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上海滩最帅的艺术家来北京搞事儿了!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992   最后更新:2016/03/09 19:52:56 by 叮当猫
[楼主] babyqueen 2016-03-09 19:52:56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海外女性艺术家


乔治亚·欧姬芙 Georgia O’Keeffe

乔治亚·欧姬芙,1918,拍摄:阿尔弗雷德.史蒂格利兹(Alfred Stieglitz)


乔治亚·欧姬芙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以抽象与写实结合的方式,花朵的特写描绘是欧姬芙的标志性创作,通常被认为是对女性生殖器官的描绘,但欧姬芙本人否认这个解读。纽约的摩天大楼,新墨西哥的风景也是欧姬芙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她的作品《Jimson Weed, White Flower No. 1》是女性艺术家在拍卖史上最昂贵的一幅画(2014年于苏富比纽约以440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欧姬芙的大型回顾展将于今年7月在泰特现代美术馆举办,泰特意图通过该展来挑战公众对欧姬芙花朵画作的传统解读。

乔治亚·欧姬芙作品《白色花朵,一号》(Jimson Weed/White Flower No. 1), 1932

乔治亚·欧姬芙作品《秋天的树——枫》(Autumn Trees-The Maple),1924


乔治亚·欧姬芙

Georgia O’Keeffe

伦敦 | 泰特现代美术馆

7月6日至10月13日


芭芭拉·克鲁格 Barbara Kruger

芭芭拉·克鲁格肖像


来自美国新泽西州的艺术家芭芭拉·克鲁格(生于1945年)以其覆盖醒目标语的黑白照片作品而闻名。她的作品带有侵略性,受自身早期平面设计生涯的影响,芭芭拉·克鲁格发展出识别度极高的个人风格和视觉语言:将简洁有力的文字与挪用自主流杂志等大众媒体的图像结合,并创造了宣传海报式的拼贴作品。她作品中的文字大都与女性主义、消费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关联。自90年代开始,克鲁格开始创造大型沉浸式音视频装置,并在美术馆、公园、火车站等公共场所展出,作品延续了她对美国现代文化的批评。


芭芭拉·克鲁格作品《我买故我在》(I shop, therefore I am),1987

芭芭拉·克鲁格作品《你的身体是战场》(Your body is a Battleground),1985

芭芭拉·克鲁作品《无题》,1987


在塔中:芭芭拉·克鲁格

In the Tower: Barbara Kruger

华盛顿 | 美国国家美术馆

9月30日至2017年1月29日


翠西·艾敏 Tracey Emin

翠西·艾敏肖像


英国著名艺术家翠西·艾敏(Tracey Emin,CBE)以形式丰富的创作,自白式的艺术表达为标志,试图与观众产生亲密的联系与互动。翠西·艾敏曾描述其艺术创作是关于“成长、时间及年龄的仪式,并简单认知到我们总是孤独”。她反覆以自画像、人像或裸体等经典题材创作,其作品见证着她自我发现的过程。


“我看着自己的内心深处,把所见的画出来。它们是我精神世界的描绘,最深层的思考。”

——翠西·艾敏,2015


翠西·艾敏在亚洲的首次个展“我哭只因我爱你”将在3月于香港立木画廊与白立方同时举办,该展将展出艺术家专门为本次个展创作的一系列全新的油画、刺绣、霓虹灯及青铜雕塑作品,充分反映了她创作的多样性。

翠西·艾敏作品《我的床》,1998(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


翠西·艾敏:我哭只因我爱你

Tracey Emin: I cried because I love you

香港 | 白立方画廊与立木画廊

3月21日至5月21日


聚焦艾敏

Emin in Focus

利物浦 | 泰特利物浦美术馆

9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


小野洋子 Yoko Ono

小野洋子


日本跨媒介艺术家、音乐家小野洋子,自上世纪60年代起便成为先锋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和女权主义艺术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她的创作形式包括音乐、电影、表演艺术、诗歌、绘画与雕塑,她的女权主义艺术创作与观念主义(Conceptualism)和激浪派(Fluxus)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野洋子的女性主义艺术与她的其他创作截然不同,前者结合了与观众的互动。


小野洋子早期的行为艺术影像作品,如其女权主义艺术代表作《切片》(Cut Piece),小野洋子静坐在舞台,邀请现场观众用剪刀剪下自己身上的衣服,并可以把此块布取走,直至全身裸露,用这样的方式来控诉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体的侵袭与消费。

小野洋子的行为艺术作品《切片》(Cut Piece), 1964


“社会被疯狂的速度与贪欲的力量推动着,我们为自己制造了一系列理想的男性和女性形象,并因为无法成为实现这些理想形象而备受折磨。然而这些形象与现实中的人们毫无关联。”

——小野洋子,1971

小野子的纪录片《强奸》(Rape)静帧,该片长达77分钟,聚焦女性在公共场所被骚扰和胁迫的话题,1968

小野洋子个展

里昂 | 里昂现代艺术博物馆

3月9日至7月10日


金梯子

北京 | 林冠艺术基金会

展至7月3日


劳拉·普瓦特拉斯 Laura Poitras

劳拉·普瓦特拉斯


纪录片《第四公民》的导演劳拉·普瓦特拉斯(Laura Poitras)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她的作品曾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等艺术机构收藏,她曾随旧金山艺术学院的迩尼·卓赫(Ernie Gehr)、詹尼斯·克里斯塔·里普辛(Janis Crystal Lipzin)等著名的实验电影人学习电影。普瓦特拉斯的个展在2016年2月5日于纽约惠特尼美术馆开幕。普瓦特拉斯的创作聚焦于战争、冲突与政府监控等议题,试图用与政治相关的艺术与现实世界发生联结、唤醒社会意识。

普瓦特拉斯影像装置作品《O'Say Can You See》静帧

普瓦特拉斯“无政府主义”系列中的《“无政府主义”:来自卫星的功率频谱图像(2009年5月27日截取)》(ANARCHIST: Power Spectrum Display of Doppler Tracks from a Satellite  (Intercepted May 27, 2009))


劳拉·普瓦特拉斯:宇宙杂音

Laura Poitras: Astro Noise

纽约 | 惠特尼美术馆

2月5日至5月1日


中国女性艺术家


喻红

喻红与作品《金色惊喜》


中国的当代女性艺术家中,前辈艺术家与年轻新锐艺术家,无论从创作体裁还是媒介来看,都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姿态。出生在60年代前后的喻红的早期作品无法避免地带有强烈的个人历史与共同记忆相掺杂的时代烙印,而之后则将关注点转化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日常生活中女性对自身的体认上。

喻红作品《1996年30岁》局部,《目击成长》系列

喻红品《春恋图》系列局部,2008年


出生在这个地方、这个时间,是女性,就已经决定了人的绝大部分,人所能做的只是微调了。

——喻红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提名展:喻红

北京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6年10月至11月


曹斐

曹斐肖像


而出生于1970年代末以后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自我意识、个体性与宽泛的视角在作品中则更为凸显。曹斐的《La Town》用独特的叙事和独白虚构了一个后灾变大都市,而《我的未来不是梦》则聚焦中国的边缘群体,折射出梦幻与真实交织、戏剧般的社会现实。

曹斐作品《La Town》静帧,2014年

曹斐作品《我的未来不是梦》,2006年


“因为你是女性,所以你做的东西稍微好点就容易被别人关注。但对于我来说,我很多作品挺中性的。我的作品出去展览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我是男是女。我的媒介,包括我用的材料,不是那么女性化。但整个艺术界都不容易,无论男女。”

——曹斐


今年4月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展馆的个展则将回顾艺术家过去十几年间多种媒介的创作,包含影像、摄影、雕塑和装置。


曹斐个展

纽约 | MoMA PS1

4月3日至8月31日


方璐

方璐肖像


录像艺术家方璐的作品《影院》和《寂静的海》则以个人化的影像语言探讨“自我”和“情感”。谈到作品中的女性主题时,艺术家表示,我们整个社会体制的划分界限是女性和非女性的,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两性对立的划分,因为每个人身上也都同时具有这两种特质。女性的-相对与被默认的非女性价值来说,代表着一切不稳定的、非功利的、非积累性的事物和状态,但这些特质并不是现行社会所认可的。

方璐作品《寂静的海》,2015年

方璐作品《影院》,2013年


“当一个女艺术家在事业上得到大众认可时,其实大众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她当成了一名男性。然后直到有一天,这个女艺术家因为怀孕生育而暂时引退时,公众又醒悟到她其实还是一名女性,而后她的事业和创造力又将重新被大众质疑。这永远是一个严酷的现实。”

——方璐


方璐个展

北京 | 博而励画廊

2016年11月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