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关键词:中国博物馆现在时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873   最后更新:2015/01/27 13:07:37 by 蜡笔头
[楼主] colin2010 2015-01-27 13:07:37

来源:艺术世界

安-玛丽·图莉,《与野兔一起奔跑 & 与狗儿共同狩猎》(Ann-MarieTully, Running with the hares & hunting with the hounds),2013400mm×350mm,石膏粉,油画,假毛皮,棉线头,艺术家|图片提供

杨圆圆|编译

如何辩证地看待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南非艺术家安-玛丽·图莉的实践始终围绕的主题。她的研究方向主要关于动物在语言学中的呈现(成语和寓言等等),以及从符号学的方向去解析动物在萨满教等宗教以及神学领域中的呈现。

2000 年,美国艺术家马克·狄翁(Mark Dion)曾经提出这样两句宣言:

A: 人类从不站在自然之外:我们也是动物,也是我们试图去控制的物种中的一部分,无论我们对之实施的是保护还是剥削;

B: 就如同人性无法脱离自然一样,我们对于自然的认知也无法脱离文化与社会范畴之外。我们构建自然,也被自然构建。

而在安-玛丽·图莉的实践中,她通过艺术创作和写作两种形式,从自然与文化两种相互关联却又彼此独立的角度出发,展开对动物身份的讨论。在她的论文《成为动物》(Becoming Animal)中,她谈到了当代艺术作品中呈现的动物与人类的“杂交”,以及这种表现形式如何被作为一种对独一主体性的挑战与质疑。

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于“人与非人”这一主题长久的关注,以及她对于人类借用符号化的动物形象进行自我表述的漫长历史的兴趣。作品《披着羊衣的狼》(Wolf in Sheep's Clothing)呈现了艺术家“试图成为动物的状态中”的自画像,艺术家将假毛皮等材料直接粘贴在画布之上,现实中的人造物以及绘画元素形成了一种尴尬的组合。而作品《起了毛絮》以及《待宰之羊》(纸面绘画)都借用了羊在成语与寓言中的惯常定义——即作为无辜者/受害者的代表。成语“待宰之羊”通常用于形容身在危险环境中却对自己的处境毫不自知的角色;而“起了毛絮”(fleeced)在英文语境中被用于表达某人“被宰了一刀”(被偷窃,或被黑了钱)。然而,这些俗语却从未对于在工业化屠宰之下的羊表示关切,尽管羊的无辜形象与处境是致使这些俗语诞生的缘由。在《起了毛絮》中,看不到细节的羊的轮廓意图体现出这种“不可被呈现的削减”。

安-玛丽·图莉,《起了毛絮III》(细节)(Ann-Marie Tully,Fleeced III (detail)),2013,430mm×380mm,棉质废品,线头,艺术家|图片提供

安-玛丽·图莉,《起了毛絮IIIII》(细节)(Ann-Marie Tully,Fleeced IIIII (detail)),2013,430mm×380mm,棉质废品,线头,艺术家|图片提供

安-玛丽•图莉,《待宰之羊VIII》(Ann-Marie Tully, Lamb to theslaughter VIII),2013,210mm×230mm,纸面水墨,艺术家|图片提供

安-玛丽·图莉,《披着羊衣的狼 I》(Ann-Marie Tully, Wolf insheep's clothing I),2012-2013,石膏粉,2500mm×600mm,油画,假毛皮,衣服,棉线头,艺术家|图片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