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Lansse 编辑_刘耀华|来自: 艺术银行
今年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又一次为仍在挣扎中的当代艺术圈释放出强烈的信号,相比本土化的艺术北京,国际化视野无疑是香港巴塞尔最大的区别和优势。但是据了解,亚洲藏家似乎对此更多的是当作双年展在参观,主要的购买对象还是集中在内地画廊所代理的“市场宠儿”,很多人甚至“嫌弃”内地画廊这种过于商业化的“推销”。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究竟该把香港巴塞尔[香港巴塞尔?]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
香港巴塞尔,该如何定位?
5月的香港在暴雨[?]中迎来了第二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HK自从与巴塞尔联姻后显得格外“高大上”。“香港巴塞尔更像巴塞尔”,新一轮的国际市场抢占中国市场话语权的趋势在香港巴塞尔逐渐上演。
官方数据显示,此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邀请了39个国家及地区的共245家画廊,逾2000名艺术家展出作品。涵盖油画、雕塑、绘画、装置、摄影、录像等艺术品。加之“光影现场”“讲座论坛”“沙龙漫谈”“艺术探新奖”等项目,为期4天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更像是面面俱到的艺术盛会。各色巨幅海报笼罩着香港国际会展中心。画廊、收藏家、艺术媒体,更有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纷纷到齐,在每日展会结束后的Party上进行学术讨论。
第一天的VIP预展几乎是让各大画廊最翘首以盼的一个下午。相对上一届的香港巴塞尔来说,今年似乎少了许多国外顶级藏家的参与。内地藏家也普遍年轻化,“老一辈”的藏家更多是过来走走场,主要购买力开始转移至“80后”的“藏二代”。据外媒统计,海外藏家通常选择在第一天挑选购买,但是内地藏家更倾向于最后一天“扫货”。内地画廊在深刻地了解这种购买习惯的区别后,往往也会在第一天死死咬住定价不放,而在最后一天放出“大减价”。这几乎是内地博览会共同的特点,延续到香港也不例外。
现场能够听到很多议论,认为大部分画廊同类作品太多,让人觉得厌倦;认为主流画廊每年都带来他们代理的那些老牌艺术家而毫无新鲜面孔;认为布展和陈列方式太像卖场,没有学术价值……但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用什么样的眼光评判香港巴塞尔?是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还是Frieze、FIAC?
质疑香港巴塞尔的大部分人都是看客身份——从来没有想过是否要买下一幅作品挂在客厅或者作为投资进行二次交易。这样的心态和立场自然不够客观。评价一个博览会的好坏,我们是不是应该去讨论交易额这样实际的问题呢?
喜忧参半的成交结果
从交易额来看,除了几家知名大牌国际画廊,其余规模较小的画廊甚至空手而归。再从参与的藏家分析,大部分也都还是亚洲面孔。
首日成交结果显示:孟买普莱斯考特画廊推荐的作品——乌帕迪耶2013年的《我们是谁?》卖价5万美元,开场5分钟后被香港大藏家入手;芝加哥若娜霍夫曼画廊——王浩然2014年的《无题(壁炉X:全聚德烤鸭)》,卖价2万美元,被年轻的香港藏家入手;伦敦维多利亚米罗画廊的格里森·佩里2011年创作的《真相及信仰地图》,由一家台湾公司买入,佩里的织锦画价位在5.5万~15万美元之间。
来自台湾的大未来林舍由林天明和他的两个儿子林岱隆、林岱蔚负责。他们此次主推周春芽的一幅桃花新作,尺寸为3m×4m,销售价格为600万人民币,开幕当天已有人感兴趣;此外,毛焰的三幅油画均已售出,刘炜的水墨作品也引起不少客户询价。
具有国际背景且在香港也拥有空间的佩斯画廊完全适应香港巴塞尔。负责人冷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第一天成绩还算不错,张洹、奈良美智等艺术家都有作品销售。据他发现几家国外大画廊也有零星的销售情况,但是小画廊的经营状况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现场有一位来自巴黎的藏家逛了一整天失望地告诉我没有找到想要的东西。“香港巴塞尔难道不是更加国际化吗?”我诧异地问他。藏家回答道:“我为什么要来中国买毕加索?我想找的是赵无极、朱德群。”另一位来自内地的大藏家也对香港巴塞尔产生困惑,在他大体量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系统中,他此行的目标是中国年轻艺术家。展会中太多的国际艺术家作品并不能激起这个“老藏家”的兴趣。
国际市场是否抢占中国资本?
艺术品永远涌向有钱的地方。随着大量文物回流的趋势,西方似乎也想跟着赶上同一班车,在中国人大量重金买回流散海外的中国艺术品时,大量的西方艺术品也被倾销到中国。佳士得和苏富比进驻中国内地也正好为这个发展提供了完美的平台。从纽约到伦敦,从伦敦到巴黎,再从巴黎到香港直到绕回内地,这一条“里应外合”的路线,正好串联了佳士得和苏富比所有的资源脉络。
万达集团在美国纽约的佳士得拍卖夜场中以2816.5万美元(约合1.7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下了毕加索的油画《两个小孩》,该事件轰动全国,而不仅仅是在艺术圈内部被讨论。中国“土豪”走出国门购买西方艺术品好像已成为主要趋势。佳士得、苏富比借机通过北京、上海分公司的拍卖会强烈推荐西方20世纪油画和战后的当代艺术品,就因为郭庆祥一句“还将关注夏加尔”,更引得媒体认为中国将像日本一样开始收藏印象派作品。
不得不承认资本目前正向“70后”“80后”转移,这个现象在今年的香港巴塞尔也非常明显,而这部分“富二代”“藏二代”大多具有西方美术史的背景。接受西方艺术品短暂地成为一个流行,但这部分通过兴趣而收藏的体量远远不能影响整个中国艺术市场的份额。当这部分“富二代”发现花几千万元买来的只是西方二三线艺术家的非代表作时,不知道那时佳士得、苏富比还会不会高价接盘?然而,中国大部分藏家的年龄区间尚在50~6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正是财富最集中的阶段,并且资本还有继续上升的巨大空间。艺术品收藏对他们而言也属于投资的一部分。而他们的兴趣点尚且停留在齐白石、张大千一代,并且这个市场还有巨大的空间流通。
再从价格上分析,西方艺术品大部分精品已被锁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的橱窗里。剩下在市面上流通的很少能出现精品。但是在中国,由于近百年的文化断层,大部分精品都流散在民间,尤其是近现代书画,精品大多都在私人藏家手中。“普通作品普通价,精品才能卖天价”,通过这样的规律,再去窥探动辄上亿的海外市场——可见中国艺术品的价格差距。尽管如此,此次的香港巴塞尔博览会上,中国艺术家仍然表现出了很好的成绩,作品的售价也相对比较“亲民”,例如高伟刚的作品雕塑《Up 5》卖出了3版,售价区间在18万至25万元;谷文达以30万~34万之间的价格售出了一件名为《One of the paintings from Retranslating & rewriting of Tang Poem series》的作品;张恩利的作品共销售出5件,包括《The Branch》和《Tension 1》,均以21万美元成交;汪建伟的新作《Surface IV》以130万元的价钱销售,张慧的新作《Blueprint.Communication III》以45万元的价钱卖出。相比之下,国外的画廊则不那么吃得开,TANC在关于香港巴塞尔的解说中也提道:“VIP预展当日的销售成绩显现两极化的趋势,中国内地、台湾、香港的画廊普遍收获颇丰,而不少西方画廊截至VIP预展开幕当日,仍未有任何确定销售。”所以从第二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举办情况可以看到,亚洲,尤其是中国艺术界在短短几年里“艺术生态”的转变,艺术的审美在悄然转型,一波大的浪潮即将到来,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发生的事情现在正在中国发生,中国艺术界正在慢慢从西方艺术史的阴影下走出来,对“国际化”进行新的回应。
流通是市场最基础的定律,因此,国际市场抢占中国资本是否会成功[成功?]估计至少还要看10年、20年市场再次轮回的结果,而“国际化”的香港巴塞尔不过只是一种临时现象。
艺术银行vs萧富元(索卡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萧富元=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