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金钱不过纸造,展厅也就是几间房
奥沙艺术基金呈现
正如金钱不过纸造,展厅也就是几间房
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
图:上海美术馆首次裸体艺术展,1988年,龚建华摄
参展艺术家
3-PLY【法燕.德飞(Fayen d’Evie)】、麦.赫恩克里(Matt Hinkley)与尼可拉斯.塔门斯(Nicholas Tammens)】|察达.阿迪塔玛(Charda Adytama)|亚森.班淖(Yason Banal)|茜歌莲.杜本奈(Segolene Dubernet)|龚建华|胡昀|IRWIN|柳思雅(Marysia Lewandowska)|李然|施勇|路加.韦利士.汤普森(Luke Willis Thompson)|莫娜.瓦塔(Mona Vatamanu)马努与弗洛林.图尔多(Florin Tudor)|余友涵与艺术家丁乙、范纪曼、冯良鸿、秦一峰、申凡及张健君合作|张培力|周子曦
展览日期:20.11.2014-28.2.2015
媒体导览:2014年11月19日(星期三)下午3时30分至4时
开幕酒会:2014年11月19日(星期三)下午6时至7时30分
对话“无名文档”
2014年11月19日(星期三)下午4时至5时30分
胡昀(上海)、路加.韦利士.汤普森(奥克兰/法兰克福)
讲座艺团IRWIN与“新斯洛文尼亚艺术国”的实践
2014年11月21日(星期五)下午4时至5时30分
主讲:IRWIN成员米兰.莫豪尔(Miran Mohar)(卢布尔雅那)
对话/回应:张培力(杭州)
对话“啊,朋友再见!”——制度化的友谊
2014年11月28日(星期五)晚上7时至9时
IRWIN成员米兰.莫豪尔(Miran Mohar)(卢布尔雅那)、黄小鹏(广州)、桑田(北京)
(所有对话及讲座均以中、英文进行,设即时传译)
地点奥沙上海
上海市漕溪路251号望族城5座101室(画廊入口位于漕东三路)
展览开放时间周二至周六:上午10时30分至下午6时30分
周日:下午2时30分至6时30分
欲于上述以外时间参观敬请预约,公众假期休息
正如金钱不过纸造,展厅也就是几间房(注1)以于1979年至2006年期间在上海举行、由艺术家组织的展览为起点,邀请多位本地及海外艺术家与策展人就此段时期的展览的文献资料(注2),作出审视与回应。
文献档案采顺时序方式,以1979年首次公开展出非美协系统艺术家之作品的“十二人画展”为起点。艺术家借着二十世纪之初,及其后八十年代早期的展览制作,一直为生产知识之唯一聚合点,打破了体系的垄断。当中展览不但成为将艺术带到公众的重要载体,同时因着体制的失效,成为论述生产的场所。文档中所找到的这些艺术家发起之展览,亦因引进了“新艺术”和“新实践”,特别是新的展览模式而具相当重要性。
不过,随着艺术实践的商业化,艺术家作为展览主要催生者——即以现今术语“策展人”的身份出现,或多或少已不再复见。观看展览的模式亦随之变改。就此,金钱不过纸造,展厅也就是几间房希望重新活化这种本土知识,以连系区内和公众更为广阔的语境。同时全球宏观地探案以展览作为知识生产的工具的可行性,而非只是策略化的展示汇演,并对艺制体制内的展览仪式进行反思。
此外,展览亦会触及多项议题:例如透过展览形式所得的艺术体验、个人与集体间之矛盾、资本主义以外的交流模式的可能性、早期展览所反映出的常规化、以团结为连接点的意念等等。展出当中除有艺术家的研究成果和回应,亦有珍贵文献资料展示,以进一步将那些划时代艺术的意义深化,同时亦让身为公众的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估这些作品。
展览结构采取动态形式,通过参与国内、外艺术家及策展人于展期间的持续对话而产生,即使于展览过后作品仍会继续发展延生。展出作品包括澳洲3-ply之《重印》(Re-prints)系列。这项延展性的计划旨在将绝版的艺术家书刊,透过再版重印将这些著作介入到公共档案中,从而把它们重新介绍予当代读者。是次3-ply会重新印行1996年之“上海第一届国际传真艺术展”之展览图录。来自斯洛文尼亚的IRWIN将重新检视其于1992年所订、至今尚未实现的于中国成立NSK大使馆计划案,以测试其可行性。至于以奥克兰及法兰克福为基的路加.韦利士.汤普森(Luke Willis Thompson)的作品《无题》,则尝试寻找当上海还是处于预想时期、那些影响着上海之概念及行为艺术的因素;透过以之与全球其他城市的种种不公允相对比,寻找之间的共通点。本展览之视觉体验由策展人与建筑师茜歌莲.杜本奈(Segolene Dubernet)共同构思。
策展人Biljana Ciric简介
驻上海独立策展人,曾策划之展览包括2013年于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之Tino Sehgal同名个展,时代美术馆之展览“进一步,退两步——我们与机构/我们作为机构”,以及展于上海哥德开放空间和深圳OCAT之“惯例下的狂欢”。2013年创建开放研讨平台“从展览的历史到展览制作的未来”,平台营办至今,专门探讨策展,平台特别侧重中国、东南亚、澳洲以及新西兰之艺展历史。
2011年发起为期一年之“占领舞台”的项目,针对艺术之表演性方面进行研究。曾作为2011年“曼彻斯特亚洲三年展”之合作策展人推出展览“未来机构”。编著作品包括与蔡影茜合编之《无为而为——弱机构主义和机构化的艺术实践》、《上海滩:1979-2009上海艺术家个案》。同时长期于艺术期刊《Broadsheet》及《Yishu Journal》上撰文。2012年曾获提名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之“Independent Vision Curatorial Award”。2013年Hugo Boss亚洲艺术大奖评委之一。
奥沙艺术基金简介
奥沙艺术基金为非牟利国际慈善团体,财政和行政上均主要由奥沙集团旗下其它业务支持。奥沙艺术基金成立于2004年,有三项主要目标:推动创意社区、文化交流和孕育创意思维。自成立以来,基金一直致力发展年轻一代的艺术教育及培训,鼓励青年参与艺术,培育他们的文化意识、创意和批判思维,同时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多年来,奥沙艺术基金举办过多项国际性及前瞻性的项目,于本地及国际文化界广受赞誉。
奥沙艺术基金目前的工作重点在发展艺术与社会的更深层次的对话。我们深信艺术家、策展人和艺评人对当前社会及文化价值的议题所作的研究、分析和讨论推动,将可于亚洲以至全球各地,引发更全面的思考。
为加强国际艺坛对亚洲当代艺术的认识,奥沙艺术基金多年来不断将亚洲当代艺术重要人物带到国际,当中最佳例子有菲律宾艺术家罗伯托.恰比特(Roberto Chabet)(1937-2013)。这位对菲律宾艺坛贡献巨大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梦想家、概念家、发明家、方士、诗人和年轻人的伯乐,在奥沙经年的努力推广下,近年终为国际艺坛所重视。
借着艺术市场于香港蓬勃发展的契机,奥沙艺术基金于2012年发起探讨艺术本质价值的展览系列《市场作业》,并特别安排于商业性的香港国际艺术展/巴塞尔艺术展同期举行,现已成功举行三届;另亦有实验以艺术推动社会议题,及探索艺术与商业共生模式平台之《Sigma Square》。2015年将会有东南亚与东南欧对话之初探《South by Southeast》,继续创新和评议艺术。
奥沙艺术基金为2013年香港艺术发展奖艺术赞助奖得奖者。欲知更多有关奥沙艺术基金之资料,请浏览网站:www.oaf.cc
传媒查询
Chloe Chu 朱晓澄(奥沙香港)chloechu@osagegallery.com | +852 2389 8322| +852 2172 1619
Elva Xie 谢楠(奥沙上海)elvaxie@osagegallery.com | +86 135 8192 9608 | +8621 5448 5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