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尤洋
说到美术馆、博物馆系统,就是两个职能,一个是通过收藏与研究推动文化的发展,另一个就是作为公共空间必须做出公共文化产品,也就是要提供公共审美教育。但是当商场介入过去只有美术馆才会参与的领域之中,我觉得也未必唐突。K11属于郑氏家族,他们长期以来都是艺术方面的赞助人。从整个艺术史来看,赞助人这个系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欧洲经历了从基督教、皇权、新兴贵族到资本家的过程,尤伦斯的创始人就是后者的典型例子。到了现代,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赞助人这个角色了,而是要进入这个生态系统中去。
从一个更大的框架之下去看艺术与商业的关系。一个商业品牌、一个商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对艺术的结合也有着不同的诉求。在合作初期,它们是为了挖掘潜在的消费者,但是郑氏家族新世界这样的品牌其实已经做到顶尖了。他们想要的是和最好的艺术家合作,让艺术家的精神去浸透、扶持企业文化——这已经超越仅仅为了卖更多的东西这样的需求,更在乎的是企业文化,品牌魅力。
商业和艺术的关系始终都是相辅相成,特别是在还没有达到资本主义晚期之前,提出任何反思或者口号,在我看来都是空谈,因为所有的思维模式、审美习惯都在这个框架之中已经形成了。另外,艺术家做作品、策展人做展览,我们所做的这些项目如何更好地进入这一生态之中,并且引发更多的反思——这才是艺术从业者面对的最核心问题。也就是说,实践是最重要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看关于展览的宣传时,不一定完全看内容,而是看来自朋友之间的潮流。无论是吃哪家的油条、哪家的黑暗料理,还是去看个莫奈展——是什么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潮流。
不管是收藏还是看展,成本都不算很低,我们不要把艺术看作是跟电影、音乐、诗歌同样的文化产品——因为其他的那些必须有一个很明显的商业性。艺术产业是商业的,但是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艺术展览的时候,那些东西应该被规避掉。也就是说,在我们已经被商业淹没的情况下,应该珍惜艺术所提供的最基本的审美机会。
当艺术转化为艺术品之后,有了物理层面的客体,有了艺术学术上的价值以及市场化的价值。作为公众来说,我们看艺术品只是一个通道,主要是通过看艺术品来感受艺术。看艺术品不是我们的目的,不然就去宜家看看好看的家具就完了——而是要通过感官来达到意识层面。
莫奈还好,跟我们的价值没有断层;而很多当代艺术跟公众价值是断层的。这时候我个人认为,作为没有受过系统美术教育的人,我们应当尝试去建立自己“通过感官达到意识”这样一个路径。这种建立可能和艺术史的支持没有关系,但是起码可以和观者自己的情感经历与知识经验挂上钩,挖到自己的线索——从而达到对生活的反思,提高对生活的感知力。电影这一点就不行,因为声光电方面的感官刺激太强,到达一个层面就结束了;但是艺术是可以达到智力层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