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艺术家们自己的艺术收藏
来源:墙报
《消费》这件作品在UCCA的展览上被我注意到,之后在跟他的QQ聊天中才看到了他其他的作品。很高兴了解这样一个与艺术和艺术界主动保持距离的年轻人,他和所有同龄人一样面对着贫困,恋爱,指责,渴望认同。而他采用把自己生活中的所有因素都当成可实践的对象,以自己身在其中的行动方式介入现实生活,并且,这个身在其中的个体保持着警醒,他通过跟自己的对抗来消除和避免被系统同化与被归类的可能。他的行动有主动介入的因素同时也包含被动无奈选择,这让他的行动与生活的关系是迫切的,刻不容缓的,所以,他的行动带给我们的感受是真实的,可信的。同时,现实给他的不可操控性也给他的行动带来令人担忧的或悬而未决的经验。
在HUGO BOSS展览中的作品“艺术是真空”,是将美术馆支付的制作经费赠送给了他的岳父,以此方式来解决他的家庭问题,同时也作为这个展览的参展计划。我将此行为称作“总结性偿还”,有亏欠才会有偿还,钱虽然是送给了他的岳父,但并不是针对他岳父或某个具体的目标,这里包含他对生活的亏欠,包含他对艺术的亏欠,包含他岳父对他的亏欠,包含那些不懂艺术的人对艺术的亏欠,他通过一个跟自己较劲的行为让所有的事,众多无法释放的隐忍得到一个偿还。
他将生存作为艺术的态度和直接的行动排除了作品物化的结果,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他行动后的证据,一切都在生活中发生和解决,将自己完全搁置在惨淡人生的中国现场之中,迫使人们正视他提供的存在感,以这样极度个人的方式偏离在美术馆体制之外,使他在80后艺术家中显得尤为珍稀。
半年的时间,我们似乎已经关注和了解了李燎,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人们应该有更长时间和耐心去关注他的成长和蜕变,而不要用一种短期的眼光象消费一种另类产品一样消费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他才刚刚开始。
这片短文来自去年为HUGO BOSS当评委时对提名艺术家的推荐整理。李燎,是我坚持得奖的人选。虽然那次没有拿到,但是从那时到现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大家已经全面的认识了他,幸好他也拿到了别的奖,可喜可贺。
彭禹 2014 年1月9日
还挺能写的
写得挺好的
一脸的晦相,别再坑害小孩子啦
对事不对人!彭禹粗略掌握这一套过时语汇,以成功学为中心,一个时刻利己主义者,更适合阐释黎威
楼上估计很失败,更没可能推荐年轻人了

这种老土装逼行为,还叹为天人,真他马可笑。
作者阴气逼人。。
好文啊,为什么那么多小心眼的人忿忿不平呢

李燎至少比嫣醒和历宾源好
直面现实
李瞭的作品对观众的准入门槛比较低, 也好也不好。 好在有受众,作品一看就懂了,很多人还会被不明所以的挠到痒痒肉, 觉得 这是一个有效的观念,一个成功的作品。不好就是作品本身的层次太少,几乎快成了一个拍脑袋的发明, 关于作品本身的探讨也几乎是一开始就结束,非要去谈的话就只能去谈别的了。 当然有些人喜欢这样,觉得延展性好,时代性好,社会介入云云。就好像你去了一家菜做的一般的饭店,但情调给你弄的到位,你的综合体验也不错,但你消费的 更多的不是食物而是其延展。鄢醒与之相比作品本身有厚度,话也说得明白,但对观众的要求也更高。厉槟源没什么可说的,唯一能证明的就是在中国学美术的孩子大多都是基本文化课都学不好的脑残。
楼上说得好!
哈哈哈 哈啊
都是傻逼,无一例外
说作品有厚度,被上面一大堆文字压着,厚你妹啊
嫣醒太早熟,像艺术电影里的天才,作品很有力量,形式也足够夺人眼球,骂他的人太多,也好也不好。李燎作品还不够多,和嫣醒比起来有点弱,李燎介入现实的形式很符合国情,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嫣醒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