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夫•昆斯纽约大冒险
发起人:wangxiaoer97  回复数:0   浏览数:2209   最后更新:2014/07/09 09:11:27 by wangxiaoer97
[楼主] 蜡笔头 2014-07-09 09:11:27

来源:艺术世界微信 文:陈琳琳


展览现场图 © 2014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Photo: Jonathan Muzikar. All works by Sigmar Polke © 2014 The Estate of SigmarPolke/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VG Bild-Kunst, Bonn, Germany


不在场证明:1963-2010 西格玛·波尔克回顾展

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2014 4 19-8 3

无法预见之美

2012 年前的夏天,我不过是个艺术学院的交换生,趁着暑假走遍了欧洲的大小美术馆。我在德国科隆的路德维克美术馆(Museum Ludwig)首次与西格玛·波尔克(Sigmar Polke)邂逅,立即深深地被他吸引。当时我所看到的波尔克绘画作品,是那样与众不同,他将其他艺术家不屑一顾的材料运用到作品中,看似无理的手法却创造出令人着迷的细节和整体效果。

2014 年春天,纽约现代美术馆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的波尔克回顾展。这个展览在艺术家生前就已经开始筹备,波尔克却不幸没能活着看到它的开幕。占据了现代美术馆二楼大部分画廊和空阔中庭的回顾展有一个奇怪的名字:“不在场证明”(Alibis),或可译作“托辞”,意指二战后德国不少民众对纳粹罪行的否认。这样的展览标题不言而喻地与波尔克政治意味浓郁的创作主题密不可分,也或许有对已经辞世、无法“在场”的艺术家的追思和悼念。不管怎样,260 多件作品按照时间和主题分布在 11 间展厅里,几乎涵盖了波尔克一生的重要风格,为尚不熟悉波尔克的观众提供了全面了解这位德国战后重要艺术家的良机。

曾经展示过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行为作品《艺术家在此》的现代美术馆二楼中庭这回展出了波尔克于 1966 年到 2009 年间创作的 20 来件作品。吸引我注意力的是创作于 1967 年的《土豆屋》(Potato House (Kartoffelhaus) ):上过漆的木栅栏上缀满了新鲜的土豆,有些甚至已经发芽。在这件富于在 1960 年代流行的极简主义风格的装置或者说雕塑作品中,波尔克用土豆和篱笆墙象征了战后的德国平民生活,以冷静的姿态审视人们对战争的冷漠与遗忘。

西格玛·波尔克,《土豆屋》(Sigmar Polke, Potato House),涂漆木框、土豆,240×200×200 cm1967,陈琳琳|摄



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波尔克自由地游走在不同媒介与尺度之间。对政治的兴趣归根于波尔克成长的经历:1945 年,尚在襁褓中的波尔克就与家人一起从波兰逃到德国,1953 年又再度从东德辗转到了西德。由于经历过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斗争,波尔克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与美国的反战思潮有着兴趣,却又不为之所束缚。在第一展厅里,波尔克“以一个外来者的眼光审视一切”:从食品匮乏的东德来到历经战后重建奇迹的西德,波尔克吃惊于商品的丰馈,他的《食香肠者》就极好地表达了这种心情。第三展厅中,我在波尔克的行为表演录像中第一次看到了大名鼎鼎抑或是臭名昭著的柏林墙;波尔克将身体贴在那堵冰冷的水泥墙上,耳鬓厮磨,辗转反侧,却始终无法穿过。第四展厅里则充斥着 1970 年代的颠覆性思潮:反文化、反政治,反对一切经典教条。在第九展厅:冷战之后的欧洲,切诺贝尔的核泄漏事故,柏林墙的倒塌,东西德的统一——波尔克以一种广博的视角看待历史与未来,他选择曾经在东西德边境以及二战时的集中营随处可见的瞭望塔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大型综合材料绘画。他在《瞭望塔二号》的画面上洒满了感光的银粉,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粉末逐渐变暗,恰如记忆的黯淡,最终消失殆尽,归于黑暗。

第七和第八展厅里,我们看到波尔克对材料与实验的浓厚兴趣与执着不懈。从非洲、亚洲等地旅行归来,波尔克热情地实践尝试着对绘画的多种想法,并且通过相对简单的手法来达到复杂的效果。他以工业用的合成染料在花布上作画,用若隐若现的半个纳粹符号造成视觉上的不安定感与概念上的模糊不清。最后一间展厅中,三台投影仪向一面白墙上不断播放着 300 余张来自私人收藏的幻灯片:魔术师与杂耍演员、各种幻象——满是荒诞的图像,让人对艺术的作用产生迷惑。而一系列错置、漏印的复印件,反映了机器产生的疏漏与不准确,展现工业化的不完美。

看完回顾展,我对波尔克一生的艺术道路梳理出两条线索:一是对政治与流行文化的关注与批判,一是对新媒介与材料的好奇和探索。听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其实不然。与好友瑞克特并称德国二战后最重要的艺术家,波尔克却要比前者更为多才多艺。他的回顾展如同一座宝库,绘画、素描、拼贴、雕塑、装置、摄影、录像、声音、表演各种媒介的使用和转换得心应手,随便偷取一点就够眼下的艺术家安身立命。而在时隔 12 年后再度与之相逢的我看来,波尔克的艺术充满了不可预见之美。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