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生命的叹息:王功新创作的一种解读
发起人:一杯熟普洱  回复数:15   浏览数:2560   最后更新:2015/03/28 10:51:27 by guest
[楼主] flybird 2015-03-17 11:37:38

展览时间:2015321 524

论坛时间:201532014:30-17:00

开幕时间:2015320日,18:00-21:00

展览地点:OCAT上海馆,上海市闸北区文安路30


OCAT上海馆荣幸呈现媒体艺术家王功新先生个人展览:《在·现》——王功新二十年影像艺术展。本次展览将取消以往惯常采用的“策展人&艺术家”二元结构,给予艺术家以更多自由去建立展览空间和作品间的语境联系。展览将延续OCAT上海馆对媒体艺术的支持态度,梳理历史,鼓励积极的探索精神。

王功新,1960年出生于北京,是中国最早从事媒体创作的艺术家和重要代表,也是中国首家新媒体艺术空间“藏酷”的创办人。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实验意识,本能地选取最为熟悉和充满历史意味的视觉材料,以诠释当代环境下生产的“因果”作用和当下社会中人们生活的状况。绘画创作出身的王功新对架上艺术仍抱有的敏感度和怀旧感,既是他在传统架上艺术和影像艺术间游走的情绪缩影,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两种艺术媒介的控制力和创作张力。

王功新创作首件影像作品至今已逾二十周年,本次展览将以新作与记录文献并存的方式——三组多屏录像装置和一组摄影文献——向观众展现艺术家影像艺术的创作起点和最新的工作状态。摄影作品《布鲁克林的天空》是对1995年所作同名录像装置的创作过程、完成状态和展出现场的文献记录,该作品也是王功新从绘画艺术向媒体艺术衍变的转身之作;《谁的画室》(2014年)借用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库尔贝代表作《画室》中的“情景”及构成的元素,采用多媒体影像投射搭建了一个近似的画室场景,将《画室》中的场景转换为当下现实的景观,“移境”于展厅的现场;《雷哥的故事》(2014年)试图唤起观众对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摄影作品《学习的雷锋》的联想。原作中雷锋读书的“经典”形象被王功新借用到不同种族、年龄和身份的人群身上,并伴随作品播放时间的推移,在某一时间同步显现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上拍的血色》(2014年)将中国画家王式廊五十年代“革命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作品《血衣》中的人物和场景渐渐显现。王功新将《血衣》中的基本人物和构图因素,与当下生活中的艺术品拍卖场景进行重组,五个巨幅屏幕搭建的声像装置作品呈现出一个“叠加”或“错乱”的“真实”空间,营造出“心像”的“在场”。

王功新的作品从媒介中挖掘语言的深度及张力,用影像的语言渗透对现实生活的审视,展示给我们记忆与幻像,现实与感知,虚无和存在,观看与阻断之间的断裂。他选用了艺术史、革命史和革命艺术史中三件著名作品为切入点,对分别代表“图像”、“偶像”和“现像”的历史进行解构。新作和“被借用”图像间不仅是一种“前因后果”的时间逻辑关系,王功新的独特视角使他的作品与“原作”之间拉开距离,在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绘画和录像之间形成了一种解构和重构再结合的“王式”风格。籍此《在·现》展览之际,希望观众可以从中探寻到王功新廿年间的创作线索,回溯历史(图像艺术史和艺术家创作史),解读新作。最后,感谢SONY中国对于本次展览的设备赞助。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