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高原艺术空间
本文转自:artnet / 文:R. Orion Martin 马睿奇
艺术家毕蓉蓉,图片:致谢千高原艺术空间
毕蓉蓉是一位生活工作于上海的艺术家,她的创作涉及于素描、绘画和装置等领域。她最近的一系列作品均是基于她在曼彻斯特绘制的一些素描而发展生成。通过对原材料的重叠、混合,毕蓉蓉旨在创作出一些大型的绘画和装置作品,来唤起流行平面设计的活力,并其发出原素材内容之外的意味。
笔者与毕蓉蓉见面时,她刚刚创作完成一个新的装置作品,目前正展出于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
毕蓉蓉,三联图3/3,喷绘透明贴,墙上丙烯,画廊尺寸:21.5m×4.7m,2015 年4 月,绘于千高原艺术空间(局部)
之前看过你一个采访,你很喜欢Olafur Eliasson的作品。他的作品中什么吸引了你?
他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艺术家该怎么跟观众去沟通。这对于我来说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他跟观众互动的方式比较特别。他总是能选取人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日常生活或者大自然中的元素,然后通过自己的独特视在其还原展,使得观众感受到心灵的触动。
你跟他的作品都很关注比例的问题。
我的写生作品或者是工作室中完成的作品跟观众是有一定距离的。然而它们的灵感也是源自于生活的。我想通过还原真实比例使观众有更真切的实物感与心理触动。
毕蓉蓉,三联图1/3,纸本水彩,铅笔,拼贴,90×120cm,2015 年3月,摄影:郭波 图片:致谢千高原艺术空间
你的装置作品有些都超过了正常比例。
其实我的装置作品是正常的比例。你会有这样的感受其实是因为绘画往往都会将比例缩小,它们会更适合白盒子空间,在一面墙上挂着。这种观看模式像是拿着缩小镜去看外面的世界。我现在做装置是想要回到真实比例。而做不同比例的时候,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譬如材料不一样。原来的承载物是一张纸,而现在会变成是真实空间中的一个表面空间,墙或是地面,从而拉近了人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你把细节扩大是不是为了更好地将观众带入你的作品中?
对。我会把纸上绘画和我的装置作品一起并列展出,这样观众就可以从多几个视角来看我的作品。就像你说的,在空间装置的作品里,我让观众进入到我的作品里,让观众和作品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或是让环境成为我作品的一部分。我往往会在旁边同时展出我在工作室里完成的常规比例的作品,这样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我在工作室里的创作时的状态。
经常观众更多的是看整体,而艺术家更多地看细节。
不一定,每个观众不一样。
毕蓉蓉,三联图2/3,布面丙烯,190×190cm,2015 年3 月,摄影:郭波,图片:致谢千高原艺术空间
你也是最近做过一件有互动元素的作品。有的艺术家说做互动艺术非常难。你有没有在创作的过程中怕犯错误?
是,互动艺术很难,它需要通过与观众的交流来完成这件作品。但是我觉得犯错误挺好的,不要注重结果。每一次留一点点遗憾对后面是有帮助的。
看之前的一些作品有没有感觉到自己现在的作品比以前的都要好?
不一定。比起上学那会儿,我觉得现在尝试了一些未尝试过的,而且材料会用得好一点,所以现在的创作看起来要精致一些。但是不等于说我现在做得就一定比以前做得好。以前我画过一个全是彩色的壁画,这次想要一个黑白的。我们说观众需要新鲜感,其实艺术家也一样。一直画一个东西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你会遇到新的人看到新的东西,随着经历、阅历的不同,创作的东西也会不一样。所以每个阶段作品没有绝对地高下之分,只是状态不一样了。
你以前在采访里说浪费时间是创作地一部分。
是。我创作之前需要放空。放松大脑,有充沛的精力来集中注意力。譬如昨天忙了一天,我不可能马上拿笔画画。我会去休闲一下,买点吃的,做点小菜,感觉时间浪费得差不多了,应该要做事情了,然后就开始创作。
看采访的时候,我以为你说“浪费时间"的意思就是看微博等等。
也算是一种吧。
毕蓉蓉,三联图3/3,喷绘透明贴,墙上丙烯,画廊尺寸:21.5m×4.7m 2015 年4 月,绘于千高原艺术空间(局部)
你已经在学校学了很多年,你的学术背景对你的作品创作有什么影响?
我受到的教育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是我在重庆、成都学习的7年。那时我学的是传统中国画,传统艺术底蕴很深,需要学习的很多。七年说起来长,但对于学习传统艺术来说是很短的。在这7年的学习中,我有大量的基本功训练,譬如临摹古画,尤其是元、宋时期的古画。看起来以前的学习跟现在的无关,但实际上却对我的影响很深。第二段是我在Frank Mohr Institute的学习。在这里我接触到了很多新的话题,譬如环境、空间,这个环境空间,是画面以外的,这与之前学习中的思考方式不一样。所以第一阶段的学习给了我一个基础,而第二阶段的学习则是第一阶段的延伸。
毕蓉蓉,三联图3/3,喷绘透明贴,墙上丙烯,画廊尺寸:21.5m×4.7m,2015 年4 月,绘于千高原艺术空间(局部)
你现在的装置作品与原来的中国画之间的有什么关系么?
事实上,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当我刚去荷兰学习时,我将我学习传统中国画的这个背景放在了一边,并且尝试努力去吸收我在西方学习到的艺术(主要是对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学习),并非是去在传统中国画和西方艺术之间建立联系。我记得我的一个导师对我说过:“你的背景已经融入了你的血液,你永远不用担心它会离你而去"。在当时,我开始做装置是因为我想去尝试如何将我的素描和绘画展示在展览这样一个语境中。所以说装置是我的画的延伸。从表面上看,我的画似乎和传统中国画不一样,因为材料、比例、色彩等因素。但是事实上我现在的绘画方式和我当时学国画时的写生方式是一样的,我在用同样的观察方式观察世界。所以回到你的问题,我现在的装置作品和原来的中国画的关系,我会说,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关于它们如何联系,这很抽象,比方说,中国画的美学观一直会是我美学判断的一部分,它会自然而然的显示在我的作品中。这种联系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做装置跟画国画在练习上有没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有共通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装置的耗材和尺寸,不能像国画换纸一样简单地再来一次。并且装置往往需要事先设计好,并可能需要被制造(fabrication),但就图上一个问题提到的一样,国画中的空间意识等可能都会影响到我对装置结构的判断。以及国画与观众的交流方式有一种阅读性在里面,但这种阅读性不是叙事的,而更多的是意与神会,这也影响了我在做装置等作品时去思考如何让作品与观众进行交流。
你在做空间装置的时候,在反映哪一方面的空间?
首先,我反映的是一种绘画空间,因为它们是我的绘画的延伸。在我看来绘画中的空间是一个精神空间,我希望把这个空间以物理的和精神的感受方式传递出去,与观众进行交流。
毕蓉蓉:三联图——制作中的素描,图片:致谢千高原艺术空间
作品在展厅之外的时候,观众看你的创作有什么反映?比如你在菜市场做的作品。
我在菜市场的作品是个理想化无用的空间,跟旁边的摊子不一样,它们都是有用的空间,而我的就是一个纯理想的空间。当时我在那里画的时候我就很关注观众的反映。如果我把一个现成的作品搬到展厅里,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一件艺术作品,太直接。而我这个现场当一件作品来做,它更容易融入现场。观众会提很多问题。譬如这里你装修这么费劲干什么?你的店铺要开什么?蛮好看的,但是有必要么? 观众觉得不可思议。当我告诉他们是一件艺术品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好像有道理,会忽然明白这个也可以是艺术品。
从国画到抽象作品的变化,你的家人怎么看待?
刚开始,我爸觉得传统艺术好,因为他能看得懂,而抽象作品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围。但是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内行,所以也不做评价。渐渐地,随着现在作品越来越多的融入到大众生活中,他们也渐渐感受到空间作品的发展可能性与生命力。他们也渐渐地接受了这样一种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