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泰康空间从2003年创办到今天已经十年了:从早期在泰康金融大厦、到入驻798、再到草场地艺术区经历了很多变化,那么您对泰康空间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泰康空间在推出年轻艺术家方面作了不少工作。由于中国的博物馆,艺术中心相比艺术家数量比例偏低,因此泰康这样的空间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对画廊的补充作用,实现了很多…
泰康空间从2003年创办到今天已经十年了:从早期在泰康金融大厦、到入驻798、再到草场地艺术区经历了很多变化,那么您对泰康空间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泰康空间在推出年轻艺术家方面作了不少工作。由于中国的博物馆,艺术中心相比艺术家数量比例偏低,因此泰康这样的空间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对画廊的补充作用,实现了很多画廊无法也无力实现的项目。
最早您与唐昕是如何结识的?对泰康介入艺术领域的最早认知是怎样的?
我与唐昕认识的时候应该是90年代末我给方力钧作助手的时候,后来我在2003年远洋艺术中心作“狂想曲”的时候,她给我很大帮助。泰康的项目早期最早知道的是庄辉和仇晓飞他们做的“画展”,然后就是颜磊和洪浩的“泰康计划”。
泰康空间将“追溯与激励”作为自身的学术理念,主张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脉络由通常认为的85新潮时期向前推至1942年前后(延安整风时期),同时密切关注青年一代的实践探索,将历史与现实作以纵深的链接比照,借以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与问题。您对此有何看法?
这是一个庞大和富有雄心的计划,但是也必须注意到这种项目也需要更多批评和艺术史的参与,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展览和收藏计划。如何在项目中把学术研究和历史书写带出来才是今天我们机构共同的面对的问题。否则中国当代艺术将会缺失历史书写。
您当初创办U空间的前前后后是怎样的?U空间由非营利空间向商业机构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U空间最早创立于2005年,最早是希望用基金会的钱和收藏家资助的钱在当时正在兴起的市场下创立一个非营利空间。但是在当时看来,这个想法缺乏持续的支持很难实现,2006年,我们转向了商业画廊。
M+的定位以及从非营利的角度如何看待香港和内地艺术环境的差异?
M+其实是香港政府出资的一个视觉文化博物馆,关注20和21世纪的视觉文化。因此,政府在资金注入,土地供给和非营利政策监管上制度很成熟,这样就保证了这个项目的实施程度。和内地相比,香港的基本文化制度,管理制度经过百年的培训相对很稳定,因此可以确保大方向。但是内地的优势则是富有活力,充满灵活性,可惜有时变量又太大,过于取决于人,而非制度。
一直以来,在国内非营利机构的存活都很艰难,请谈谈您对目前国内艺术圈非营利机构的整体看法?生存与发展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还有对未来国内非营利艺术机构发展的期望?
非营利的困难首先是社会观念问题,即大家特别是成功企业家、收藏家对于财富的看法。其次是社会免税政策以及符合非营利空间生存的税收审计制度。最后就是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机制。由于缺乏这些,其实国内很多非营利空间要么就是转向商业,要么就是变成营利与非营利混合空间,或者就是通过帮助企业建立收藏来获得自己的学术空间。这些都是当前环境下的有机选择,我们应该用宽容积极的眼光来看,并不是纯粹的非营利在道义和学术上就必然强。我觉得在目前的政商情况下,国进民退的情况下,这个局面还要维系很久。
针对最近10年,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生现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您比较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做好自己是对这个时代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