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展出安迪·沃霍尔画作,天堂和地狱似乎只有一息之距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889   最后更新:2016/02/04 10:23:40 by clclcl
[楼主] 蜡笔头 2016-02-04 10:23:40

来源:artnet


意大利知名画廊Massimo De Carlo画廊将于2016年3月在香港设立新门户,进驻历史悠久的毕打行(Pedder Building),与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几乎同期开幕。这间于1987年在米兰成立的画廊即将迎来30周年庆典。这次进军香港,是画廊主马西莫·德·卡罗(Massimo De Carlo)自2009年扩张位于伦敦南奥德利街的画廊后的又一国际性动作。

过去几年间,马西莫·德·卡罗画廊逐渐在亚洲艺术市场站稳脚跟。画廊主马西莫·德·卡罗先生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艺术市场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同时还是巴塞尔香港艺术展作品评判委员会委员。

Massimo De Carlo在米兰总部的画廊

1月13日,伦敦著名画廊Ben Brown Fine Arts宣布任命Amanda Hon为其香港分部画廊总监,执掌亚洲和美洲的业务。在加入Ben Brown之前,Amanda Hon是纽约画廊Mitchell-Innes & Nash亚太地区的副总监,在亚洲市场领域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

Ben Brown Fine Arts于2004年在伦敦成立,画廊主Ben Brown曾任苏富比拍卖行的当代艺术部门总监,短时间内在伦敦画廊界积攒了良好的声誉,于2008年在伦敦Brook's Mews再添一家新画廊。2009年,Ben Brown Fine Arts在香港毕打行开设了分支。

作为第一家入驻香港中环毕打行的伦敦画廊,Ben Brown带动了这座近百年历史的商业大楼的连锁效应,在接下来的几年间,2011年,高古轩画廊(Gagosian Gallery)、汉雅轩也陆续迁入了毕打行的空间。2012年,Simon Lee Gallery也正式入驻。2012年,伦敦的白立方(White Cube)也在附近设立了分部。

卓纳画廊位于纽约切尔西区20街上的空间 图片:David Zwirner

不久前,卓纳画廊(David Zwirner)也在2015年3月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宣布将进驻香港,目前正在积极地寻找空间。

相关阅读:

卓纳画廊:下一站香港


亚洲艺术市场的稳健增长以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近年来的稳定销售,无疑是让这些国际性大画廊争相入驻香港最主要原因。香港的画廊业的土壤持续地吸引着国际顶尖画廊在这里开疆辟土,而这些艺术界举足轻重的角色将会为香港艺术界带来什么?

Massimo De Carlo的画廊主马西莫·德·卡罗先生与Ben Brown Fine Arts的新任总监Amanda Hon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见解,探讨了对画廊进军香港的原因及其展望,回顾了生意起初的点滴,同时他还透露了他们最新的动向。


- artnet专访 -

Massimo De Carlo画廊
画廊主马西莫·德·卡罗


是什么促使你在扩大伦敦的画廊之后进军香港?
过去几年间,我们在远东艺术市场看到了热烈的反响。我们始终认为应该为收藏家提供最好的服务,也就是展出优质的艺术家、举办优质的展览。在香港新开设分部是画廊开业30年来自然而然的结果,这也将是我在未来30年中会继续努力的方向。

在你代理的艺术家当中,有哪些你认为尤其适合香港艺术市场?
严培明、 波兰艺术家Piotr Uklanski和德国艺术家Günther Förg。但是我现在不会告诉你我们在香港的全部计划——未来还会有很多惊喜。

严培明,《年轻的毕加索肖像》(2015)
图片:Courtesy of Massimo De Carlo

在你代理的艺术家当中,有哪些你认为尤其适合香港艺术市场?
严培明、 波兰艺术家Piotr Uklanski和德国艺术家Günther Förg。但是我现在不会告诉你我们在香港的全部计划——未来还会有很多惊喜。

在过去的30年间,你认为艺术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去的30年可谓风云变幻。不过幸运的是,面对挑战,我们从来都有备而来。我们认为当下是整合过去和未来的良好时机。过去代表了扎实的理念基础,而未来正向我们展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

可以谈谈米兰和伦敦画廊的展览吗?有哪些特别值得回忆(无论好坏)的瞬间?
我从不相信值得回忆的瞬间——无论是最好的还是最坏的,未来都会告诉我们答案。

毛里齐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无题(鼓手)》(2003)
图片:Courtesy of Massimo De Carlo.

你是怎样进入艺术界的?和很多艺术界的同僚相比,你的背景很不一样。
据我所知,很多画廊主都来自不同的背景。有些曾经卖过海报,有些曾经是学者,有些可能来自艺术世家,继承了家族画廊产业等等。我曾经是一名药剂师,但是不管我曾经是谁,我通过与艺术家建立深厚的友谊和关系进入艺术界。我仍然相信这是唯一重要的成功途径。

你对收藏新手或是年轻收藏家有什么建议吗?
你需要通过与艺术家分享生活来了解艺术。多花时间和艺术家在一起,而不是停留在网上或是拍卖行里。


- artnet专访 -

Ben Brown Fine Arts Hong Kong
画廊总监Amanda Hon


以你在纽约丰富的画廊业相关经验,将会为Ben Brown Fine Arts的香港分支带来什么?你对画廊在香港的发展有何展望?
Ben Brown起初在香港开设画廊分支,为的是将西方高水准的蓝筹艺术家带到香港观众的视野中。他相信香港的文化实力,并且认为当时是向亚洲扩张业务的好时机。我希望可以继续延续Ben对香港画廊分支最初的展望,并逐步展出更多来自当代亚洲和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同时,我希望可以不仅在两种文化间创造沟通的平台,同时可以为历史和当下创建对话的桥梁。除此之外,我还希望可以通过带领画廊在美国参加第二个美国本土艺博会,以逐步建立起画廊在美国的形象和地位。

Ben不仅非常支持我的工作,而且也非常具有个人远见。他是一个非常善于合作的人。他给予员工很大的空间进行发挥,因此画廊在香港的分支也体现了这样的合作精神。

曾广智,《纽约,纽约(WTC)》,1979
图片:致谢Ben Brown Fine Arts

在纽约Mitchell-Innes & Nash执掌亚太地区业务三年后,是什么促使你转向香港和Ben Brown Fine Arts的?你看到了Ben Brown Fine Arts的什么特别之处?它的香港分支有何特点?
对一些人来说,这确实看起来是一个大动作!我简直横跨了半个地球!但是对于我自己而言,香港就像我的第二个家一样(而伦敦是我的第三个家)。我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往来香港,至少每年都会来一次。这座城市在过去三十多年间的变迁真的令人惊叹(希望没有暴露年龄!)。这座城市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个单纯的经济中心蜕变成了一个充满多样文化的国际城市。

我一直是Ben Brown画廊的粉丝,非常欣赏这间画廊代理的艺术家和相关艺术项目。某种程度上说,它就像是MItchell-Innes & Nash对于古今对话的展望。不过不同的是,Ben对亚洲和当代中国艺术市场非常有兴趣,也很执着。Ben开放的头脑很大程度上促成了香港分支的创造力和实验精神。不过无论如何,始终不变的是,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为香港观众带来优秀的艺术。与此同时,我们希望可以为观众搭建起探讨多种文化异同的平台。

Not Vital,《莲花》,2013
图片:Ben Brown Fine Arts

你在Ben Brown的工作核心是什么?你将以何种方式在多位画廊前辈的基础上进行你的工作?
准确的说,我现在的职位是Ben Brown Fine Arts香港分支的总监(Managing Director)。我的工作内容包括策划香港和美洲的展览、艺博会,寻找并培育新的艺术家,同时扩大画廊的影响力等。在我之前, Andreas Hecker和谭仙小姐(Tamsin Nugent)为画廊的今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他们的努力,让我得以在今天有机会继续在香港本土和国际上为画廊进一步的发展作出我的贡献。我希望能够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画廊。

Ben Brown对于在香港画廊的经营策略是什么?画廊将会签下更多本土艺术家吗?
Ben对于他的家乡非常忠诚并充满信心,这也正是他的画廊之所以能够成为在香港首屈一指的西方画廊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当然希望与更多本地艺术家签约来加强我们当代艺术部门与艺术家的关联。而成功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继续将优秀的艺术带到香港!

杉本博司,《Arctic Ocean, Nord Kapp》,1990
图片:致谢Ben Brown Fine Arts

Ben Brown在2016年将会带来什么展览?在2016年的巴塞尔香港艺术展上,将会有什么样的作品亮相?从今往后,你的日程会是什么样的?
我们今年的第一个展览是杉本博司与荒木经惟的展览。我们将在同一个时间段和空间展出两位日本最重要的当代摄影艺术家的作品。这个展览隐喻了在日本社会中公共的表象与背后的个人生活之间的对话。这两位摄影艺术家的作品取材完全不同,然而却表现出了惊人的相通性。在荒木经惟作品中,被物化的躯体以粗糙的呈现方式显露出了日式绳艺大胆却又内敛的特质;而杉本博司充满禅意的摄影则回应了日本精神中的神道和佛教。正是两位艺术家对作品极致的追求让他们产生了关联。而他们对日本当下社会不同层面的关注也会为这场展览带来不可思议的张力。

我非常期待今年的巴塞尔香港艺术展!届时,在画廊里,我们将展示康迪达·赫弗 (Candida Hofer)的“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s)系列。她在2015年于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的个展中也展出过这个系列。她的摄影实在是太震撼了!在艺术展上,我们将在展位3E18上展出加文·特克(Gavin Turk)、弗兰克·奥尔巴赫(Frank Auerbach)、克洛德·莱兰 (Claude Lalanne)、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以及马里诺·马里尼(Marino Marini)的作品。我们还将展示一幅维克·穆尼斯(Vik Muniz)壮观的《金门大桥》(Golden Gate Bridge)。另外,我们还将在今年参加位于香港置地广场的“Be Inspired in Central 2016"项目。其中,曾广智的一件作品将作为置地广场建筑的一部分亮相。届时,中环各家画廊将在一个隧道形的展览场地中共同展出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请大家拭目以待。

我的日程可以说是马不停蹄。虽说大部分时间都驻扎在香港,但同时也会有很多时间出差在外。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将会在纽约、香港和伦敦之间奔波。我还会在途中前往亚特兰大和上海。我们都知道,艺术界永不停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