个职业出现得很少,或者说,是不是学生太多了。就是这样。很无聊哦。
《画廊》:也就是说,您实际上没有一个大致的想法要哪一类人去,哪一类人不去。
艾:没有。因为从2岁的孩子到70多岁的老人都有。只要人家说,我想去,我可能一开始不会理他。然后他说,我太想去了,那我就让他去。对我来说,谁去都是一样。当然,如果他出国的可能性小,我会比较同情他。如果有人说,我会德文,我在德国公司工作,那我就说你别去了,还有好多人没有这个经验呢。
《画廊》:从目前统计的数据来看,哪种人占的比例较大?
艾:学生和设计者。我想这和我通过博客发表信息有关。我不想用报纸、杂志这些传统的媒体,就想试试博客。没想到这博客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我很高兴,因为这是一种个人方式,它没有通过过去的权力机构和权力话语这个系统。
《画廊》: 这其实是您最希望得到的。
艾:对对,是我最希望的。我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才是人类最大的一次革命。很多看博客的人又相继联络到很多很多人,包括他们的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这样便构成了一种很复杂的状态。
《画廊》: 这些过程应该都有记录吧?
艾:对,我们都有适当的记录。
《画廊》:听起来您对艺术本身似乎并不怎么在意。
艾:对,我从来没有想过所谓艺术的问题。过去我就不是很喜欢艺术,当初学习艺术也是因为社会对我的挤压,学了艺术可以用另外一个系统来思考。当然做了这么多年以后,还是有一点感情的。确切地说,我还是挺幸运的。你不仅能做,人家还把你做的东西放到艺术展上,你又不必说什么关于艺术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比较好的一件事情。
《画廊》:网上问卷的99个问题意义何在?想要达到怎样理想的结果?
艾:《童话》这个作品,它的所有过程就是作品本身。从它的概念形成到怎样去用博客,包括怎么样去选择报名、签证、办理护照和航空公司的生命保险,以及到德国参与活动回来,所有这一切都是同等重要的。对于我来说没有一个最终的表达。这个作品就是从一个人、第一秒钟听到关于《童话》这个事情,他个人的一个愿望开始的。所以说它的过程是重要的,而且是我最看重的一部分。因为这个作品早已发生,从他听到的那一秒开始。所以我们想通过报名中他必须做的一些事情,来引导他进入一种状态。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我发现,人是这样的,你没有一个指向,他就不去思考。哪怕只是路上两个人撞了一下,都会有很多人观看,不然的话,他会是一个漫无意识的状态。所以我们就设定99个问题。这99个问题由很多朋友自己写,然后传到一起,跟政治跟文化跟宗教跟信仰跟个人的情感有关,这就够了。另外,从问卷的反馈情况来看,每个人都很迅速地填了,而且都是兴致勃勃地。回答也很有意思。与此同时我们也做一些纪录片,我们有十多个记录片小组,其中不乏现在年轻优秀的纪录片导演,从一开始,我们就以纪录片形式拍下了这些申请者日常的生活状态,他们平时都干些什么,家里是个什么情况,这一块我们已经拍了将近1000个小时。在德国我们也在拍,采访德国卡塞尔的市民,采访有关的人,让他们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纪录片把一个作品发生时间的总的状态给凝固下来,让它成形,让它成为一种可被传说的方式。这是《童话》的一个特征。另外,我们还做了一些图片记录和文字记录。
《画廊》:<
[img]http://www.wagnermania.com/noticias/Imagenes/05/05/18.jp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