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艺术眼
展览日期:2015.04.03 至 2015.05.31
主办单位: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
艺 术 家:赵刚
赵刚(1961年生于中国北京)是1970年代末出现的中国第一个观念艺术团体“星星画会”的成员。其后他游学德国和美国,成为一位熟谙他的中国先辈和西方当代艺术的职业画家。2000年代中期,赵刚回到北京,进一步扩充了绘画主题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包括现代历史、革命、疾病、乡愁、性、记忆以及文人文化等。本展将呈现赵刚基于广泛的境内旅行所创作的多组新作。赵刚将二十世纪初游学海外而后归国效力的民国知识分子的形象,与自己到这些知识分子的故乡旅行时拍摄的照片并置于他的绘画。展览旨在推进并深化赵刚独特的个人脉络:以绘画来审问绘画所创造的过去与现在,同期将推出一本重要专著。
来源:artnet 戴伟平
通往奴役之路的赵刚
赵刚,摄影:Eric Powell,图片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赵刚不姓赵,直到今天他都没搞明白自己的祖姓,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在绘画中偏好选取赵姓皇帝作为其图像学资源。2013年在其个展“契丹人”中即出现过一张宋徽宗赵佶的全身坐像,2015年4月3日开幕的个展“赵刚:通往奴役之路”中,那个戴着展角幞头(长翅帽)的宋代皇帝以弗朗西斯·培根式的变形相貌登场,作品标题赫然成了《昨天的我》。
《昨天的我》,布面油画,130 x 155 cm, 2014-2015,私人收藏,图片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与亡国之君宋徽宗一样,1961年出生的赵刚打小就好逛园子,同时他也爱画画,12岁上中学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当然,逛园子的时候便想画画,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而在他逛着圆明园、颐和园、紫竹院等等这些园子的时候,他就经常遇见一些顶着文革的政治高压,因为共同的艺术倾向而相约集体写生的人们,而他们正是后来的“无名画会”、“星星画会”的画家们。16岁的赵刚就此成为“星星画会”成员。
然而,赵刚的皇族身份情结却并不尽然来自虚构或妄想,尽管,据心理医生诊断,他的精神压抑早期症状在其18岁时那些充溢红色天空和绿色野草的画面当中就已显现,尽管,他是个嗜酒之徒,并宣称酒精治愈了他的抑郁。事实上,或者据其本人陈述的事实是,赵刚祖上是十七世纪最早一批随多尔衮入关的满族人。虽然后来由于吸食鸦片导致家境没落,文革抄家后竟要靠挖祖宗坟墓里的陪葬物度生计,但这并不影响赵刚骨子里的满清贵族自豪感,所以2013年的个展便是“契丹人”(即今天的达斡尔族人),这是清朝满族人最认同的民族血统渊源。
赵刚,《路途风景》,黑白照片,25 x 17 cm,2014-2015,图片由赵刚提供
如此围绕历史族群、人物或物品建构显赫身份指涉,同时加入自我身份的虚构附会,成为赵刚近年数个个展项目的主线。借由这些历史事实,他的创作找到了感性的接入点,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赵刚更接近一个中国古典的浪漫主义文人的形象,他的创作处于一种即兴状态。
此次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赵刚:通往奴役之路”沿用了类似思路,这次他将公众的目光引向二十世纪初游学海外而后选择归国效力的民国知识分子,以及他们在国内一波波政治运动中悲惨死去的命运。展览标题与哈耶克经典著作同名,这部书认为追求计划经济终将导致极权和专制,从而在经济领域引发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展览现场突出了“路”的概念,艺术家认为,一旦目标确定,在前往目标的路上便受这个目标的奴役。对这群知识分子偶然发生的兴趣让他开车在路上走了两个礼拜,去寻访这些人的出生地,用随身的徕卡M6相机拍摄下沿途所见园林建筑景物,刻意的曝光不足令这些黑白照片里的时间感处于凝滞状态。同时,他在车上安装了两个摄像头,车后跟着一辆摩托车,记录下路上飞逝的景物。这些构成了现场的影像作品,然而,相对于那些关于民国知识精英的绘画而言,这些影像更像是衍生品,它们丰富了现场,但并非展览主体。
赵刚,《教室的走廊》,布面油画,280 x 200 cm,2014-2015,杨锋收藏,图片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事实上,展览分为两部分,基调不同。其中位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甬道中的作品展示了围绕这些著名知识分子展开的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宏大叙事,而内展厅的作品则集中了若干个线索,因此不免有些杂乱。除了那些沿途拍摄的影像作品,内展厅很多作品更多地关联着赵刚本人,比如,影像《哈莱姆新社会现实主义小组》(2002、2007年)交代了他早年在纽约的思想活动以及与国内艺术圈的互动关系;而《死了的艺术家朋友》这幅画则传递了他对于生命过程的感触,正是这位朋友让他第一次接触到弗朗西斯·培根,所以画中人脸以典型培根式的变形手法处理包含了一种纪念的含义。这种手法也复制在《昨天的我》以及《女皇》中,体现了艺术家创作中常见的移情附会,以及基于其绘画图像自身的内部指涉。然而,内展厅另一整面墙的其他几幅小画似乎只是因为尺寸接近才被摆在了一起。
赵刚,《杂种布鲁斯》,布面油画,600 x 400 cm,2014-2015,图片由赵刚提供
赵刚1983年即前往荷兰Maastricht国家艺术学院修习绘画专业,1984年进入美国纽约州Vassar学院修习本科,专业为哲学,1999年纽约州Bard大学获得实验电影艺术硕士学位。此前他只接受过一年的国内美院教育,1976年他在漆画家张世椿那里磨了一年的漆,便辍学了。所以他的绘画观念更多受到当时欧洲和美国的艺术人物的影响,比如Leon Golub或者Luc Tuymans,尤其是后者稍暗的静物画风。他常常提及老师带他们去两小时车程外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观摩画作,那是里希特等著名艺术家执教的地方。
赵刚的绘画是自由的,在技法层面,他的绘画带有明显的基于整张画的实用主义态度,这张画需要什么便加什么,那些潦草笔触协调地服务于同一个氛围,比如那些关于教室的绘画,他抽取出建筑的柱廊结构,从而构建一种精神的秩序,再加上一些红色,激发观者关于这种颜色的历史记忆心理暗示。此外,故意涂白的白色形体与涂黑的黑色形体在《杂种布鲁斯》中恰到好处地制造着象征性的意味,提示着国家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冲突。他的绘画所体现的自由恰是国内诸多画家所无法企及的,但自由对于赵刚而言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所以他需要设定身份,从一个点去眺望历史、文化与记忆,在画面上即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