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译介:每日艺廊(一)
发起人:picark  回复数:0   浏览数:3508   最后更新:2014/09/20 17:26:00 by picark
[楼主] 展览预告 2014-09-20 17:26:00

来源:四方当代美术馆


   作为南非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以其糅合了戏剧、电影及动画各领域特质的艺术作品而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往往基于一系列的炭笔或毛笔的描绘与涂改,并以动画的形式拍摄下来,这种工作持续到某个场景完结方告结束。因为这一缘由,他的每件作品都是基于自身一丝不苟而富有表现力的长期工作。其作品广受赞誉,不仅仅在欧美,在中国当代实验动画的发展中也造成了持久并深刻的影响。

   在下周六(9月27日)的放映会上,四方当代美术馆将为大家播映威廉肯特利奇近年的两部动画作品及纪录片,期待大家前来观赏。




second hand reading,2013(片段)
 

“second hand reading”(二手阅读)是肯特利奇在2013年的作品,这一次,艺术家将自己的那些感知碎片一股脑的铺陈在一本飞速翻动的旧书上,这些关于种族、土地以及个人在南非激荡的近代历史中的感受的灵光,让哀怨的主题被稍稍隐藏。艺术家的冥想形象贯穿于这一"阅读"过程,他在画面中缓慢踱步,也引领观众(或读者)进入这一民族哀歌的“二手阅读”。


second hand reading,2013


   Neo Muyana作曲并演唱的祖鲁语挽歌,无疑为本片增色许多,它虽然打破了画面的宁静,却加重了感伤的气氛。关于1960年沙佩维尔(Sharpevile)惨案的记忆仍然在本片中出现,死去的黑人尸体形象在短暂的定格后,化为一片安详的土地。关于南非白人与土著之间的种族斗争,瞬间转化为大地自身的深沉故事,消失在一片宁静之中。

   2011年的作品“other faces”(另一些面孔),则应该被视为更威廉•肯特利奇的作品,经典的炭笔画涂擦风格,有力刻画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解禁之初的社会矛盾。矿厂主Soho Eckstein的形象再一次回归,在Soho Eckstein的座驾与一名黑人传教士的汽车相撞后,压抑的种族矛盾借由日常事件的刺激而爆发。

   短片中出现的黑人不再是象征意义上的,而直接来自现实世界,"种族"的宏大叙事化为真实的表情与感觉,短片前半段出现的文字"you fucken white man",已经非常直白的表达了这部作品的主旨。作为南非白人,肯特利奇对于自我身份的嘲讽和无可奈何是这部作品另一个值得玩味的地方,实际上,南非近代史背景下造成的独特身份,是我们阅读肯特里奇时需要注意的一点。


other faces,2011



   众所周知,肯特里奇是试图将动画、电影及戏剧一并放置到创作的艺术家。在本片中,Philp Miller的音乐加剧了影片的戏剧性效果,35mm电影胶卷的拍摄方式则将描绘对象拉至现实界。


  活动当天还将有艺术家的纪录片“anything is possible”及肯特里奇与马琳·杜马斯的对谈影像一并放映,27日下午2时,将会进行免费导览活动,届时大家还有机会观看四方当代美术的重要馆藏。


时间:2014年9月27日-9月30 每日14:00-17:00时

(导览在27日下午2时开始,请提前至四方艺术湖区会议中心东门外集合)

地点:四方当代艺术湖区 会议中心

南京市浦口区珍七路9号

本活动免票。活动期间,四方艺术湖区免费开放。

[沙发:1楼] guest 2014-09-20 17:39:01
来源:四方当代美术馆

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动态车轮雕塑和双扩音器


封面配图:工作室中的威廉·肯特里奇


对威廉·肯特里奇的作品进行解释会引起一定的尴尬,因为他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反对阐释。他反对的不是阐释这种行为本身,而是这种行为背后的权力系统。所以对于“艺术家想表达什么”这样的问题,肯特里奇不仅早有准备,还刻意调侃了这一点。为此他在两个扩音喇叭上添加了一句暗示性的语句:“Dance for those who should know better”(为更应熟谙此道之人而舞)。他针对不仅是处在权力话语系统中自以为是的观看者和评论者,亦是一般观众。


《动态车轮雕塑和双扩音器》 2012 综合材料(作品局部)


这位来自南非的顶级艺术家,年幼时曾被一组沙佩维尔大屠杀遇难者的图片深深震撼(其父正是南非著名人权律师)。这使得他很早就将注意力集中于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乃至南非的复杂文化历史,虽然身为一个白人,肯特里奇还是察觉到了其身份的多义与模糊,这使得他此后的一系列作品都集中于反思造成这种文化困境的个中缘由。不了解艺术家的这种文化背景,就很难对其作品意图进行基本的揣测,这件装置作品也就不过是一个精巧怪异的机械装置,在四方当代美术馆的灵动空间中更显诡谲。


《动态车轮雕塑和双扩音器》 2012 综合材料


在观众接受艺术家的诱导踩下踏板之后,意外的听到单调而刺耳的声响。此时,这两个扩音喇叭就化身为权力的传声筒,强行将观众纳入其威权的控制之网。而颇为吊诡的事实是,这样的结果正是参与者自己造成的。肯特里奇提醒观众,在我们自行塑造并被权力裹挟之时,我们很可能浑然不觉。权力的极端形式在南非曾经造成的暴力,实际上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无处不在,而个体既是此种暴力的受难者,也是施行者。它不是一时一地的特殊现象,而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普遍结构。不光艺术家本人,身处南非的人事物皆因其历史、政治、文化的多重复杂性而被直接,它的形象四分五裂,就像艺术家一直沉迷的炭笔画那样,沉闷压抑、核心动摇,这些倾向在艺术家深具表现主义精神特质的一系列作品中得到伸张。




《动态车轮雕塑与双扩音器》的直接起源可以追溯到“拒绝时间”,但是诸如扩音喇叭、三脚架、车轮等形象,却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反复出现。尤其是扩音喇叭,出现在艺术家的众多炭笔画及动画作品之中。喇叭对应着“喊话”、“训示”,它恰当的象征了权力的一般结构。虽然艺术家关注的重点在于殖民、权力或极权政治,但他总是力图将诗性带入到这种带有政治诉求的偏好中。



需要强调的是,肯特里奇是一个创作领域非常宽广的艺术家,从炭笔画到拼贴、动画,再从写作、戏剧到装置等,皆游刃有余,出入于各种大型双年展并获奖无数,被评论家称为“自学成才的天才艺术家”。但他的创作具有极强的逻辑线索,不同的创作方法之间亦形成错综复杂的互文关系。《动态车轮雕塑和双扩音器》在他的创作体系中并不是孤立的,最直接的感受仍然是艺术家深厚的人文主义倾向,乃至于对美术史上的经典进行解构和调侃,用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获取意识,但又将他解构;获取非意识,并且试图从中构成意识造成一个翻译错误的问题”。



《动态车轮雕塑和双扩音器》 2012 综合材料


那个车轮的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杜尚那件著名的作品:《现成的自行车轮》。杜尚的作品原本是反对传统体系的,如今却又被认为是新的“经典”,它冷漠的居于美术史的宏大叙事的顶端,默不作声,被人们的各种误读持续阐释,逐渐变为一个语言上的怪物。肯特里奇以一种恶作剧的方式把两个扩音喇叭按在车轮之上,并用齿轮和链条将它与踏板连结,最终勾连其观看者、参与者与权力的关系。对于本次“歧异花园”展来说,这件作品在其表面奇幻、精巧的形式下,给予观者的想象力以压力,让个人的感受在历史与现实的复杂语境中变得更加晦暗不明。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