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震品牌首家专卖店于上海盛大开幕
发起人:号外号外  回复数:0   浏览数:1945   最后更新:2016/11/06 21:55:27 by 号外号外
[楼主] 平静的坏心情 2016-11-06 21:55:27




文化首先探讨自由,从孔子的“随心所欲不愈矩”,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再到一系列政治哲学的文献与实践,都在探讨如何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配置。


艺术在这个总命题里,担当了以感性探讨自由的任务。可以说,艺术就是“为自由造形”。古典艺术,是在固定的审美理念中得到一时的喘息,也就是自由。但这种类型的自由,其问题是,当一种审美形式成为权威,就会抑制人们到其他地方寻找新的自由,于是原本的自由就变成了束缚。如果古典精神是对艺术本质的诠释,那么古代的经典形式就是一切创造力的障碍,也就是当下艺术的障碍。反之,现代主义(及之后)的文学艺术是完全不同的。


现、当代的文艺“为自由造形”,随之发展成了两套说法。可以被概括为,“一切都是艺术”和“先锋才是艺术”两句话。“一切都是艺术”源于将生活物品搬进展厅,观念艺术下的没有什么不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等行动与论调。这并不是简单告诉人们所有东西经过美化,都是可以很漂亮的,所以一切都“可能”是艺术。而是站在对艺术史终结和美的观念的挑衅的层面,宣布在更大语境中,只要愿意承认,哪怕它是一个“小便器”,它也是艺术。而“先锋才是艺术”则源于艺术语言与观念演进的论调,学术上往往将其称为新形式对旧形式的“批判”,里面蕴含着一种精神,就是文化必须是先锋的,如果落后或者陈旧,它就是模仿前人的工艺品。没有了生命力,就不是“为自由造形”的艺术。


这两种说法在文字上看来大相径庭,其实是一个意思。


在“为自由造形”的艺术活动中,为了不受一种“感觉上正确”的控制,就必须开发出新的东西,而有些人的感觉则天然蕴含着个人化的创造力,它是真切的,因此我们称他们为“艺术家”,于是,“先锋的才是艺术”。那么,它的终极目标必然是让“一切都是艺术”。这就像共产主义是全人类为之奋斗的目标那样,“一切都是艺术”是艺术最终实现无限自由的目的地。但是,只要感觉上的不自由仍旧存在,文化上的束缚、压迫、愚昧以及连带出的反抗欲、奋斗欲仍旧存在,那么,“先锋才是艺术”就是一个现实。可以说,它们是同一个目标的不同阶段。一个是最终理想,一个是当下现实,而就这个理想的实现难度而言,它或许将永远只作为一个愿景而存在。


可以说,“一切都是艺术”和“先锋才是艺术”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就是业已形成的“体质化”文艺,而它主要指的就是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一切都是艺术”是用抬高“非艺术”的方式,分化了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权力,使后者的浓度消散在了无奇的日常世界之中。“先锋才是艺术”则是直接对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展开批判与斗争。


能被称之为艺术(家)的,是“为自由造形”的艺术(家)作品,用创造力不断去扩展自由的边界,也就是感知力的深度、高度,尤其是宽度的外延……


这种对自由的认识,是建立在启蒙思想上的,是能够在“现世”的社会中实现出来的自由,具有普适性。还有另一种自由,也很伟大,就是佛教中“彼岸”的自由,它经过中国化,与道家文化结合成为禅宗。这种自由号称能通过修行达到非凡人可得的另一种自由,也就是本体上的绝对彻底的自由。也正因如此,它是个人终极觉悟的选择,是不能被形式化的,更是不能将其(直接)社会化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