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古根海姆奖获奖名单公布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1725   最后更新:2014/04/11 22:06:27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另存为 2014-04-11 22:06:27

来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电报》


《电报》:CCAA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从创办到如今,已经走过了十五年的历程,请问CCAA为什么要在创办十五年之际举办这样一个展览?

策展小组:从1998年到2013年,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从成立到发展历时15年,这段时间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从兴起到发展变化最重要的15年。15年来,CCAA作为中国第一个并且历史最久的当代艺术奖,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巨大变迁。以朴素、严肃的态度,CCAA邀请国内外顶尖评审团和推荐团进行了8届艺术家奖和4届评论奖的学术评选,这些评选结果和讨论过程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忠实地书写了中国当代艺术15年的历史。CCAA的评选标准和结果呈现来自于60位评委和15年的选择,这使得它有别于其它有关中国当代艺术史展的线索,也是对于目前以市场导向为准则的艺术现状的提问。去年CCAA实现了在中国的落地,CCAA在北京建立了办公室,并着手开展进一步梳理15年文献的工作,此次展览将全面地把这些文献和评选结果呈现并与公众分享。CCAA的创建目的是为表彰具有独立创作立场的艺术家和评论家,建立中西方当代艺术的桥梁,它的制度、标准、态度以及评委的学术观点对当代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次全面而系统的展览可以使观众进一步了解CCAA的历史,进一步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锋代表。另外,本展览也是对CCAA以往工作的总结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电报》:CCAA曾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上海外滩18号、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过三次群展,这次“CCAA中国当代艺术十五年”展览与之前的群展有什么不同?

策展小组:前面的三次展览是CCAA阶段性呈现评选结果的大型展览,都取得了很多的关注和良好的效果。这次展览是之前三次展览的总合和延续,更清晰地勾勒出奖项的脉络,对15年来内部的评选机制及重要文献进行全面呈现。本次展览并不单单是获奖者的作品展,还将找到生长关系,是对当代艺术提出问题的学术展。另外,这个展览会非常强调与观众的互动性,是一个你非要身临其境才能有所感悟的展览。


2002 最佳艺术家,颜磊,《有限艺术项目》,装置,尺寸可变,2012


2004 最佳艺术家,徐震,《厕所》,行为装置,音响、七彩射灯、舞厅灯,尺寸可变,2008



《电报》:本次“CCAA中国当代艺术十五年”展览策展工作采用了策展小组的模式,小组成员为栗宪庭、刘栗溧、李振华和李立伟(国际策展顾问)。请问展览为什么要采用策展小组的模式?策展小组模式与策展人模式的区别在哪里?能否介绍下策展小组的职责分工?

策展小组:首先这是一个庞大的展览,参展艺术家不是来自一位或两位策展人的遴选,而是60位评委的评选积累,展览无论从涉及到的时间长度还是到艺术家的数量及要表达的内容都非常复杂,因此由几个人共同策展也是力求多维度的展现方式,全面呈现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在当下的状态。栗宪庭以一位深入参与并对这十五年中国当代艺术史非常了解的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先行者身份成为展览的学术指导。他早在2000年就参与了CCAA的评审,并连任两届评审,是CCAA最早期的顾问。由于展览将会呈现多样的内容和新的展览形式,注重与观众互动,在注重学术的同时也非常生动有趣,所以我们邀请了近年非常活跃的擅长多媒体策展的李振华加入策展小组,使展览更活泼创新。刘栗溧来作为策展总监,将对整个CCAA的气质、态度、所有工作程序以及展览的基本方向进行把握。李立伟是国际上非常资深的策展人和美术馆长,M+是CCAA的战略合作伙伴,所以李立伟做为顾问以他丰富的国际策展经验为展览国际化作了很好的指导。特殊的展览以特殊的策展小组呈现,互相协调,从各个方面完善整个展览。


《电报》:CCAA中国当代艺术十五年”展览中包含着两条线索,一条是CCAA这个奖项本身,另一条是中国当代艺术。请问策展小组如何看待CCAA这个奖项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系?你们将在展览中如何梳理这两条线索?

策展小组:这个问题很棒,因为很多时候,策展人这个角色是虚拟的,或者说,这种历史的观念也是虚拟的,我们希望将这个个人带入,并且做实。很多时候,一个时代的发展和发现是基于个人的,那么我们应该承认这是一种主观,甚至极端的视角。整个展览的线索和选择,就是基于这一个人的判断,但是每个人的判断应该是不同的。这就是在CCAA之外的线索吧。另外需要提到的就是CCAA十五年来所建立奖项的国际和国内的语境关系及其潮流指向。CCAA在这十五年发现和发展了一套工作的系统,这个系统通过邀请国内外基本相等比例的评审者,将整个奖项抽离出一个地区化的现实,这涉及到发起者希客先生,以及诸多海外评委的介入。而CCAA是否就忽略了本土的发展呢?从CCAA的提名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关注本土的深度及其网络的方法,无不在各个层面介入到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中。而之后出现的针对香港和台湾的延伸,也可以看作是应对本土和国际语境的一种方法,促成其自身的更新。


2008 最佳艺术家,刘韡,《爱他,咬他》,狗咬胶、牛皮、灯光,尺寸可变,2006-2007


2012 最佳年轻艺术家、鄢醒,《两部录像、三张照片、几件与之相关的杰作和美国艺术》,2013(摄影 No.3),3版+1AP 黑白摄影,艺术微喷,136*170cm(照片尺寸);152*186cm(外框尺寸)


《电报》:CCAA十五年来共产生了25位获奖艺术家和批评家,而此次展览将呈现19位获奖艺术家的50件作品。请问参展艺术家和作品的甄选基于怎样的考虑?

策展小组:每位艺术家应该有一件或是几件不同的作品出现,除了考虑艺术家自身发展的时间线索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来自展览展示,以及对某种语境关系的挪用。比如,展出的黄永砯作品就一件,而他的文献呈现会相对全面。在这里,艺术作品是整个文献的一个视觉化体现和提示。而周铁海、徐震展出的作品都超过三件,这是出于在媒介和空间上的考虑以及展览可能出现的延伸会到达展览空间之外的生活空间中。这些也都在应对新的展览潮流和艺术家的创作。而很多时候,所谓的一件作品也并非只有一个物件,为作品在媒介和空间的变化,整个展览会出现应对这些媒介和方法的独特呈现方式。


《电报》:目前策展小组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来看过展览场地和空间了吗?你们将如何利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空间特质、有效资源和文化意义,与作品进行有机结合来阐述策展理念?

策展小组:说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空间,我们在2012年就不止一次来看。最近又看了一次。展览的空间在五层,对我们来说,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形成观众自由上下的可能。现实空间存在着三个可能的上下流线,而观众会选择哪个,是我们最关心的。就展览自身而言,我们希望提供的游观经验,是为了对应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空间以及中国文化中的遗产。艺术在被观看和体验的同时,也必须在空间中生效。策展的理念在这里应该成为达成艺术、艺术家、空间、公众互为作用的一种知识。策展的理念无法传达视觉经验,同样反之亦然。


《电报》:你们希望这个展览能给公众带来什么?

策展小组:不同层面的观众获得不同层面的体验,为那些希望更多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人,打开一个视觉化的图书馆。


接受本次《电报》专访的是“CCAA中国当代艺术十五年“策展小组中的刘栗溧和李振华两位成员,在此表示感谢。)


2012 最佳艺术家,白双全,《畫一個天/把用剩的藍色畫一個海》,观念绘画,170*350cm,200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