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利将为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剧场绘制墙壁和地板
发起人:号外号外  回复数:18   浏览数:2275   最后更新:2013/10/20 19:58:20 by guest
[楼主] wangxiaoer97 2013-10-11 09:14:12

来源:Hi艺术 文:廖冬云

未知博物馆在元·空间带来的“社会冥想”项目,展示方式犹如超市货架一般

在9月28日元•空间首次推出的青年艺术家项目“进化•惑”中,跨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未知博物馆”作为一个整体呈现了他们最新的囊括了装置、影像等各式作品的“社会冥想”项目与年轻艺术家胡昀、郭鸿蔚的作品并置着展出。作为“未知博物馆”的发起人之一,邱黯雄近年来似乎投入了过多的时间在这一计划上,以致于我们已经久久未能见到他个人作为艺术家的个展项目。而谈及“未知博物馆”,邱黯雄又是充满热情的,尽管这股热情也掺带着些许无奈。

Hi艺术=Hi 邱黯雄=邱

Hi:为什么要做“未知博物馆”这样一个项目?

邱:我们从2007年开始做这个项目,到现在快六年了。其实主要想做一个跟市场没有关系的,去研究艺术本身以及艺术与其他文化的关联。

Hi:六年前的创办背景是怎样的?

邱:当时的环境在我看来是有问题的,艺术应该有一个独立的价值,而不应该完全被别的东西来左右,它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但在中国艺术太弱势了,大家在当时的氛围下都在谈论市场价格。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完全从自己的判断出发来做一些我们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基于我们对自身与艺术系统的重新思考,去讨论艺术本身在今天的价值定位,在今天的现状以及我们还能进行什么样的研究。

另外,我们觉得当今艺术界整个思考的范围太窄了,其实艺术并不是那么有创造力,只是被赋予一个创造的角色,实际上在今天,我觉得科学或者技术远比艺术更有创造力。而艺术是可以再跟外界的这些交流中获得一种动力的,比如说新媒体,这些都是因为有技术的改变,然后艺术才去跟上。那么,我在想,也许我们可以去探索、发现一些其他领域,而不只是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艺术创作和事实上。

Hi:那你们提倡的是什么?

邱:首先应该是思想的开放和改变,这才是真正带来艺术改变的动力,而不是在一个很窄小的范围内相互复制。现在大家的节奏都太快了,大家都被整个机制带着走,其实很被动,在这样一种机制下面,没有多少人是富有创造性的。所谓的新展览也许提供的也只是一种假象,看似我们每天都在推出新的产品,但实际上这个产品是为了满足所谓的更新和消费的速度去被强压出来。在消费和资本的驱动下,很多东西都变得不自然了。艺术家逐渐也变成了这样一种状态,不管你有没有真正的感觉,但就是会被要求出作品,其实有点类似于生产的方式。

Hi:你们在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是什么?

邱:我们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压力。一是我们所做的事情、所坚持的在我们看来并不是特别热的东西,并不会得到特别多的关注,没什么特别的看点。但我们也不会希望通过一些有噱头的点去引起大众的关注,虽然希望有人关注,但即便没有人关注我们,我们也还是希望能够按自己的标准去做,不会做任何的改变。第二点在于经费,从一开始到现在,我们完全没有经费,只能从一些展览中去获得一些经费支持,也还是偶尔想办法考虑是不是要卖一些作品来持续下去。

Hi:未知博物馆在未来的发展上有什么明确目标或者说规划吗?

邱:未知博物馆这个项目到目前还是非常的业余,这也是我们希望坚持的。就是人们来到我们这个展示空间,他所看到的感受到的肯定不是在那种专业的美术馆或者画廊里面所体验到的状态和氛围。我们每次都邀请不同人的一起来参与,只要他的作品与这次的主题吻合即可。对我们来说,未知博物馆只要能够持续下去就好了,保持一种小规模的,我们并不希望做大。

Hi:为什么不想要做大?

邱:我总觉得“做大”在中国变成了一个强迫性的目标,有点类似于一种社会生存法则,强肉弱食的感觉。我觉得在西方、在现代,很多东西虽然小,但是它有质量、有态度、有自己的明确目标,并不在乎它有多大,而是它所做的这事情是有意思、对他来说是有价值的东西。

Hi:如果经费充足的话,在“未知博物馆”这个计划上,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邱:到目前而言,我们每年差不多有两三个项目,累积起来差不多有十多个项目了,每次都是跟不同的机构合作,未知博物馆一贯坚持地就是尽可能简单和节省成本。但目前的问题就是,我们前期项目实施后,后期的整理工作做得太少。我们希望做了活动之后,能有一些资料的梳理和备案,因为也有很多人关注我们,我是希望能够有一个专门的人或者团队来做一些日常的运作,这样我们这些艺术家作为发起人也能有更多地精力去做一些自己的创作。

[沙发:1楼] guest 2013-10-11 12:28:05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