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底达明安•赫斯特——世上最懂得营销的艺术家
发起人:欧卖疙瘩  回复数:0   浏览数:3799   最后更新:2014/08/13 07:47:02 by 欧卖疙瘩
[楼主] 蜡笔头 2014-08-13 07:47:02

来源:NCAF



2014年5月11日,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新艺见”讲座之《非盈利艺术空间的定位、价值和种种可能性》对非盈利艺术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鲍栋首先指出今天非盈利艺术空间的环境和之前已不同。2005年之前国内没有艺术机构和空间,也没有市场,只能依靠艺术家和策展人自我组织空间建立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而今天,整个艺术体制在越来越完善,非盈利机构变得更积极主动了,不再说只是要做一个展厅,它开始清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但是相对于比较繁荣的艺术市场,包括美术馆、艺术中心和各类实验空间的非盈利机构扮演的角色仍然显得不足,相对于市场的影响力还是较弱。    

林杰明向我们介绍了美国非盈利艺术空间的一些历史在美国非盈利艺术空间最早开始于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到八十和九十年代已非常繁荣。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纽约跟今天的北京比较相似,很多年轻的艺术家都到纽约去,寻求各种机会,所以这种非盈利空间有一部分由艺术家建立起来。同时也有很多小型的美术馆。在美国,有很多基金会给非盈利空间资金上的帮助,美国政府也会有很多相关的政策如抵税政策来刺激非盈利空间的发展。在James看来当时的文化中心也是这种小型的非盈利机构,他们不光做艺术方面的交流,同时也会有很多例如文学的读诗会,还有电影方面的一些交流。一个年轻艺术家在毕业以后没有机会去画廊展示,更没有机会去美术馆展示,非盈利空间就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会去鼓励、展示和推广他们的创作。非盈利空间也会随着经济和政策的变化消长,但这种草根式的方式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苏文祥介绍了泰康空间的定位和工作机制。泰康空间一方面像自我组织空间,因为它关注当下的艺术创作动向并与之互动;另一方面也像美术馆,因为它有收藏。泰康将自身的研究和收藏界限划在1942年之后。因为那年发表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政治服务这些观点发源于此,在文革时期达到极致。八十年代国外思潮涌入后又导致一场集体的反叛。所以泰康团队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可以把握的时间点。也有很多人对此时间划分提出质疑,另外做这么宏大的历史梳理和研究光靠目前的团队显然还是不够的。但这不妨成为泰康空间的机构理念和理想,不一定马上要一个结果,但做为一种工作方法,用时间的累积去接近目标。

王卫以图片形式介绍了一些在箭厂实施的艺术项目。箭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物理空间,对在其中实施作品的艺术家,无论年轻的或是知名成熟艺术家,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这也是箭厂空间持续的魅力所在。箭厂空间将自身定位为反对市场化、反对集中的艺术区化,让艺术发生在普通百姓身边,让艺术家根据实地空间和周边环境进行实验性创作。其中比较突出的项目有王功新的将箭厂空间完全复制隔壁大饼店的外观项目;颜磊将空间免费借给周边邻居使用一个月;日本艺术家田中功起在胡同屋顶的行走以及借助路过车辆的顶部上下屋顶的行为;聂幕在空间中现场录制一档形式多样十分热闹的电视节目,引得围观群众驻足;张培力在空间制作一堵自己缓慢移动的墙,使得周围邻居以为空间空了一个月;焦应奇在空间中开设国字研究课;等等。

[沙发:1楼] 蜡笔头 2014-08-13 07:51:56
来源:NCAF

“新艺见”讲座:《非盈利艺术空间的定位、价值和种种可能性》(下)




同样也是由胡同中(位置在草场地)的一个临街店面改造而成的望远镜空间,与箭厂不同,林杰明还是将其打造成美术馆或画廊的白盒子空间,并且在其中展示完成度较高的年轻艺术家作品。对此,林杰明解释此做法其实也是源于他长期作为美术馆策展人的一种惯性和习惯。与以往工作内容相似,林杰明的工作兴趣和重心是发掘那些还未被展示过的艺术家作品,让他们在正式的白盒子空间中训练展览经验,与艺术家共同讨论创作问题,并且利用他广泛的海外美术馆关系,为艺术家日后的艺术生涯提供一些帮助。

关于全国各地的非盈利艺术空间的定位,如武汉的扬子江论坛、上海的上午空间和广州的黄边站,鲍栋指出这些空间主要是针对本地生态,希望当地有更多的年轻艺术家参与并成长起来。鲍栋紧接着提到在中国非盈利空间没有政策体制上的合法性和支持力,主要还是依靠个体的诉求和热情在做。

在了解各个空间的现状之后,嘉宾们就各自面临的困难和瓶颈进行了讨论。箭厂空间因为每年运营费控制在很低的成本,所以依靠朋友的资助以及一些基金会的支持就可以解决成本问题。但是在做了几十个有针对性的实验项目后,在艺术家的挑选和方案的策划上会不会有审美疲劳或枯竭感呢?王卫表示至少目前还有好的艺术家对这个空间项目感兴趣,那么实验还可以进行下去,至于未来如何持续和发展,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泰康空间相对来说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但苏文祥指出目前对团队最大的压力还是在策划和研究上,学术生存是非盈利空间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的课题。


望远镜空间成立时间还不长,林杰明认为中国的年轻艺术家资源不会枯竭,对这点他很乐观,但目前钱对他而言是个最大的问题,将更多地从他以往的工作人脉中寻求帮助。


鲍栋指出非盈利要解决到底做什么的问题,如何激发出非盈利的活力。公共性和实验性是两个重要的方向。如果说整个社会都在做赚钱的事,那么一定不可避免地陷入精神贫瘠,非盈利要做的事以生物学类比就像是为人类社会发展保存多元化的基因。非盈利空间也可以结成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各种可能的合作。

最后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执行理事长楠楠总结希望通过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赞助非盈利艺术空间的这一项目,一方面直接促进非盈利空间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希望激发起对这一艺术系统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关注和讨论,最终形成整个社会层面对非盈利空间的支持与鼓励。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