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竹评《失落的优雅》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327   最后更新:2014/03/29 13:06:27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小白小白 2014-03-29 13:06:27

来源:《芭莎艺术》微信 采访/胡晓


1997年展览“谷文达水墨画·台湾人发装置”展览现场


《芭莎艺术》: 汉雅轩至今开办 30 年了,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吧?

张颂仁:我哪有那么多话说,我的访谈就把照片放大一点吧,我会记得刮胡子。

《芭莎艺术》:你小时候就喜欢画画?

张颂仁:对。年轻人其实就是希望找到一种可以全情投入的事情来做,不管是打电子游戏、泡妞还是画画。但后来觉得画画好像跟当时的生活扣不上,到了大学就完全放弃了。

《芭莎艺术》:怎么想到开画廊的?

张颂仁:主要是有空间,家里人在九龙有一个地库,不用交房租,就拿来做画廊了。比我现在画廊大。一周只开两天,很开心。

《芭莎艺术》:当时中国艺术环境是怎样的?

张颂仁: 刚开画廊时,我是对台湾上世纪 70年代中的乡土运动感兴趣,这是一种可以直接切入到当地经验的艺术风气。其实当时有名的(华人)艺术家都是在纽约、巴黎,可是站远了看,他们其实都是中国版的西方艺术潮流,只是比原版稍微迟了一步。这些在国外的艺术家其实很吃亏,除非他们能真正切入到当地的思潮和时代命运中去,否则一直只是在风格上进行追赶。

《芭莎艺术》: 你当时做了一些什么事情?

张颂仁:我一直都想把中国的艺术家带到国外去。当时中国艺术家普遍以外国为参照,认为我们在这里做的东西都是边缘。要解决这种心态,就要把我们的艺术家带到他们所认为的艺术中心去,和那些“成功的”艺术家平起平坐,才能消解这种情结,也是一种自卑感。这也是为什么我从上世纪 80年代就开始很积极地在西方美术馆为中国艺术家办展览。

《芭莎艺术》 :怎么想到要办“星星十年”展览?

张颂仁:当时香港媒体上已经开始出现对“85 新潮”的报道,也有罗中立的展览来香港,但这些都是零星的。要想真正介入这个浪潮,还是应该从一些介绍性的展览入手,也是为了教育自己。这样的介绍还是要回归中国当代艺术的开端,即“星星画会”,于是在香港办了“星星十年”展,非常轰动。同年三月,巡展到台湾,媒体轰动是前所未有的,每天都有报道,搞了好久,台湾艺术圈都很生气(笑)。

《芭莎艺术》 :你认为“后 89”这一代与之前的艺术家相比有什么转变?

张颂仁:有一个普遍的创作心态上的转变。上世纪 80 年代的艺术家还是有一种很前卫的革命热情,1989 年以后这种热情就消退了,清醒过来。

《芭莎艺术》:当年您经手的很多作品到今天已经是天价了,您当时有预料到吗?

张颂仁:价格不是很有概念,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当时的市场价格和艺术史价值都是被低估了的。知道肯定会涨,但涨多少不知道。

《芭莎艺术》:你怎么看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红火?

张颂仁:到最后,艺术品最高的价钱都是本土国家(的藏家)买进的,因此一个国家发财,它的文化产品也会跟着走高,因此要是我来投资的话,我肯定投资中东画,可惜我一张都没有(笑)。

《芭莎艺术》:你经手卖出去的画现在都已经是天价,你后悔吗?

张颂仁:当年为了维持画廊和展览项目的运作,必须要卖出一些作品才会有足够的资金。市场是一个不断流通的状态,无数藏家、经纪人,都像是一块一块的石头,才能垫起向上的阶梯。

《芭莎艺术》:最近有媒体报道称,你偷了参加 1993 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价值数

亿的艺术品,对此你是如何回应的?

张颂仁:当时这批画丢了以后,弗兰(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负责接待中国艺术家的意大利方协调人)很紧张,已经把丢失作品在艺术品报失的国际机构登记注册了,这些作品今后是无法进行交易的,也就失去了商业价值。另一方面,李山最好的作品早就已经在我手里了,我有什么必要再去偷他的画呢?这样既没有商业价值又没有收藏价值的作品,外行人不了解可能还说得过去,我怎么会去偷。如果要偷,我为什么不留下王广义、丁乙的作品呢?不是卖得更贵吗?


[编辑/孙国胜] [采访/胡晓] [文/胡晓、Tsao Yidi] [视觉编辑/赵芳] [ 摄影/Rex Tsui ] [助理/姚雅轩][文章载于《芭莎艺术》2014年3月刊,内容版权归芭莎艺术所有,转载须注明版权出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