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活现艺术
郭熙、张健伶,2014-2015
(想象力实验室支持)
“大航海”是由郭熙、张健伶发起,想象力学实验室支持的艺术项目。他们于2015年3月1号从上海启程,在86天海上漂流中见证12个预言的实现,目击荷兰人巴斯的小船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异想天开的计划,郭熙和健伶要用一次货真价实的航行实现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3月1号出发之后,站在陆地上的我们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不如说两人在这86天的时间里消失进了自己的想像力当中。
预言《二:蓝色奥利奥》
荷兰人巴斯的黄色小船“海浪号”,呈现于《九:初遇飞翔的荷兰人1》,绘制:郭熙
预言《十:再次遇见飞翔的荷兰人1》
“提到大航海我们会想到以前的大发现时代,一直到现在的熟悉的国家地理等杂志对海洋的表现,今天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么广大的未知空间?我们希望通过一场环球旅行,我们两个作为见证者去见证路上一系列故事的发生。整个项目很重要的创作方式是和叙述与虚构有关的,我们在出发之前,撰写发布了12则预言,声称在路上会见证这些事件的发生,后面通过各种形式形态的创作来打开叙事的空间,我们在路上会定期发布图片和写作部分,这些都会不断反复叙述我们对行程的感知和对故事的叙述。
预言发布,80WSE画廊,纽约,2014
“我把一件雕塑在3D软件中切成了425片,并把由此形成的横截面图形印刷成书。这件雕塑作品用这种形式存在于书本中了,在书封皮的背面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书分步骤说明如何从本书中取出这件雕塑。
2014
“主要是想讨论关于"身体"和"信仰"之间的关系。这里的身体是广义的,可以理解为物。同样这⾥的"信仰"也并不是想说关于宗教的内容,而是指代一些形而上的内容——意识形态、观念、世界观等等都是。这里我并没有找到更合适的词语来替代,就暂且用"身体"和"信仰"。
最开始是关注一些具有特别含义的物品,比如奖杯、十字架、纪念品等。从物的角度来说这些物品就是物本身,而由于特殊的来历、形状、功能等,这些物品具有了意义。其实就是符号学里所说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这些意义似乎是存放在这个物体内部某个不可见的空间里。如同一个U盘,里面存放了.belief格式的文件。在这个框架里,身体成为一个容器,信仰则是填充物。在这件作品中我的做法是创建了一个姿势,这个姿势可以让人们以自己的身体为媒介,把"信仰"下载并输入到另一个物体里。
这件作品中,我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家,就如同在Facebook上创建一个 "Jia Siwen" 的个人主页,以他的身份进行艺术创作。与此同时,又以郭熙的身份做相对应的作品。
《从来没有一个艺术家叫贾斯⽂文》是"贾斯文"项目中的第一个单元,即整个项目的开场曲。贾斯文,作为一个与"我"完全不同的身份,被塑造成一个"他者"。与此同时,"他"又始终是"我"的一部分。在这个框架下,我开启了一个与"自我"的对话。 展览形式: 展厅的墙面从中间分出上下两个区域,下部分放置"贾斯文"的绘画,上部分对应"贾斯文"的绘画放置郭熙的作品(如图分布)
上半部分:文字叙述——
贾斯文先生决定租赁给我一些他的作品,促成了此次的联合展览。不幸的是,在从中国来的运输过程中,由于我的疏忽,丢失了贾斯文的作品列表。因此,这些画没有标题。在此表达我深切的歉意。
3: 我如此认真地欺骗你们是为了让你们更有信仰.
下半部分:贾斯文的油画《祈祷者》
上半部分:一个倒置的同尺寸的《祈祷者》印刷品,纸张的外形变成一个向下的箭头。上面印有文字"我如此认真的欺骗你们是为了让你们更有信仰"
4: 游吟诗人与字幕
下半部分:贾斯文的油画作品《没有嘴巴的游吟诗人》
上半部分:同尺寸的装置《游吟诗⼈人与subtitle》,内容是与贾斯文的绘画《没有嘴巴的游吟诗人》中对应嘴巴的位置有一个机械的嘴巴装置不断的在运动,如同不断在吟唱。下面电影放字幕的位置有一个机械带动的布条(模仿滚动字幕),上面写着一句话"他将不成为他将成为的人"
下半部分:我与贾斯文之间的电邮通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