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埃塔诺·德·阿尔梅达的个展在纽约开幕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2018   最后更新:2013/09/26 17:40:00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小白小白 2013-09-26 17:40:00

来源:艺讯中国 作者 李逦

话剧《新青猿》剧照

导演石可

正在蓬蒿剧场热演的原创话剧《新青猿》, 讲述了徐霞客在寻找鸡足山的冒险中,目睹了一群游侠带领村民们对抗强盗战斗的故事。用两条线索平行叙述,最终交叠在了超现实的对话中。整出剧以贝克特式的喜闹剧和仪式性悲剧交织,暗指“中国的现实迷局”,试图从架空了的历史背景中探寻外族文化对中国社会格局的影响。

舞台上12位成熟的演员经过2个月的工作坊式排练,呈现出自然生动的精彩表演,幽默而不廉价搞笑,但同时,又发人深省,故事背后的故事是大悲剧,而它带给观众的体验是复杂又天然的。

彝族音乐人莫西子诗的加入也为《新青猿》的现场音乐增添了一抹亮色,十足的异族韵律,使得整出剧目浸染了神秘莫测的意味。而此次的舞美则是蓬蒿剧场有史以来动作最大的的设计,舞台上铺满的床垫既是背景也是材料,并辅助了表演。戏中的服装更是找了独立的设计师来量身定制。

借观看《新青猿》首演的机会,BLOUIN ARTINFO也采访了本剧的导演–布里斯托大学戏剧系博士石可,来聊聊他十年前就已成型的话剧《新青猿》:

观众席和表演区显然给表演和观演都带来了新的体验,为什么这样做?

我觉得这个体验一般新,没那么新。表演上证明我们对演员的身体训练是有效的,床垫的动态和演员自然本真的身体状态互相刺激,激发出更加符合文本气质的肢体风格。从观众的角度,这个方案以很自然的方式把观演双方囊括到了一个意义–身体空间里。为什么这么做?舞美在和我接触之后提出了这个方案,我觉得很好,就这样,没有为什么,艺术创造都是直觉机制,即便有为什么也忌讳说出来,用语言把它规定窄了。

这部戏很长,信息量很大,你如何让观众最多大程度的接收到这些信息?

我采取的是最古老最古典的美学原则,何为艺术,再造一个世界。我成功了。有谁宣称面对一个世界的时候,能够一下子拿到全部的真相,那他疯了。观众不用最大最多程度地接受信息,他接受百分之二十,在这个戏的数条经纬中穿起一条,那么就足以建立起自己的理解和享受了。最关键的是感受和共建,而不是“接受信 息”,剧场又不是手机基站。我酿酒,你醉了,可以了,不要琢磨别的有的没有的。一方面,一定要彻底的“懂、理解”,那是惯出来的毛病。另一方面,我们国家长期反智,渗透到各个层面,我也没义务继续惯这个毛病。

排演这部戏对你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体力,习俗。

在跟演员的工作中有什么尝试?

没有什么尝试,都是真正的非常精微严苛专业的身体训练,让演员的想象力、创造力、形式感在保证本真状态下得到最大的爆发,最后和角色创作无缝连接,而且不以对自我进行道德绑架为代价。当然我们还有一个优势是,演员里没有戏校式的僵尸身体。

目前,你对这部戏还有什么遗憾?接下来的几天演出是否会有新的调整。

目前显露出的境界和精神气质,因为种种原因,低于我最初的设定。话说回来,一个发条鸡,拧好发条,放到地上跑就完了,作品有自己的命,感到遗憾是非常奇怪的心态。至于调整,每天都会有一些调整,可以调可以不调,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事儿。

之前你说过“这部戏是对你自己和中国社会的集体疗愈”?

分两点。1:任何严肃认真的戏剧工作者,自我工作是基本的职业条件和操守,怎么以自我为材料是基本功,对这个方面不甚了了的都可以说是外行。至于自我的“疗愈”,强调这个方面没什么必要,观众为什么要在乎这个?过于强调只是对社会撒娇而已,况且这 个作品也并非自白自传式。

2:对于中国社会,戏剧的治疗作用不在于它最后直接面对了多少观众,而是范例性的事件,以及之后的乘数效应,或者说身证,这个要结合文本内容的勇武,和演员真实、本真、自律、自然、无畏的身体,这两个方面才能实现。集体治疗是老式前卫戏剧的主要关注点,卡泼、阿尔托、格洛托付斯基 这一脉的、所谓的“神圣戏剧”,按照格洛托夫斯基的说法,“必须要攻击集体潜意识”。说到这里,对于社会,说“疗愈”不如说是“劝架”。

你接下来会做什么戏?

随缘。

话剧《新青猿》将于9月26日–27日,7.30pm和9月28日–29日,2pm在蓬蒿剧场上演。

话剧《新青猿》剧照 《新青猿》剧组 摄影:罗宇罡

返回页首