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华人艺术协会在伦敦成立
发起人:艺术间  回复数:1   浏览数:2362   最后更新:2014/06/23 15:38:36 by guest
[楼主] babyqueen 2014-06-23 15:30:45

来源:集 BeinGeneration微信


编者按:借用"达达"来称谓这里的三部影像作品并非指它们是"达达主义"(其本身定义松散且颇具争议)的,而是它们的主创者曼·雷(Man Ray)、马歇尔·杜尚(Marcel Duchamp)及费尔南·莱热(Fernand Léger)与达达运动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都在达达运动的后期制作了这些实验性的影像。作为艺术家的他们,并非以影像本身作为他们的主要创作媒介和视觉探索终点,而是将这种在当时极具现代性的"材料"带入到他们的先锋派艺术实践中。正文中除了影片本身,还可以阅读到相关的创作背景。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视频文件。




回归理性

Retour à la raison

1923

导演:曼·雷


曼·雷(Man Ray),1890年出生于美国,后移居巴黎并参与到当时达达运动和超现实主义艺术活动中。二十世纪20年代,曼·雷开始在巴黎实验不使用摄像机和底片,将现成物品置于感光纸张上直接曝光成影。和传统摄影用底片捕捉物品上反射的光线不同,光在曼·雷摄影法之后既是媒介也成为了被拍摄的主体,人们将他的这种拍摄手法称之为"曼·雷式照片"或"物影照片"(Rayograph)。除此之外,他还尝试多重曝光和中途曝光等不同方式让具象的静物摄影呈现出光影上的变形、抽象。《回归理性》(Le Retour à la raison)是曼·雷将自己的达达主义艺术实践在移动影像上的首次尝试,也被视为是第一部超现实主义短片。



在影片拍摄过程中,他尝试将盐、胡椒粉末洒在胶片上;让电影胶片突然短暂曝光几秒钟产生反转;并插入了夜间游乐场拍摄的画面,以及折纸与自己的影子共舞的场景。在影片的最后,曼·雷还拍摄了在带状光影中的女模裸体,为该片做模特的正是有"左岸女王"之称的女歌手和女演员Kiki of Montparnasse。整部影片的配乐由美国现代作曲家乔治·安泰尔(George Antheil)谱写,强化了整个影片视觉的奇幻感。不久之后,他们将再一次合作先锋派实验电影的传奇之作《机械芭蕾》。《回归理性》于1923年在巴黎的米歇尔剧院的"Cœur à Barbe"之夜首映,不出意外地遭到当时观众的质疑和抨击。





机械芭蕾

Ballet Mécanique

1923-1924
导演:费尔南德·莱热及达德利·墨菲
摄影:曼·雷
作曲:乔治·安泰尔
演员:Kiki of Montparnasse



《机械芭蕾》是法国立体主义画家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éger)指导的唯一一部先锋电影实验短片,影片的技术和剪辑由美国导演达德利·墨菲(Dudley Murphy)协助实现,曼·雷担当摄影。莱热曾在访问中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经验深刻影响了他自己对于人、机器以及绘画的理解。在不到20分钟的《机械芭蕾》中共有300多个镜头:荡秋千的女人;摆动的球体,赋予节奏感的现成物品,等等;整部影片中的形象有着鲜明的立体主义风格及曼·雷物影摄影的技法痕迹。在剪辑上,也主要是用电影的语言来实验艺术家对物品在时间和空间的节奏中之造型表现的理解。




旅居巴黎的美国作曲家乔治·安泰尔原本计划为《机械芭蕾》创作同名无调性交响乐作为配乐。受限于当时电影技术音轨技术的局限性,而且双方分别独立的创作使得乐谱完成时乐曲的长度大大超过了影片本身,因此,影片和乐曲两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未能合成为一部作品。1924年,影片在维也纳的一个由建筑师弗雷德里克•基斯勒(Frederick Kiesler)组织的展览中,以无声影像的方式首映;1926年,乔治·安泰尔则在巴黎为乐曲本身举办了首场没有影片的独立音乐会。在安泰尔原计划的音乐会表演中,整个现场应包括16架同步演奏的自动钢琴、3座木琴、7个电铃、3个螺旋桨和汽笛、4个低音鼓和1副铜锣,演奏中将融合无调性音乐和噪音。这样庞大复杂的演奏方式一直受到技术局限而未能如愿完整呈现。直至2000年,在美国制作人Paul Lehrman的努力下,影片和音乐终于得以"完整"合并,期间涉及大量的资料考证和技术实验。影片本身由于历史悠久,流传着不同时间长度和剪辑次序的版本,因此2000年的版本主要参考的是1975年在建筑师基斯勒旧居中发现的手工黏贴的电影胶片。2001年,附有同名配乐的《机械芭蕾》在惠特尼美术馆放映,并在2005年通过DVD的方式在全世界发行。





Anémic cinéma
1924-26
导演:马歇尔·杜尚


杜尚在巴黎曼·雷工作室的协助下,历时两年完成了短片《Anémic cinéma》。用杜尚自己的话来说,他对电影并没有很大的兴趣,只是通过这种实用的手段达到他感兴趣的视觉效果。二十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杜尚被当时的光学所吸引,开始制作一些视觉和光学的机器装置。装置本身是绘制了螺旋式从中心向四周发散图示的圆盘,在适当的旋转速度下会形成膨胀和深度的视觉效果,甚至是凸起的立体感。《Anémic cinéma》正是杜尚和曼·雷在该系列上的电影尝试。1935年,杜尚在此前实验的基础上制作和发行了限量500套的Rotorelief,每套有6张双面绘制的圆盘。




在短片《Anémic cinéma》中,艺术家除了尝试以一种恰当的速度拍摄手绘旋转圆盘并获得一种三维和立体感到视觉效果,还穿插了杜尚钟情的语词游戏。影片名字Anémic cinéma一开场就以一种奇特的镜像方式呈现出杜尚对于语言线性思维的戏谑: cinéma与Anémic两个词汇在字面上就像彼此在镜子中的投射(而Anémic一词在法语中并不存在)。另外,杜尚还用头韵法和双关语的方式在圆盘上书写了9句语法和语义混乱的法语句子,并让其逆时针旋转。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