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提诺·赛格尔”亲历记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3   浏览数:2159   最后更新:2013/09/27 09:40:21 by guest
[楼主] 蜡笔头 2013-09-27 09:40:21

来源:汉雅轩

汉雅轩 香港中环毕打街12号毕打行401室
Hanart TZ Gallery 401 Pedder Building, 12 Pedder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852) 2526 9019 hanart@hanart.com

艺术家出席开幕
2013年9月13日(週五)下午六到八时
(展览至2013年10月8日 )


《我有话说》将展出周俊辉的四组新作。首先是与已故香港诗人也斯先生的合作,是一个诗和画互相演绎的计划。也斯先生的诗信手拈来,从显浅日常的语言中提炼出诗意,而周俊辉作回应的画则进一步元素化,只餘下带设计的电影题目、主角背影和一句经典对白。加上了也斯的诗,这张特长的画就像某一次经典港產片回顾的折页,一点都不像一幅画;第二组作品是為利物浦双年展而作的政府宣传片重画计划──将本来堆砌的、虚 构的东西进一步虚幻化,令人想起布莱希特说的面对「意识形态胶水」的对策:应该让自己粘得更紧,才最终能鬆开摆脱;第三组作品包括了关於周俊辉去年参加立法会功能组别选举的几张画,进一步探讨他一直思考的问 题:个人创作与社会政治参与到底应该怎样互动?第四组作品骤眼看来就像他的电影绘画,但画面中的不是电影而是舞台剧── 一齣关於MARK ROTHKO的剧目《红》。有趣的是,经过了两年几乎全身投入选举工作之后,周俊辉终於借这张作品道出了这样的寄语:「我们拥有艺术,所以未被现实摧毁。」

在1964年的笔记中,李希特说:「一幅可以被解释、附载意义的图画,是劣等的图画。 图画应该显得无法控制,非逻辑性,无意义。」这就好比说,在当代,绘画的命运就是要拒绝意义,避免一切明确和具体的东西。它不得不转弯抹角,旁敲侧击。然 而,周俊辉的绘画一直以来让人猜不透的,正是其信息的明确性──他从来不把要 讲的话遮闭起来。他反潮流而行。儘管他的画也不无讽刺和赌气,也有令人会心微笑的机智,但总是焕发一种“正气”。他的画绝不含糊,立场坚定,是核心价值的重申。

对於周俊辉,绘画就是功夫,是一种长久反覆的日常锻鍊。对他来说,不再可 能以画创造彻底新的东西,画应该充当现实各种面相的镜子,记忆的板机,无数画面中的一幅截图。当他将代表集体记忆的文本或现实中经验转化成画时,其先后关 系一定是这样的:不是记忆和经验结集而成画的素材,而是绘画作為梳理生活经验和感受的手段。这就解释了周俊辉的画的特性:它们不讲求现场感,反而乐於利用 二次图像產生的隔膜感;不是即时的直觉反应,而是精心选择和研究的结果。它借用影像和文字等“现成物”,往画裡面不断 添加杂质。在这裡,画的纯粹性是不重要的。

[沙发:1楼] 蜡笔头 2013-09-27 10:43:1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