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市场信心调研分析报告 — 2014年1月
发起人:wangxiaoer97  回复数:0   浏览数:2030   最后更新:2014/02/17 14:06:00 by wangxiaoer97
[楼主] 小白小白 2014-02-17 14:06:00

来源:xujie sophia  作者:徐杰

在英国利物浦的fact美术馆内,不经意间见到了美国艺术家Steve Lambert的公共艺术作品“资本主义为你服务吗?”(Capitalism work for you.turh or false)。作者将“资本主义”这个英文单词做成大型的霓虹灯装置,悬挂在美术馆空间的上方,而在下面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电子投票器,赞成与反对。并将投票的结果时时显示在电子屏上,让所有观众得知投票结果。这个作品深深吸引了来自中国的我。因为它是如此的(一种许久未见的)意识形态化,简洁,直接。当我抬头望去,看到的投票结果更令我诧异,9成的英国的公众投了反对票,在“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公众认为资本主义并没有服务自己。

首先浮现的问题是,这个作品如果能来到今天的中国,将是如何?中国的公众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正在变化。很显然,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中国人民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教条,或是《资本论》里的经典阐释。自由市场,雇佣的劳动关系,乃至于资本主义式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已经切实的运作在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前,对于资本主义的“阶级仇恨”来自于强化的意识形态教育。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意识形态的教育被弱化,毕竟此时中国要采用资本主义的诸多社会运行模式。中国劳动者传统的勤劳习性转换成了更多的剩余价值,中国资本家的勤劳习性转换成了更加原始与残忍的剥削。但同时中国人也彻底的为可口可乐与苹果手机而疯狂。很显然,资本所具有的的残酷与迷惑,并不是在西方世界消失,而是将它们运用于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为你服务吗?在今天的中国则是一个更好的问题?可能,中国公众更多是在漂亮的霓虹灯装置前合影留念,而对投票的环节毫无兴趣。

在英国,9成的公众并不认为资本主义在为自己服务?难道还不够激起新的阶级革命,英国正要走向“社会主义”?现实情况肯定不是这样。在fact美术馆中的这个作品与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街头的讨论社会哲学问题的环境不同。在美术馆的“强意识形态作品”,其本质还是“弱意识形态化的”,因为这里的意识形态问题是供人民消费与消遣的。他们甚至不明白究竟什么是“资本主义”,但对不会产生任何现实作用的公共艺术品轻易地投下了自己的选票。这样使得这个作品的一切成为了现在“发达资本主义”最好的诠释。意识形态已经被淡化,被娱乐化。

当我问一个对此投下反对票的英国女孩,你为什么投下反对票?她说,因为现在英国的贫富差距很大,还有很多穷人没有得到应得的福利。但这是这个女孩对英国本届政府的不满还是对于资本主义的不满呢?这些普遍的社会问题,诸如,贫富差距、教育医疗福利等,是应该诉诸于运行的职能部门还是意识形态?很显然在英国,对职能部门的不满抗议会来的更加的有效。但可能的结果是只能将问题赶出英国而已。

而在先前的社会主义阵营则将所有社会问题全部意识形态化,有这样的一个例子,在50年代的中国,一个G。C。D的干部强奸了一个妇女,他在对他的上级忏悔的时候说,“我的思想受到了资产阶级的腐化,才犯了这样的罪行的”。但当此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身也出现了普遍的社会问题(如贫穷,不公等)的时候,它再不能用意识形态上的“资本主义”作自己的替罪羊。

艺术家Steve Lambert用公用艺术的方式,提出很好的问题,“资本主义为你服务吗?”在今天除了朝鲜这样的特殊国家,这个问题应该改为“意识形态为你服务吗?”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序言中“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模范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他们头脑的产物就统治他们。他们这些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而英国民众轻易的九比一的投票给出了比较明确的答案。但这一切也可能是另一个隐藏的,超级的意识形态的结果。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