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晓筠(图文) 负能量酵母
很久没有在一个展厅突然激动得想和人说话了。
12月3日下午于A4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 LINK|导体 开幕,我难得地又开心又激动又安静又聒噪地到了现场,并一直保持这个状态到晚上。
也很难得的,在一个艺术展的开幕式上,把每一个作品都看完(甚至是参与)并与到场的观众,艺术家及策展人(包括Oliver本人)聊艺术聊得那么尽兴——谁都知道,现在的开幕式是什么样——很久了,没有在一个展厅突然激动地想和人说话,想告诉别人:这太美好了,原来我们都有足够的对艺术的敏感并保持至今。
Link 现场展现了Oliver从事艺术创作以来主要时期的大量艺术作品,包括他早期的录相作品,以及当天在现场亦有创作的合成照片雕塑和人人皆可参与的锡箔纸人体雕塑的现场行为,直到近年来艺术家最热衷也最擅长的 TASK 作品(包括Oliver在成都驻留期间的未剪辑完成的创作视频在内),内容丰富自然不用再多说,更妙的是呈现出来了艺术家个人创作的变化轨迹,亦可看出艺术家对自己及自己艺术语言的把握能力的变化。
我个人着迷于这一点,而就我个人看来,这也正是A4当代艺术中心推出的这个需要投入极大人力物力财力的“艺术家个案研究计划”的原因与魅力所在。
两个独白是否可以完成一场对话 Digital C-print 装置 2004
Nathan 影像作品 5’40" 2007
行动区域,第18天:群体色彩喷洒 Digital C-print 35.56 x 50.8 2010
行动区域,第15天:色彩喷洒二重奏 Davis与Karen的蓝色双重喷洒,Digital C-print, 2010
在以上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艺术家自身创作的变化:从以艺术的形式介入,并依此找到一种具有个人标签式的艺术语言来进行自我表达,到一步步放松地让参与者(即以前的艺术创作工具或对象)自觉地成为该艺术作品的一分子,甚至是这件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元素。Oliver成功地将自己艺术家的身份,以消除的方式显现出来,并被标注着重符号,成为自己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的最为显著的个人色彩。
在开幕前,A4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也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孙莉说此前看了Oliver的一个影像作品,看完就决定开始这次的项目启动。
展场转完,立刻就知道打动孙莉的是来自Oliver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在美国完成的Tell Me Can You Smell It ? (12'12")和在日本完成的Incidental Music (22'25"),尤其是后者,怕是因为日本与中国的既极为亲切相似又全然迥异的民族文化,能更深刻地打动观者。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A4展厅3楼同一个房间的“偶发音乐”可以看成是“告诉我你能闻到吗?”的续集:
在Tell Me Can You Smell It?里,Oliver后期艺术创作中一项极大动用其天赋,与人沟通达成信任共同协作创作艺术,在这个作品里有了极为深刻的却温和的体现。每一个参与其间的人,都是纽约街头的穷人,但很意外地他们在这个作品里,却与Oliver一起以极大的喜悦完成了一次自我角色的再塑造。
借助音乐的力量达成人与人,尤其是不同文化与语言的人之间的沟通,自然不是Oliver的首创,但在《告诉我你能闻到吗?》和《偶发音乐》里,Oliver却创造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并不是艺术家才能掌握的语言的艺术表达。
当前者这些街头的无家可归的人们在镜头里呈现出大牌明星派的状态,当后一部影片里办公室女性隔着玻璃高声尖叫的画面突出其来时,你才会发现并相信Oliver本人所言:其实我什么都没有做,我并不拥有比其他人多的能力与工具,我所拥有的只是每个人都存在的对艺术的敏感而已。
开幕当天Oliver的现场创作
开幕当天Oliver的现场创作
展厅一角
开幕当天散落地上的作品材料
开幕当天,成都摄影艺术家李俊颇为中肯,对于已经超越了以某种观念启用某种材料利用某种形式来创作或者表达的Oliver来说,进行艺术创作本来已经是一件自然的艺术家的本性了,“而不像很多中国艺术家,可能是因为‘这是艺术’所以才去做,说穿了就是神圣化艺术,又把艺术创作搞得很功利,先制造出一种精英圈层的假象。”
话虽残酷,但却极有道理。
在整个展览的作品中,我个人非常偏好于Oliver Herring早期的几个影像作品。在这次展览中,被归于2楼四号厅的Basic and Street。这组作品大量的使用了舞蹈的元素,与其此后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特别美好的自然的连接,而且这个时候Oliver已经开始将自己的角色弱化,拍摄对象成为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及艺术作品本身。
在这组作品里,善意的悲伤的安静的孤独的未可知的无法掌握的美好意味甚浓,艺术家自己的个人表达越来越隐蔽,艺术作品开始因为观众必须具备的敏感呈现出吸引人的无穷魅力。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与此同时,Oliver的作品又同时表现出他对艺术极大的尊敬,这是一种不贩售不卖弄的对艺术的坚信不疑。
在我们谈到他如何在东京完成Indicental music的时候,他说:你要知道,艺术不是被我掌握的工具,艺术是每个人都懂的,我只说了一句我是个艺术家我想做一个作品,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了。带着,无比的欢愉。
那这是另外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对艺术有一定的认知与能力,但如果要成为艺术家,就是一件依靠天赋的事情了。
Oliver毫无疑问就拥有这惊人的艺术天赋,沟通能力只是他这天赋的一种外在表现而已。在与他的有限的几次交流中(在成都生活了三个月,Oliver甚至都没有时间去买一套换洗的衣服),Oliver永远充沛的精力与热情,以及随时随地对任何对象产生的兴趣,令我着迷。
每个艺术家的创作是否真诚都可以透过其作品呈现出来,Oliver的作品就因为其参与者的无限热情与欢愉,呈现出了艺术家本人的真诚的创作态度与创作动机,与此同时又将艺术家自己的艺术表达以既自然直白又千迴百转的方式,温柔地隐晦地说出来,但不会在最表层,往往会让你在事后回味的时候,有一种“原来如此”的喜悦。
我说得再多也没有用,这个持续到明年三月才会结束的展览,你要自己去看才行
这是一个完全不制造任何晦涩难懂的艺术高高在上假像的艺术展览,会让你会心一笑并感动得一塌糊涂,你多半都会像我一样,突然想找个人说话,想告诉别人热爱艺术一点儿都不丢人,你会和我一样想说出来:我心里有对艺术的敏感,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