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恋绿洲:“留涟”皮皮洛蒂•瑞斯特个展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2   浏览数:2322   最后更新:2013/10/11 09:07:02 by guest
[楼主] clclcl 2013-10-10 10:35:11

来源:迷影网 文:陈传兴

光影叙事流转迴映,投影六位台湾当代文学大师(作者:陈传兴)

在纸本阅读式微,逐渐被网路媒体取代的时候,在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消退近乎不存在的台湾电影年代,拍摄「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影片,逆流反向航行令人讶异,意义何在?这是否又是一个保守的追忆美好年代怀旧姿态表现?那会是什麼样形式的影片?或许,大不了,又是一些喃喃自语,充满说不完的话的老套记录片、建筑这类影像薄堤,挡得住时代大潮?有什麼意义?数位时代、影像书写、翻译文字书写是微光闪烁,还是餘烬再燃?
文学和电影的关系,在战后台湾电影史中始终维持著似有若无的薄弱关系。所谓文艺爱情片一词,道尽此地国民电影之偏好,而李翰祥和胡金銓那年代对於古典文艺的喜爱特质已成绝响,至就当代作家之作品被改编搬上银幕,更是屈指可数,较著名者有白先勇、张爱玲的作品;而侯孝贤与朱天文合作,则是另一更富啟迪意义之例。
文学和电影的疏离、稀薄关系和另一个此地特有的现象──剧本(作)荒,两者之间是否存有任何深层联繫,有待深思。反倒是在主流商业电影机制之外的一些独立製片却对作家与其著作发生兴趣、关注,拍摄了长短不一、有关作家的纪录或传记类型的影片。「作家身影」系列就是之前集大成者,最富野心企图的计画。
「他们在岛屿写作」摄製计画延续这层歷史脉络,但是不同的时空、文化、环境、背景,不同的製作结构和思考模式,将这个计画推向一个特殊的分水岭位置,六部电影各自呈现,表达文学与电影在此时此地的独特样貌与意义,文学群峰的六个面向、文学六面体。从製作资金结构角度去观察,「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影片却是截然不同於「作家身影」或其他同类型影片,「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影片计画能啟动,来自於一个善意的文艺赞助。此善意资金提供影片製作在台湾此地一个前所未有的道路,在商业製作和公部门辅助之外的新路径。或许,有过一些文化、公益基金会对某些影片或导演,提供个别点状的赞助支持,但并未出现过类似的、具备歷史纵观的企画製作。「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影片赞助者,和电影產业没有任何关系,他纯粹从关怀台湾当代文学的歷史记忆保存和延续的意念出发,不带任何预设立场,也无商业企图。正是出自善意的文艺赞助资金,这系列影片的製作模式较為独特,不同於台湾一般的独立纪录片生產方式──前製期长,同时,对於拍摄传主的著作、相关文献的研究、解读都作更详尽的準备;製片方和执行的导演、工作团队密切合作沟通,提供一个更富弹性、更為自由开放的创作平台,避开浮光掠影的肤浅、无观点陷阱。
这系列影片的每位作家,都是台湾当代文学的群峰,著作丰富、庞杂,都是数十年生命耕耘的成果,不可能轻易点数,寥寥数语、点水式白描之不足是可想而知。社会事件式的纪录片手法、即兴与等待事件发生的拍摄方式,显然地不适用。领航绘图员预先描绘山脉地貌图形的必要性,不言可知。前製期工作让每组影片导演团队模拟、修正原先的假想,不致浪费资源在拍摄和录製大量素材。没有预设蓝图,那将是可怕的梦魘。
定期聚会讨论,不仅為了影片製作流程管理更有效率和互动,或说,较温暖人性化的是凝聚、整合各组拍摄团队在一个共同合作的分享平台,定期协调讨论;如同六位作家在文坛各领风骚,但并不是孤峰独造,他们彼此之间都有明暗不一、曲折连续或断裂的山脉、溪谷,串联成岛屿文学的山脊──中央山脉。「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影片,从六座高峰投影描绘台湾当代文学地理景观,交错连缀出广阔文学地貌;六种光影叙事迴映流转成文学六面体,交叠六声部独白乐剧──可游,可颂,可问,可叹,可选择,可寄。
自我记忆的邀约,很少人能抗拒,即使百般努力去迴避、拒绝。记忆有如影随形,从生至死不离不分的伴随者、守夜人。记忆蔓延增生、变貌,或褪色衰减,像呼吸、摄食这类生理生命不可欠缺的行為。记忆的原初动机,是自我保存。记忆的语态模式,独语,回忆通常以第一人称开啟独白倒叙场景。记忆的唯我中心、向上、退缩倒摺特质阻碍记忆开啟。分享记忆的不可能就像集体记忆的神话一样,都是拟真的假设。第三人称的传记书写,构建他者的记忆,迂迴进出邀约和拒斥。「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影片製作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不是影片的表现形式问题,也非製作技术项目,如何面对他者记忆,创造适度伦理场域转化记忆独白的邀约,成為分享的责任。
经过长达一年,或更长摄製时间完成影片时,让人欣慰的不仅是达成影片美学层面的突破,每位导演与作家传主能协商共构出一定的伦理场域,随著影片摄製进展,彼此之间最早的疏远、不对称关系融解產生变化,奇妙的化学效应,双方走过初期的摸索、尝试、碰撞后进入某种协同共谋的祕密仪式,电影的魔幻炼金术昇华转化记忆之石,独白的记忆岩块碎裂分解成光影闪烁、四逸流散的语言元素,串流重组成共音记忆剧场。
参与製作「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影片过程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於体验亲身因就短暂的偶然聚合而孕生出如此深刻的人际情感变化,将之写在光影尘埃上。银幕上、萤幕中,每个片刻风景后面起伏漂动情感暗流,不是遥远观看、隔镜倾听作家低语自述昨日之书,也非清冷理智解剖作品字裡行外的意义,记忆邀舞的惊奇与喜悦,在「他们在岛屿写作」中处处可感。若问这系列影片每位导演,拍摄过程是否是某种学习的旅程,我想,没人会反对,它确实是某种情感学习的成长之旅。从不对称的敬畏、仰望角度出发,隔岸远观,最后却能共同参与炼金仪式,这变化能说不大吗?每次的例行製作会议,导演们热情洋溢,谈论最多的也往往是这层事物变化。
与作家传主的情感伦理关系变化、影响,并决定每部影片的表达方式、叙述文本。作家的生命歷程、书写的时间和摄製期时间长度三者交织刻划出明晰可感的影片情感时间厚度。镜头前后,导演与作家之间的伦理张力关系被适度处理表露,不轻忽或掩盖,让「他们在岛屿写作」的文学群峰有明暗起伏的地理风貌,不是平板表象。
「他们在岛屿写作」摄製时期,正好是数位时代另一个转捩点,电子书对纸本书的威胁更急剧,网路2.0的社群媒体掘起成為主流。先前的blog退位,被推特、脸书取代;所谓的网路文学时代将临的末日预言,其实没那麼正确、真实,传统书写的纸本文学和各种电子数位时代书写,依旧僵持在一个混吨、曖昧不明的矛盾对立关系。拍摄这系列文学大家的传记影片,在这样殊异的文化时空背景,会有什麼样的对应?会有何种意义?是追忆缅怀美好时代,退回到过往?或是将之视為一种新时代对文学大传统的另类收受詮释态度表现?「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影片所面对的新影音媒体环境和「作家身影」及同时期的其他类似影片时期的媒体环境彻底不同。更巨量、更具全面渗透(其实是浸透)破坏的网路数位影音环境对这种近乎手工业的小型独立製片工艺產品会有什麼样的友善态度或干扰?两种性质迥异的文化介面彼此间的共容、转译状况和可能性,将决定「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影片在新数位网路世代的流通与收受。社群网路媒体的开放自由共享经济和掠夺经济的混淆状态,欠缺明确规范与规则时期,善意文艺赞助资金支持的「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影片的非商业、工艺型态製作的文化类型影片能否作到扩散流通思想传播,同时微量製作资本又能得到再生產的可能?
数位环境对「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影片製作的影响,除了流通发行层面外,其实在摄製生產方面也有重大影响。
2009年到2010年欧美电影界兴起一股用电子数位影媒体取代传统胶卷的狂潮,有人称之為数位电影元年。更轻便简易和价廉的高清摄影机陆续在这几年出现、迅速改进,达到更优质的影音成果。陆续的有一些具标竿代表意义的好莱坞商业大片也跟进採用。
低价的专业高清摄影机也改变了当前台湾的电影生產状态。而当堪农的全画幅相机5D MarkⅡ上市,兼具拍摄高清摄影功能,浅焦类电影影像,带来更大震撼。记忆犹新,几位导演和工作人员齐聚一起,热烈把玩、讨论这部相机的优缺点,讨论拍摄出来的影像色差、收音音感和录音限制。那真是一个很难得的聚会,不同世代导演聚合在一起,面对新生科技器材,不分彼此相互讨论各自影片的未来风格是否能用上这个新事物。「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影片,每部影片或多或少都用上这相机,也有导演全片只用此器材。拍摄时,有些作家很讶异地问:「不是要拍纪录片?」
轻便的高清数位摄影设备高品质、高感光度、低照明的特质简化了拍摄程序,降低成本,减少工作时间和效率的提升,这些优点确实帮助低成本手工艺製作的独立製片,获得更佳成果。新数位摄录器材硬体的革新不尽然是完全正面,欠缺完整的配套软体流程和数位环境,有时反倒衍生窒碍,单单是摄录的格式转档问题,严重影响到后製时期各阶段工作,还有其他软体流程问题,「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影片各组协力解决目前台湾不成熟的数位製作环境衍生出来的问题,整合这些经验,对以后建构较為合理有效的工作流程,是另一个意外收穫。


「本文原载于《他们在岛屿写作》电影书,行人文化实验室出版」


上海电影博物馆将於2013年10月举办《他们在岛屿写作:台湾文学电影周》,敬请关注排片信息。
官方网站:
http://www.shfilmmuseum.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shfilmmuseu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