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有艺术即将展出“防神术第一季”
发起人:MOUart妙有艺术  回复数:0   浏览数:2905   最后更新:2015/03/05 15:04:39 by MOUart妙有艺术
[楼主] babyqueen 2015-03-05 15:04:39

来源: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民生讲座|人机未来


▋北欧艺术奇迹

时间:2015.3.8 周日 14:00

讲座嘉宾:[瑞典] 夏洛特·禺伦哈玛

语言:英文,中文交传翻译
者:黄瑞瑾

夏洛特·禺伦哈玛 采访录

采访与文字:刘旭俊

校对:荆晶


问:夏洛特女士,你好。让我们先从你的艺术创作聊起吧。你的一些作品和爆炸、绑架之类的恐怖主义事件有关。
答:我的那些作品背景题材是曾经在欧洲发生的社会事件。也可以说,那些创作都是从社会问题引入的。但未必就一定是恐怖事件,也有别的。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刺激到我们每个人的神经的,它会使人们去思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和处境。

爆棚 Bursting


问:能具体谈一下那个爆炸的作品吗?
答:你说的是《爆棚》和《空间的脆弱性分析》,解读他们要看我创作时的历史时期、地理位置和特定的文化语境。比如,创作《爆棚》是在90年代,当时爆发了科威特战争,我作为皇家艺术学院的学生,在伦敦亲历了那段历史。由于我们学院位于科威特、伊朗等使馆的中间,加上伦敦城市的大环境,每天的生活都被一种不安和焦虑的气氛笼罩。当时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人们陷入关于真实性的争论里,怀疑有没有真实存在,怀疑个人、个性、个人责任、个人主义等。创作《空间的脆弱性分析》是在2004年斯德哥尔摩。这个作品的形式创作对于当时的瑞典来说是新的,社会上当时有很多关于脆弱性的理论性讨论。然而我认为脆弱性是人性的一种状态,每个人都应该至少去考虑下关于自身的脆弱,从而也能去考虑他人的和社会的。

空间的脆弱性分析 Vulnerability Analysis


问:你的很多作品表面上看起来有一种很冷峻的风格,这是不是北欧的地理与文化因素导致的,还是你个人的风格?

答:的确。我的状态就是这样。很多东西外在和内在之间是存在张力的。从你的视角看,我的作品可能如你所说的风格,但是换一个人来看,它又未必是这样的,或者说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比如《空间的脆弱性分析》,从表面上来看,它的确有点冷峻,但是一旦去感受它内在的那部分情绪,又会觉得,其实它是充满着能量的。一些人可能觉得北欧艺术大多是关于自然的,或者人与自然的浪漫关系,但是这不能代表每位北欧的艺术家,而我所喜欢的和我的艺术表达也不能代表所有北欧艺术家的艺术生态。

母亲 Mother


问:能否冒昧地问一下,你是什么星座的吗?      
答:我是射手座的。我对于那些作用于内心的强有力的情感有兴趣。我关注人,人的处境 ,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性等,自然的我就喜欢历史、文学、哲学等。

问:果然如此,和我猜测的一样。现在我也能明白,为什么你的很多创作都是利用了“倒置”这个手法来表现的了。这也符合射手座的特点。
答:你观察得很仔细。倒置的确是我创作里一个明显的特征。我93年在斯德哥尔摩做的公共艺术Die for You,就用到了这个手法。

问:能具体谈谈那个在斯德哥尔摩的公共艺术吗?
答:这个公共艺术作品是将一棵120岁的连根拔起的橡树倒置并悬吊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文化宫前的西雅戈尔广场上。六十年代的时候,许多欧洲国家都从二战中逐渐醒来,开始战后重建。但是,很荒谬的是,瑞典并没有经历过二战,可是斯德哥尔摩却人为地把整个城市中心给掏空了,然后再重建。这个作品里饱含了对时间、城市和生活的记忆,藏有很多的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对于很多老斯德哥尔摩人来说,那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还太有伤痛。帮我安装这个作品的一位工作人员的父亲曾因为斯德哥尔摩当时的拆毁而离开了这座城市20年,但他为了看这个作品,第一次回到斯德哥尔摩。在撤展的那天,那位工作人员因看着橡树,他哭了。

为你而死 Die For You


问:那么,在这件作品里,倒置是为了讽刺无端拆毁老城再重建新城的城市规划是在“本末倒置”?
答:也许吧。我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告诉大家,没有必要用同一种方式去观看事物,也许有另一种方式,或者截然相反的方式。毕竟,不能说只有一种观察方式才是对的。

问:就如同刚才这件作品,其实你的很多作品都是从社会角度来切入艺术创作的。这和瑞典的社会文化有关?
答:不一定,因人而异。但整体上瑞典的艺术家都会自觉关注社会。我的创作总是去平衡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它既是我的个人表达,同时也体现了我对于社会的态度和看法。

问:我知道,你的家族在瑞典属于贵族阶层,而你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多地是在关注平民。这一点很有趣。
答:我从小就意识到自己生活的环境,我的家庭培养了我很强的社会意识,比如公平与给予,社会责任,环境意识等。我有一个姑姑,他喜欢给我讲那些浪漫亦惊悚的北欧童话,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坏人,有恐惧也有真实。当小时听说外婆家的犹太亲戚全在二战德国被谋杀的时候,那个感觉就好象童话遇到了现实,我确实被震撼到了。这些经历都自然而然让我关心个体,关心社会。

旁观 the Spectator


问:这次你参加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人机未来”展的作品《旁观》,就是关于儿童被绑架的故事。
答:《旁观》的创作由来是我十岁左右看到的新闻,就是盖缇在被绑架后被警察找到的情景。后来有一阵,我记不清楚这是儿时的真实记忆还是听来的故事,于是我做了点信息搜索。于是发现这居然是真的,我是真的看到过新闻的。这件事使我思考儿童对于世事的反应和处境。

问:这可能和你是女性艺术家的身份有关?也许,女性更能够善于捕捉到这些隐秘的情绪,并把它表达出来。
答:其实在我小的时候,我一直很困惑于,为什么非要有男孩和女孩的概念。为什么要有男性和女性呢?我小时候从未想过我要做一个女孩,或者想成为一个男孩,我想的就是我要做一个人。我记得,童年时有一次,我母亲把我的头发剪得很短,比较中性的发型。很多时候,女性容易被“女性”这个词所塑造和束缚,都是根据别人觉得女性应该怎么穿着就怎么穿着,应该怎么说话就怎么说话。我觉得一个人为了某个定义而活,其实并不明智。


问:这就是你参加“人机未来”这个展览的初衷?
答:来上海参加这个展,我感到兴奋与激动。我想我的作品以人的尺度和情感回应了关于未来的任何想象。

问:那你对中国,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如何看?
答:我在欧洲和美国看到过很多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这次来上海看到了更多。虽然我并不了解很多的中国文化,但我从作品中能看到某种文化共性,这让我很兴奋。我同时也在想象中国观众看到我的作品会不会有同样的感受。

关于嘉宾

夏洛特·禺伦哈玛:瑞典著名当代艺术家;1963年出生于哥德堡,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早期作品形式为绘画,后迅速转为雕塑、综合装置和影像等。她的公共艺术作品,在瑞典国内与国际颇受关注,同时使她成为瑞典最有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1993年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为你而死》,宣誓了她对环境、社会与个人处境的思辨,并影响了她后来的很多创作。2014年作品《旁观》首次赴中国参加第十届上海双年展,该作品首次创作于2003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