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聚集区:北京“专案” 撰文:马艳
发起人:白社会  回复数:0   浏览数:2523   最后更新:2007/02/25 04:57:16 by
[楼主] 白社会 2007-02-25 04:57:16
历史

  两年前中国艺术市场的一次高位井喷至今说起还令人热血澎湃,保守资料估计,在2005年就有大约逾50亿元人民币的热钱涌入古董,书画,当代等板块的艺术品领域,今年光是拍卖业的资金量就已达百亿之多,面对如此汹涌的资本浪潮又有谁不跃跃欲试?而在2004年,首先是北京“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促成了国内外专业画廊的一次大规模“联合演习”;另一个消息是画廊业作为一个行业正式进入了国家工商管理条例。这几个利好消息一瞬间触发了画廊业的蓬勃,几乎是突然之间开画廊变成了时髦的事情!然而和十来年前相比,当时大陆的画廊在诞生之时便恰逢九十年代初全球的艺术市场的萧条,亚太地区也笼罩在日本泡沫经济之后的阴霾之下,而中国的艺术生态还未得到西方社会的眷顾,相关的市场更是蛮荒待垦。历数画廊业初期的开荒人,有如澳洲人布朗,他在1991年还是北京使馆区做私人艺术品买卖,随后便创办了红门画廊(REDGATE GALLERY),实行了国际化的签约代理制度,而画廊在成立之初竟是以餐厅的名义来登记;而在上海,当时瑞士人何浦林首开的香格纳画廊(SHANHART)则注册为礼品店,展厅只是波特曼酒店里的一堵可免费使用的白墙,最终,画廊在“走廊展厅”存活了下来。此后,“画廊”这个新鲜名词便率先在北京、上海等地以各种形式落地生根!90年代中后期,从原先的艺术品藏家转向自己创办画廊的模式也逐渐增多。譬如,上海的艺博画廊、亦安画廊,北京的环碧堂的主持人都具有金融、贸易等投资行业的专业身份,操作画廊也随之乘心应手。

  画廊业作为西方艺术世界的“舶来品”,其前身其实颇有另类替代空间(Alternative Space)的意味。现代意义的画廊模式诞生于十九世纪的法国,当时刚兴起的印象派画家无缘进入官方的沙龙展会,于是便开设了私人的展示空间,来协助鲜为人知的印象派画家展售作品。此后,画廊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化,逐渐处于创作和市场的中心,扮演着艺术市场基础性的角色,串联起艺术家、拍卖行、批评家、经纪人、媒体、文化官员等艺术市场的参与者,成为了一种依赖市场运作的商业机构!大陆的商业画廊从蹒跚学步一路摸爬至今,短短十几年时间,各种规模背景的画廊大量涌现,画廊业作为艺术市场的基础生态已然积蓄了足够的份额。中国目前因为藏家、交易商购买力旺盛,掌握最受追捧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资源的画廊自然可以得到最大收益率!然而,目前大陆画廊业界注册登记的画廊有几千家之多,然而能真正扮演起类似角色从而获得可观赢利面的画廊机构只不过30多家而已!

地域与差异

  国内画廊不仅规模参差不齐,地区性间的分化是一个大陆画廊业的特征!画廊在发展之初就存在着地域的特殊性,只有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中心的城市,才有适合其生长的温床。在地区分化进程的同时,每个城市里的画廊集群也会出现区位的调整,原本分散的画廊在分布上出现了从点到面的变化:从零星的散户到大规模集聚于例如北京的798艺术区、酒厂艺术园、草场地艺术东区;上海的莫干山艺术区,泰康路艺术园区等的知名艺术区域内,其它画廊则以商业中心区域为主要寄栖地。选址的不同也和不同背景的艺术机构的经营策略有关系,其中引领行业的外资画廊大多以北京、上海为画廊空间的首选,他们的投资国别包括了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可见中国式的画廊一直与“海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早期一些外籍人士凭借前瞻性的眼光,白手起家在中国开办画廊(如香格纳画廊、红门画廊),而近年来则是大规模的海外画廊业作为成熟资本的注入,目前,仅就北京存在的外资画廊就已逾十几家,如德国背景的空白空间、意大利背景的常青画廊(GALLERIACONTINUA)、韩国投资的阿拉里奥画廊(ARARIOBEIJING)等,外资直接投资中国艺术市场的步伐之快在亚洲其它艺术新兴区域都极为少见。毋庸置疑,大都市的资源容量是上规模的画廊机构赖以存在的土壤,所以在中国各区域的中心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次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和台北、香港等集中了主要的画廊群落。香港的画廊业起步较早,源于其中西文化交混的多元平台和面向海外依靠大陆资源的区域强势;而台湾的画廊是随着80年代本土经济的腾飞,艺术市场随之兴盛不衰;北京和上海两地的画廊经历了近20年的默默经营摸索之后,当前恰逢中国艺术的“黄金时光”,也迎来了赢利的局面。目前,上海画廊业的现状是大小画廊统计多达300余家,其中也不乏象艺博、华氏、东海堂、香格纳、视平线,红桥这样的十余家高投入、高品位的私人商业画廊,但其它以国际通行模式来运作的规模画廊就屈指可数,究其原因,南方整体的艺术市场有其生活化的一面,艺术作为闲适生活的点缀的市场观念,促使资金有限或是投资谨慎的出资人乐于把投资重点放在低端的市场层面,所以装饰类绘画和做画框作为经营项目的主打,一度拉底了整个艺术市场和生态的水准,而目前北京的画廊群体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业态特征,这主要体现在投资的资金量上、营业面积上、以及从业人员专业背景等诸多方面,排名前几强的画廊的投资额都在千万人民币以上,并且做好了三五年之内不赢利的准备,此外,从2003 年以后进入中国的目前已经有超过十家有影响的国外画廊,如空白空间、常青画廊、F2画廊等,显示着北京艺术市场吸纳各方资金量的容量之大,这是不同于亚洲其它城市的现状。

瓶颈之惑

  目前我国的艺术品市场在不断地发展,但总体而言还处在初级阶段,国内艺术品消费从意识、观念到经济承受能力都还没有形成态势,所以由谁来买单?投入的资金量是国内画廊业目前面临的最大分水岭!海外画廊却没有此类问题,境外大资金的充裕往往在背后支撑着画廊的详细运作,反观国内画廊业的融资的压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土画廊的成长,因为画廊的一整套完整推广艺术家与运作市场的经验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其发展仅依赖自有资金,所至画廊的定位和运作模式从一开始就被它的资金规模约束和限定了,而本土画廊通过银行金融部门的支撑的可能性显得尤为紧要。在此情形下,当前大陆画廊业态所表现出来的多元化并行,显示出文化产业中的某些保守观念的惯性,而眼前诸多不规范的经营方式将不可能造就出整体艺术产业的规模及品牌化。

  而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国际艺术品市场中刮起了一阵中国当代艺术的旋风,到2005年全面升温,中国当代艺术品吸引了众多国际级的私人藏家、艺术投资基金,以及公共收藏机构如美术馆、博物馆的大量介入,价格不断攀升。这股旋风又波及到澳大利亚、加拿大、东南亚等区域性艺术市场,如在韩国,画廊都以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为荣,韩国画廊界已经不担心韩国市场的接受度,而是担心因行情太好而导致获取中国当代艺术资源的空前激烈的竞争压力。中国艺术家在海外的成功突围,也推动了中国本土画廊的成长,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对良好的市场氛围。

  而同时,大陆的艺术产业远还没有形成严格的体制,而在整个文化产业的运行中,画廊业是重要的一环。尽管目前中国的画廊业目前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全国还没有一个行业协会来规范与协调整个市场,画廊业的总体评估只相当于亚太地区其它发达国家的30、40年前的水平,更难与欧美的优等画廊来进行角逐!但画廊作为一种艺术场域内的基础机构,其中介作用是无法更替的,画廊为了推广艺术家及作品而派生出广告、画册、评论等媒体的运作,乃至拉动了新闻出版、印刷业和会展业及物流保险等金融服务,一整套的流程运转起国民经济的各方各面,且随着奥运商机的临近,各大国际企业、金融机构已逐渐把焦点投向中国市场,大陆的艺术资源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这将无疑为画廊业进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中国艺术生态的未来图景值得翘首以观!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