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艺术界LEAP
6月1日,国际项目研讨会“集体之眼”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在这场以“集体中的文化差异”为研讨重点的会议中,主办方也将目光瞄向了香港的艺术圈。借此平台,刚刚为《艺术界》杂志四月刊撰写《临街的观照——香港街头的艺术》的独立策展人梁展峰,与《艺术界》杂志资深编辑宋轶展开了一席别开生面的谈话。
梁展峰(左)和宋轶对谈
宋轶 在最近一期《艺术界》杂志里,我们邀请了梁展峰先生写了一篇文章,介绍近几年来在香港的城市空间中发生的艺术活动。这些活动既不是在街头发生的经典的行为艺术,也不是我们在香港看到的街头游行,或者被称为“创意示威”的活动,而属于“第三种类型”。这类活动对于城市空间和艺术圈的意义在哪里?
梁展峰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香港的艺术感兴趣,而对香港的艺术实践的看法大概有两个方向:一个跟市场有关系,另一个跟社会运动有关。那么,这两极之间,是否存在着第三条路?所谓“第三条路”,最重要的是在于艺术家们对空间的想象。无论是市场的角度,还是运动的视角,都是把艺术功利地加以看待。因而,艺术的重点——原创性和想象力被削弱了。而通过这些活动,人们会对公共空间的权力产生其他的想象。
宋轶 活动的发起者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发起这些活动呢?
梁展峰 这些活动已经有了五、六年的历史。初期,是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们讨论,再把一些“点子”实现出来。例如,香港艺术家白双全、程展纬便是这样的教师。之后,有很多美术院系的毕业生子业余时间内开展了一些类似的创作。这里的“业余”不仅仅指的是他们还有自己的“主业”工作,也是指他们视艺术为平常唱歌一样,有兴趣就可以做。跟老师带领的活动有些许不同的是,老师的“点子”比较清楚,而学生们常常从一个很简单、模糊的“点子”出发,说明时间和空间,邀请不同想法的人来参与。
宋轶 一般的运动或活动,都有一两个中心的发起人,慢慢才有更多的人参与。
梁展峰 这种说法是传统上的系统的发展方式。我觉得年轻一代并不重视发展组织的规模,他们喜欢轻松一点、没有系统性的的组织方式——有活动,大家就聚在一起;没有活动,大家就各忙各的。他们更多地关注活动的数量,而不考虑人数的多少。当然,网络也会把各种活动推动得更有力一点。
2009年,香港的一群大学生在闹市区租下一个停车位,并盖上草皮,在上面享受野餐。
“Park(ing)Day”活动现场,2010年
宋轶 这样的活动会不会推动香港交通法和城市道路管理法的改变?
梁展峰 香港的媒体以及普遍的市民都抱有这样的看法,即在街头进行的“艺术”活动都是关于社会运动。但大家可能忘了香港有另一个发展的背景:大概在2000年左右,香港不同的地区诞生了许多新的步行街,即让出马路让人们行走。渐渐地,一些音乐的表演活动在这里发展了起来。通过步行街的演变,人们发现,有些空间可以被重新规划为不同性质的公共空间。我希望有在公共空间发生的形态各异的文艺活动,在未来越来越多步行街出现的时候,能成为管理者的参考案例。特别是在西九龙的M+美术馆,不仅是馆内的空间可以展示艺术,管理者也希望在美术馆室外的空间发展一些文艺活动。
“屎忽是行的”活动现场,2012年
宋轶 西九龙是香港最后一块填海区,它即将落成。是否是因为这个契机,越来越多此类的活动出现,以推动立法的界限?
梁展峰 我觉得举办这些活动的重点是:在传统的艺术活动地区以外,艺术活动有没有更多的使用权力和想象力?刚才我提到的步行街,其中一些的开放时间被缩短了,原本每天开放的步行街,现在只有周末两天才开放。很多表演者因而觉得自己失去了表现的空间。而同时,步行街周围的居民由于音乐声的吵闹得不到休息,他们的投诉是缩短步行街开放时间的主要原因。对于管理者来说,文化的发展趋势会促使他们更有动力去研究这些案例。但对市民来说,不同群体之间——比如表演者和步行街周围的居民——的磨合和配合,才是更重要的。
宋轶 您在给《艺术界》撰写的文章中提到过,租停车位野餐的做法是对旧金山的设计团队Rebar Art nd Design Studio在2005年提出的“Park(ing) Day”艺术计划的响应。您能比较一下香港和欧美城市的语境吗?
梁展峰 我觉得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香港和欧美的城市都是被高度管理的。而不同的是,香港的空间真的很小。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想在公共空间展开文艺或其他的活动。这是一个不同的背景。
“香港投诉合唱团”的活动现场
宋轶 这让我联想到了“占领华尔街”。当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警察给示威者规划出了一块场地,允许他们“自由”地抗议和狂欢。而在此之外,警察把主要街道管理得秩序井然。那么,在香港,在被规划的区域内展开活动,能不能真的构成对城市空间的想象呢?
梁展峰 很多此类活动开展的空间原本并不是被规划好做文艺活动的地点。所以很多管理者看见这些活动时,会觉得“不太对劲”而加以干预。在香港,由于很多人在商场外示威,管理者就把花卉等植物放到示威者本来用于静坐的空间中,防止他们出现。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同学做文艺活动,管理者也逐渐明白活动的性质,转为配合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