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孙逊纪录片
发起人:lecode2012  回复数:1   浏览数:2081   最后更新:2015/02/17 14:02:59 by guest
[楼主] 叮当猫 2015-02-16 16:51:53

来源:凤凰艺术

2015年2月10日下午5点(瑞士时间上午10点),“艺术之味Belle Haleine – The Scent of Art”新闻发布会在丁格利博物馆举行。

▲ 馆长和策展人为媒体导览

▲ 展览主题海报

▲ 原弓参展作品《空袭全世界》系列 视频截图

▲ 全球顶级艺术媒体记者云集于此

大师云集:“艺术之味”首次成为展览主题


这次“艺术之味”大展提出这样的设问:“艺术史怎样的味道?当我们的鼻子突然在艺术体验中占主导作用时,会发生什么?”展览首次将嗅觉作为审美感知的焦点。气味可以唤起情感、记忆和各种主观及文化上的联想。

特定的气味会吸引我们或令人厌恶。艺术上嗅觉刺激的使用常常具有颠覆性,打破很多禁忌。气味有煽动性。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利用了这种情形,从而来涉及现今、社会中的重大问题。

参展的艺术家及作品

Marcel Duchamp 马塞尔·杜尚

Silvie Fleury 弗勒里

JaromirFunke 亚罗米尔·冯克

Carsten Höller 卡斯滕·霍勒

Piero Manzoni 皮耶罗·曼佐尼

CildoMeireles切尔多·梅雷莱斯

Ernesto Neto埃内斯托·内托

Markus Raetz马库斯·雷茨

MartialRaysse马歇尔·雷斯

Dieter Roth迪特尔·罗斯

François Roche弗朗索瓦

JanaSterbak贾纳

Valeska Soares瓦勒斯卡·苏亚雷斯

Jean Tinguely让·汤格利

SisselTolaas 西塞尔·托拉斯

Bill Viola比尔•维奥拉

Ben Vautier本·沃捷

Meg Webster梅格·韦伯斯特

Anna-Sabina Zürrer安娜

Yuan Gong 原弓

▲ 马塞尔·杜尚(巴黎空气),法国/美国,1887-1968

▲ Silvie Fleury 弗勒里,瑞士, 1961

▲ Jaromir Funke 亚罗米尔·冯克,捷克, 1896–1945

▲ Carsten Höller 卡斯滕·霍勒,比利时,1961

▲ Piero Manzoni 皮耶罗·曼佐尼,意大利,1933-1963

▲ Ernesto Neto埃内斯托·内托,巴西, 1964

▲ Markus Raetz马库斯·雷茨,瑞士,1941

▲ Martial Raysse马歇尔·雷斯,法国, 1936

▲ Dieter Roth迪特尔·罗斯,德国,1930-1998

▲ François Roche弗朗索瓦,法国,1961

▲ Jana Sterbak贾纳,加拿大,1955

▲ Valeska Soares瓦勒斯卡·苏亚雷斯,法国,1957

▲ Jean Tinguely让·丁格利,瑞士,1925-1991

▲ Sissel Tolaas 西塞尔·托拉斯,挪威,1961

▲ Bill Viola比尔•维奥拉,美国,1951

▲ Ben Vautier本·沃捷,法国,1935

▲ Meg Webster梅格·韦伯斯特,美国,1944


唯一受邀参展的中国艺术家原弓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咖云集的参展艺术家名单中,中国当代艺术家原弓的名字也赫然在列。原弓自90年代以来,一直涉足中国当代文化的各个层面,他的创作以独特的方式介入社会、事件和现场。

让我们来看看原弓带来的参展作品,这件作品有个狂拽酷炫牛翻天的名字:“空袭全世界”。虽然这个艺术项目跟极端恐怖分子一丁点关系都没有,但当它在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前夕正式实施时,也的确给威尼斯当地警察来了个“下马威”。

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开始之初,7月4日早晨6时,两架不明飞行物出现在著名的圣马可广场上空,盘旋一阵后开始向空中喷烟雾,约一分钟之后从天上消失。不明飞行物的出现引起常驻圣马可广场的警察注意,不到几分钟警察从一幢楼里走出来,将两名放飞不明飞行物的年轻人带进警局。

这并非发生在电影里的一幕,而是上海艺术家原弓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的一个作品—原弓“空袭全世界”。在这场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展人数达150人的平行展中,原弓迅速博得了眼球。

原弓的“空袭”此前曾在上海东方明珠塔附近实施过一次,他还即将展开一系列新的“空袭”。而被威尼斯警察带走的并非艺术家原弓本人,“空袭”计划完全由助手完成,艺术家本人在上海远程遥控完成这次展出,但现场仍有一个十几人的团队。

▲ 威尼斯双年展“空袭全世界”现场

▲ 不明飞行物

▲ 威尼斯双年展“空袭全世界”现场

“空袭全世界”可说是个异想天开的项目,这一次在威尼斯和上海跨时空的实施该艺术项目,更是引发各界质疑与讨论。然而原弓却很严肃,“这个艺术项目,是我对世界和中国的真实感受。”

作品在跨时空丶跨地域和网络结合中的新实验,艺术形式中的挑衅与失控是超越时尚的奢侈。在原弓的眼中,今天人类自喻为文明的创造者,但却无法根除野蛮天性。原弓认为,威尼斯如此多的中国展览,仅仅是表现中国人的焦虑状态。他们希望与世界对话,但却没有能力展现自我价值观、对世界艺术的学术作出贡献。中国大部分来到威尼斯的展览,起码的现代性状态都没有,是很可悲的。


“艺术之味”——原弓参展作品

▲ 原弓参展作品:《空袭全世界•威尼斯》,影像,2013年。


作品《空袭全世界》之威尼斯现场。当地警察不知不觉中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 原弓参展作品:《空袭全世界·上海》影像,2013年。


作品《空袭全世界》之上海现场,原弓通过电子屏幕观察两边的不同状况:威尼斯的警察为之忙个不停,上海的警察却似乎从头到尾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 作品《其实我什么都不懂》,原弓蜡像,与真人1:1,从发型到服饰,刻画得惟妙惟肖,他背后的喷雾箱会时不时冒烟,源于原弓一段欧洲的行为艺术。


原弓与凤凰艺术的展前谈话:艺术事件让创作更接近灵魂深处


作为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原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涉足中国当代文化的各个层面,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与当下发生关系,而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等待永恒的展示。在与凤凰艺术谈话时他表示:能与诸多世界级大师同时入展,这是自己的荣幸;同时他也强调了对艺术事件的热爱,因为这让艺术创作更加接近灵魂的深处。

凤凰艺术:参加此次瑞士巴塞尔汤格利博物馆的大型专题展览“Belle Haleine -艺术之味”,您个人有什么样的感想?

原弓:与艺术史中我喜欢的大师一起,展出我的作品是一种荣幸。

为方便您的阅读,以下对话中“凤凰艺术”简称为“问”“原弓”简称为“答”

:对于艺术的味道,您有什么样的思考?

:味道作为嗅觉比视觉更具有渗透力,它对人们身体的入侵,以及对空间的占领扩张,是很容易让人被作用的。在你有知觉的时候,其实己经无法拒绝。这种使旁观者変得被动参与的状态,是非常当下的体验。

:您创作《空袭全世界》的灵感来源或契机是什么?

: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世界极速的変化,文明间的冲突与失控,对毎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导致人们出现不安感与动荡感。另一方面,也是延续了作品《空香》一贯的入侵方式。但《空袭》更多的是在思考艺术创作与艺术体制,媒介和科技的进步之间的关系。

▲ 原弓作品《空香6000立方米-大于6000立方米》

▲ 原弓作品《空香6000立方米-大于6000立方米》


:对于用视频或照片来展示“艺术的味道”您有什么看法?你觉得视频和照片能完成对气味的描述吗?

:虽然影像记录的行为过程,不能嗅到味道,但气体释放的声音与节奏,是让人有联想的。这次展览更关注的,是味道在人类不同种族中的差异,以及其广泛的历史性和文献性。

:您最初选择用气味来表达艺术的机缘是什么?您觉得气味在表达和展现艺术方面有什么样的优势呢?

:是受感于一次在西藏组织的活动,尤其是其中的“晒大佛”。那样的活动充满气味。气味能使人们的行为更亢奋的去体验艺术,同时气味作为嗅觉,是具有独特的扩张性。它的流动与不稳定性,更象是今天社会的失控感,味道催生人们的想象力,也许这是艺术表达优势的所在。

:在《灾区》等作品中您是用作品来表现事件,而在《空袭全世界》中,您直接把作品变成了事件,对于其中的不同,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这只是形式上的不同。本质上,我所关注的,和想要表达的,是人们的处境与现实体制间的冲突关系,我想通过艺术转换与暗示,调解或揭露这种关系的存在,以艺术的方式警示社会。

:您曾经说过“今天哪有艺术?只有事件。”对于艺术和事件的关系,您是怎么理解的?

:我只是想强调:事件与艺术的关系,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否定艺术,我喜欢“关系美学”,“社会雕塑”这样的定义,所以对我来说,事件就是艺术生产的工作方法。

:您在作品原弓作品《空香6000立方米-大于6000立方米》中选择了使用“藏香”,原因是什么呢?

:2007年我曾经组织了多次在西藏的艺术活动,我感觉,藏香在仪式中的催化作用,使艺术创作更接近灵魂深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