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方程式—第二届CAFAM未来展跟踪计划
参展艺术家:蔡远河 耿雪 李青 裴丽 徐跋骋 闫冰 杨心广 叶甫纳 张文超 倪有鱼 邬建安 田晓磊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艺术工厂
展览时间:2015年1月16日至3月1日
在汉语翻译中formula这个词不仅有方程式的解释,更有公式、准则、方案的意思。而在科学中,一个具体的计算formula,不仅是一种运算方法,更是一种以简洁的方式象征性地表达信息。我们将这个带有象征性的概念—“方程式”与“未来”进行组合,并非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一种程式化和概念化的“归位”与“存档”,而更多在于针对中国当代艺术之未来展开策划,并提供某种可能性的“运作”方案与未来准则。当然,如果从某种数学计算模型的角度去看,方程式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它暗喻着当代艺术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动态结构,而最终答案即可能是某种增值也可能意味着减值;它所提示出更多的是当代艺术中最为活跃部分,以及由此所生发出来的一种充满动态的新的模式、常态与竞争。
具体来说,这个单元中的12位艺术家,均参加过上一届“CAFAM未来展”,他们是在本届又被提名机构提名,同时在艺术创作上继续前行并有突出表现的艺术家;我们根据他们最新的创作展开了策划。在这个意义上看,“未来方程式”单元不仅体现我们对中国当代青年艺术的持续关注、鼓励与扶持,同时也体现本届“CAFAM未来展”与上一届之间严谨的线索关系。也正是基于这一线索关系,从中寻找可增值的方程式,将会对艺术本身、艺术教育以及个体艺术家与时代能量之间的认识补充一个新的视野。
而我们将这一单元放在798艺术工厂展出,还隐含另一层具有象征和阐释性的内涵,即“走进社会空间”,从学院里的美术馆走到社会的公共空间,意味着青年艺术家在社会中已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与发展。
《梦之舟》由泥浆和沙构成,这件小稿的原作在深圳的海边,经受着经海水的冲刷,在潮汐中不断地淹没和显现,最终回归大海。小稿以地面为海面,呈现一种不断下沉的趋势,仿佛一个警世预言。
“体系”是我们自身树立起的框架,也同时像屏障一样格挡了社会秩序与知识秩序之外物。重复的机械滚动体现了一种强势的不可逆转,冰冷地播放着一个危险而残酷的世界,一切在极致的理智中变得疯狂。
叶甫纳通过自己扮演的13个不同的女性形象,以及对《最后的晚餐》形式的巧妙借用,表达了自己对“她们”的独特认识,仿佛通过个人体验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
田晓磊《诗歌》
科技和人的关系是田晓磊目前关注的问题。手机变成了长在身体上的一个器官,未来人类会有什么样的变异或者进化呢,也许科技会成为另外一个生命体,或者科技有可能是生命,而人在未来又成了什么?
杨心广《天地悠悠》
中国的文人骚客常常会登高赋诗,一抒忧国忧民之情怀,杨心广在普罗旺斯的登顶经历,让他感受到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怆,山顶上巍然屹立的十字架正与中国古人的沉郁相契合。
张文超《围城游戏2:不确定的剧本》
城市在快速变化着,人在其中充满了不可预知,地域之间此消彼长的生长力时刻改变着微妙的关系,恰似一个个相互竞争的角色,在扩张与消退的交替中维持着整体平衡,而我们个体的生活,却像是进入了一场循环往复的“围城游戏”。
倪有鱼《浮屠》
把佛像这一主体抽离出来,留下底座这个形制并进行强化,就生成了一个似乎具有某种意义的东西,从日本奈良京都搜集而来的莲花底座,还依然散发着檀香的余韵。
闫冰《疼痛的重量》
对人性的关注凌驾于一切坐标之上,他的创作通过刷新人的感知方式,来照亮事物的本质。正如闫冰自己所说,中国人是沉默的,但当你接触每一个人,都将是一个丰富的世界。
邬建安《白汗》
邬建安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常醉心于神话故事,精怪小说,在创作中尝试将此古老智慧转换变形为当代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在艺术创作中酝酿激发新颖的艺术类型。
耿雪《海公子》
《海公子》中瓷的玉质之光、流动之光与电影用光的实验性结合形成了影片特殊的“光的语言”,这种“光的语言”宛如一个精灵,在瓷器、雕塑、镜头之间流动。
李青《放大》
物象之间相异又并列的关系以及指涉,是李青试图展开对历史与现实讨论的方式,9平米厕所与现代艺术剪贴画的杂糅,又一次对艺术的本质提出质疑。
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伶
总策展人徐冰
艺术总监王璜生
策展人李振华
展览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